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毛德祖兑现了自己的誓言,被俘虏之后,面对魏明元帝的反复劝降,以及唾手可得的高官厚禄,他选择了自杀明志,成为了虎牢之战牺牲的第四千八百名宋军。另有二百人成功突围,在参军范道基的率领下回到了南方。至此,魏、宋两国为了争夺河南的一场大战划上句号,经过此役,宋国位于中原地区的司州、兖州、豫州被魏国夺占,只有最东部的青州之地因得到了檀道济的及时支援,勉强守住。然而,和崔浩当初预料的一样,北魏这一战虽然取胜,伤亡程度却远较宋军多得多,战后计点下来,魏军士兵竟折损近三成,仅堆积在虎牢城外的尸体便达数万人。这还不算,可能是路途劳顿,殚思竭虑,促使魏帝体内的寒食散毒性加快发作,虎牢之战结束后没过多久,魏明元帝就病重离世了,太子拓跋焘十六岁登基,是为北魏太武帝。

和刘义符一样,拓跋焘也是少年天子。但与只知玩乐,不问国事的刘义符相比,拓跋焘登基之初,就显示出与他年纪极不相符的过人才能。在此,必须要表彰一下拓跋焘的父皇拓跋嗣,拓跋嗣的军事才能显然不及刘裕,但他在教育子女这方面,可做得比刘裕要好太多了。刘义符十二岁时,还是养在温室里的花朵,刘裕只顾着自己在外打仗,从不关心对他的教育;而拓跋焘十二岁时,已是魏军之中的一名老兵了,拓跋嗣甚至冒着儿子可能战死的风险,让他独率一军远赴河套与前来侵扰此地的柔然大军浴血奋战。经过多年的历练,拓跋焘继位之时,已具备了一名优秀君主的潜质。他上台之后,很快颁布了一系列政令:比如晋升长孙嵩、达奚斤、崔浩等有功老臣的爵位—此令是为了争取大臣们的支持;又下令在刚刚结束战乱的河南地区修复城郭房舍,开仓济民—此令是为了争取百姓们的支持,如此一来,北魏在经历了君主交替之后,政局很快就趋于稳定。魏太武帝英姿勃发,意欲有所作为。

当时,魏、宋两国大战方休,边界重新划定,魏军若继续南征,就要渡过长江作战,这显然并非魏军所长;加上宋少帝暗弱而不明事理,对魏国形不成太大的威胁,魏太武帝遂把目光定格在西、北两个方向,并在心中给自己制定了一个小目标:先统一北方。

北方对魏国威胁最大的国家有两个,一个是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还有一个就是拓跋氏的夙敌柔然。夏国的崛起之路,笔者已详细介绍过,在此无需多言;至于柔然,笔者在上文也曾提到过,该国是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起的国家,主要疆域大致位于漠北,即今天的蒙古国境内。关于该国的起源,经考证,柔然的主要贵族与北魏的统治者,祖上其实同出于鲜卑拓跋部。大约在三世纪中叶,也就是三国鼎立时期,柔然的统治者以部落形式脱离了鲜卑拓跋氏的控制,从此定居于漠北,自成一国。在定居漠北之后,柔然国不断兼并或因追逐水草的原因迁徙至此,或因逃避中原战乱的原因迁徙至此的鲜卑、匈奴、东胡等各部胡人,实力逐渐壮大,并于公元五世纪初国力达到鼎盛。拓跋焘太武帝登基,是在公元423年,此时柔然国的势力已遍及大漠南北—北面直达贝加尔湖畔,南面直抵阴山北麓,东北控制了大兴安岭,东南控制了西拉木伦河,对了,在这里柔然国还有一个实力很弱小的邻居,名叫契丹,西边柔国的疆域则一路推进到了准噶尔盆地和伊犁河流域,天山南麓诸国都已向他臣服。

这样的对手,对于刚刚在河南之战中折损了近三成兵力的北魏而言,当然是可怕的,然而,魏太武帝拓跋焘在制定统一北方计划时,首要的目标正是打败柔然。在他看来,若不能打败柔然,那么北魏在与其他各国交战时,北方永远都会暗藏着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丨炸丨弹,既然如此,再难也得先把这颗丨炸丨弹拆掉。

他还没来得及动手,公元424年,丨炸丨弹率先爆炸了。

时任柔然国君的,是牟汗纥升盖可汗。“可汗”二字,为柔然国君首创,是为“胜利之王”之意。牟汗纥升盖已当了十年可汗,在他治下,柔然与北魏已交战多次,互有胜负,“胜利之王”虽有其名,却是名不符实。公元424年,少年皇帝拓跋焘继位的消息姗姗来迟地传到了柔然可汗耳中,牟汗纥升盖可汗大感振奋—拓跋焘小儿,我胜利之王来了!

有些事,冥冥之中自有天意。刘裕趁着姚泓病逝,率军趁丧伐国,赢了,后果却很严重;拓跋嗣趁着刘裕病逝,率军趁丧伐国,也赢了,后果也很严重(所以崔浩说“趁丧伐国”实不可取,是有道理的);如今,柔然可汗趁着拓跋嗣病逝,也趁机侵略北魏,才一交锋,就轻易攻陷了盛乐。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59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59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