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刘裕不是不想增援王镇恶,事实上,他比谁都心急,因为王镇恶所率领的军队是这次伐秦的几路军队中最精锐的一支,无论该军是兵败潼关,还是撤回来,对整个“晋伐秦之战”的全局而言都是沉重的打击。这也很好理解,打仗嘛,其实和足球、篮球比赛差不多,士气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如果能开个好头,接下来就是一波连胜;但一场重大的失利,往往会引发许多问题,从而导致一连窜的失利,此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也!

刘裕不会踢球,他会打仗,其深知,急躁的情绪解决不了问题,越是面临险境,身为最高统帅,越是要保持理智。就他所处的局面来看,救援王镇恶主要有两大难题,如果这两大难题解决了,那他分分钟就能下令部下启程赶往潼关。

哪两大难题呢?

第一,南方的运粮船队得尽快抵达。

第二,北魏同意借道给他。

第一个难题是由客观因素决定的(船的航速、后方筹备粮食需要一定的时间),刘裕再能耐也没办法解决—除非他真的是从现代穿越过去的,能给每艘战船装个蒸汽马达;下面我们只讨论第二个难题,刘裕为什么要向北魏借道,以及北魏是否会同意这一要求。

“借道”作为战争名词,由来已久,从魏晋时期往前看,远的有晋国假道伐虢,近的有汉光武帝刘秀借道伐蜀(详见《秦汉名将传奇》),大概的意思,就是说A国要攻打B国,可是中间被C国隔着,然后A国就会一脸诚恳地向C国借道,说我的目标只是B国,并许之事成之后怎样怎样…。一旦事成之后,A国很快就把之前的许诺忘得干干净净,倒转枪头,把C国给灭了。

晋国假道伐虢,是向虞国借的道,结果通过次计一举灭掉虢、虞两国;刘秀借道伐蜀,表面上讨伐的是公孙述,实则讨伐的是割据陇西的嚣隗,最终计策虽然被识破,但还是把公孙述、嚣隗都给灭了。所以假道伐虢这个计策就出名了,成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成语,只要是C国的君主,一听说A国派人来借道,头摇得跟拨浪鼓一样:“要想开战就明说,不借,不借!”同样,这一次刘裕事先派人向魏国借道,得到的回复也是:不借。

非但道不能借,相反,刘裕借道的请求还引起了魏国的警觉。—上文刚说过,魏国是北方国家,之前在黄河以南仅有滑台这一个据点,随着晋军将领王仲德将滑台占领,北魏已失去了在黄河以南所有的领土。北魏明元帝对此已经非常不满,只是碍于刘裕、王仲德等人一再强调,滑台是暂借的,等伐秦成功之后会立即归还,北魏国内又不算太平,才把这口气噎了下去。孰料,刘裕借得了滑台还不算,此后又得寸进尺,遣使北上继续向他借道。这次借的却不是哪一座城邑了,而是—黄河。

“黄河也能借?”魏明元帝乍一听说刘裕要向他借黄河一用,简直是哭笑不得。待仔细盘问过晋国使者,魏明元帝才稍稍弄清了刘裕的用意。刘裕也是没法子啊,虽说他通过第一阶段战役,已经基本拥有了整个河南地区—彭城和潼关之间,由此可经陆路东西往来,畅通无阻。但在当时的运输条件下,由于这两地相距达上千里,想仅凭陆路行军和运输,将他驻扎在彭城的数万军队以及随军所携带的粮食运送至潼关附近,不但花费的时间很长,而且军队一路长途跋涉,待抵达时粮食也吃得快差不多了。所以刘裕经过分析,决定利用黄河这一水路之便,和他率领的这些部下乘船从彭城出发,然后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全程走水路直奔潼关。也唯有如此,晋军才能保存体力用于接下来的大战,对粮食的消耗也远比走陆路少得多。

“那他就走水路好了,黄河如今已是魏、晋两国的边界,并非我魏国一国独有。”魏明元帝听完,干脆地表示。

“可是,我家太尉又说了,近来一直是西北风,风向是从上游吹向下游,加上我军又是逆流行驶,仅凭划桨产生的动力,非但行进缓慢,而且极有可能让大风将部分小船刮走。因此,刘太尉斗胆向魏帝陛下再借取整个黄河北岸,当船队无法前进时,我军就可用纤夫在两岸拖拽着船只前行。”

魏明元帝这下淡定不起来了,他再问那使者:“刘裕他什么意思?—让我大魏的军民不得接近北岸,看看河面的风光也不行?”

“正是,我家太尉想请陛下下令,魏国军民但凡身处黄河岸边的,一律向河北腹地回撤,至少留出三舍(古代长度单位,一舍等于三十里)的距离。”使者不卑不亢地说道。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58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58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