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建康城易主之后,桓玄逃回了荆州,但他并不甘心就此失败,遂于该年五月,再度集合了荆州军数万人,沿长江东下,准备反击刘裕。刘裕闻讯,决定针锋相对,亦派遣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人率水军前往阻击,两军相遇于峥嵘洲(在今武汉市新洲区)。此时,桓玄的军队在人数上仍然占据优势,然而由于之前的连战连败,其士气已一坠到底,加上桓玄实在不是个合格的统帅,这一次战斗刚刚打响,他就悄悄离开旗舰,改乘事先准备好的小船,以备随时撤走。恰值江面上刮起一阵猛烈的东风,刘毅等人乘风纵火—正是风助火势,火借风威,刘裕的水军势不可挡,一举将桓玄的船队悉数点燃。桓玄的部众被迫弃船登岸,四散溃逃,刘毅、何无忌、刘道规等人分头追击,所到之处,荆州官员望风而降。桓玄见大势已去,还想逃往汉中,投奔同姓宗室桓希,结果就在此行途中,因其部下毛修之叛变,桓玄被杀,年仅三十六岁。

桓玄死后,短命的楚朝也就此亡了。刘裕派人将流落在外的晋安帝迎接回建康,重新拥立其登上皇位,因为此等功绩,刘裕获封使持节,镇军将军,并兼任扬州、徐州、兖州、豫州、青州、冀州、幽州、并州,共计八州总督。就这样,在晋孝武帝之后,风雨飘摇的东晋王朝的实际掌权人经过几度更迭,终于换成了刘裕。

桓玄是军阀,刘裕也是军阀,其实从政治角度来分析,二人并无差异。但是,同样是军阀,二人的作为却大不相同。桓玄在位时,简述其治下的国家局势,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那就是:乱。想想也是,桓玄只顾着自己当皇帝,又是忙着打猎,又是忙着修宫殿,老百姓没饭吃,他不管,有人造反,他想管,偏偏军事才能不够,又管不了,国家怎能不乱?而刘裕则比桓玄有远见的多,这位出身低微,看起来老实巴交的中年人,实则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了治国的真谛,那就是让万民悦服。

老百姓没饭吃?那就自己节俭,开仓济民;官员不作为?那就选贤任能,用法律、威严约束他们;市井萧条、百业废弛?那就鼓励工商,发展经济。于是,自从刘裕执政之后,京城内外风气大变,百官皆认真供职,百姓皆勤于农耕,晋朝的国力由是蒸蒸日上。公元405年,坐稳了首辅之位的刘裕派人前往后秦,向后秦皇帝姚兴索要淮北的南乡、顺阳、新野、武阴等一十二郡,姚兴迫于形势,果然将一十二郡悉数归还给晋国。

一十二郡,这可不是几亩荒田!从桓温到谢安,再到桓玄,晋朝几次发动北伐,都没太大建树,而刘裕只是让使者动动嘴皮子,就要来了十二座大郡,这件事,可以说让刘裕的威望一下子上涨到顶点,之前轻视刘裕的出身,认为他是侥幸成功的那些官员,对此也不得不咋舌称赞。而要理清刘裕要回一十二郡这事的来龙去脉,还得从当时的天下整体形势说起。

自从北魏崛起,灭掉了后燕之后,天下就已进入了三强鼎立状态。北方有两强:北魏、后秦。其中,北魏的势力主要分布在关东,后秦的势力主要分布在关中;南方有一强,便是控制着长江以南的东晋。这三大强国是当时天下纷争的主旋律,至于慕容德建立的南燕,吕光建立的后凉等小国,因其偏处一隅,国力弱小,只能勉强自保,根本无法对那三大强国的地位构成威胁。在此不得不提一下后秦的开国之君姚苌—这位恩将仇报,弑君篡位的卑鄙小人,早在公元393年就已去世。他临终之前交代给他儿子姚兴的几句话倒是很有意思。

他对姚兴说:“朕千秋之后,你就是秦国的皇帝了,你该怎么治理国家呢,朕送给你四句话。一,请用恩德来抚慰宗室骨肉,二,请用礼仪来对待大臣,三,请用信义来处理国事,四,请用仁慈来对待百姓。只要你能做到以上四点,朕就高枕无忧了。”

这四句话,说得很有水平,简直不像是姚苌这种卑鄙小人能够说得出来的。当然了,权力斗争历来残酷,怎么当上皇帝是一回事,能不能治理好国家又是另外一回事,姚苌以暴夺权,以仁治国,并精心培养太子,他可能不是一个好的大臣,却是一个不错的皇帝。除了四句话之外,姚苌还挑选了一批贤臣,用作他死之后辅佐太子,为此,他又叮嘱太子道:“这几位先生,都是德行兼备的大才,如果有人诋毁他们,你记住,一定要慎重处理,不要听信佞臣的话。”说过这些,姚苌就去世了,姚兴继位,成为后秦的第二任皇帝。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565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565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