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果然不同凡响,他阅过何无忌拟定的檄文后,摇头道:“此文写得虽好,但尚不完善—将军从头至尾,只是斥责桓玄无道,擅杀北府将校等诸事,仅仅如此,天下黎民并不信从。”刘裕、何无忌便问:“那怎样才算完善呢?”刘穆之稍稍沉吟,提起笔一挥而就,又在檄文上补充了以下几句话。
一,江州刺史郭昶之遵从刘裕之令,已抵达浔阳,正亲自护送天子前往建康。
二,益州刺史毛璩遵从刘裕之令,已率其部众,攻克了桓玄的大本营荆州。
三,扬武将军诸葛长民已成功斩杀历阳守将刁逵,占据了建康以西。
四,镇北参军王元德等人已在京城起兵,建康城内此时一片大乱。
很显然,这几句话全是假的,尤其是那位镇北参军王元德,更是早已经死了(上文说过,因为刘迈自首,他和其他几个潜伏在京城的内应已经全被桓玄逮捕斩首。)但刘穆之对此的解释是:值此决战前夕,广大军民哪有时间去甄别这些事情的真假,他们只知道,刘裕、桓玄,谁的实力强他们就听从谁的。所以,把刘裕的实力描述的越强,对他们只会越有利—这就是政治家的智慧。
这篇檄文张贴出去之后,不出意料,果然引发了桓玄支持者的一片恐慌。尤其是当他们听说连桓玄的大本营荆州都已被刘裕端掉的时候。桓玄自己也被吓了一跳,还特意派人去荆州核实此事,结果发现人家益州刺史毛璩对刘裕起兵的事儿根本就一无所知,更谈不上派兵相助他作战了。虽然如此,桓玄十分忧虑,每日朝会时都忍不住长吁短叹,他的两员心腹大将吴甫之、皇甫敷对此不解,问桓玄道:“末将打听过了,刘裕的檄文满篇谎言,其总共兵力才不到二千人,而陛下则坐拥整个天下,掌握着数十万大军,又何必心生惧意?”桓玄倒是有自知之明,分析道:“唉,古今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刘裕不必说了,足为一世之雄;那刘毅家中无半分余财,赌博的时候却能一掷百万;而何无忌熟读兵法,军事才能不输其舅。我畏惧的哪是那二千军队,实为畏惧这三个人哪!”
吴甫之、皇甫敷听后仍不服气,遂向桓玄请缨,愿各领一万精兵,前往征讨刘裕。桓玄准了。三月,吴甫之、皇甫敷率军与刘裕的军队在建康城东北相遇,刘裕、桓玄两大军事集团的第一场正面较量,就此打响。
参考双方兵力,吴甫之、皇甫敷的兵力是刘裕的十倍,而且这两万士兵绝非乌合之众,其主要战力是由朝廷的两大集团军之一,荆州军组成的,所以战端未开,吴甫之、皇甫敷实际已占先机。但问题出就出在:二人请战时,愿各领一万精兵中的“各”字身上。简单说吧,吴甫之、皇甫敷都是猛将,他们平日里一向谁都不服谁,如今得到了“看似唾手可得”的立功机会,便忘了“协同作战”的重要性,一出京城,二人就争先恐后地寻找刘裕的踪影,都想独享这个大功。相比之下,吴甫之的心更急了,因为是他最先找到刘裕部队的。
但一路急吼吼寻找刘裕的吴甫之显然忘了,对面的刘裕比他更心急。—以刘裕的智慧,他怎么会不明白:他在战前所发布的檄文通篇谎言,用不了多久,天下人便会明白其中真相。所以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战争,他必须在天下人明白真相之前,及时拿下京城,一举控制政局。因此,吴甫之一路急行军,把皇甫敷远远抛在身后,正合刘裕之意。两军既然狭路相逢,那就不用废话了,直接开打吧。
战斗的过程很简单,因为我们都知道,“狭路相逢”的下一句,就是“勇者胜”嘛。刘裕的勇猛在这场战斗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史书记载:“刘裕手持大刀,亲列阵前,大声呼喝冲向吴甫之,士兵皆奋勇争先,吴甫之不能抵挡,兵败被杀。”就这样,急着立功的吴甫之急匆匆地主动送上了他的人头。
吴甫之死后,刘裕继续向建康方向进发,不久,他就遇到了皇甫敷。打过照面之后,赶着入京的刘裕仍然是不废话,再次选择主动出击,又手舞大刀冲了上去。但这次他与士兵们之间似乎是在配合上出了问题,结果竟然出现了一个尴尬的局面,用史书的方式描述,差不多是以下情况。
“刘裕手持大刀,亲列阵前,大声呼喝冲向皇甫敷,士兵一时迟疑,未能上前接应。”
这就真要命了,刘裕的“呼喝冲锋”战法之所以屡试不爽,不是说他真的厉害到可以三头六臂,可以力敌万人;而是这种战法非常能够调动将士们的士气,使得他们在主将的激励之下,一个个胆气大增,宛如战神附体。一旦士兵们不上,就刘裕自个冲上去了,那么只有一个必然的结果。
—刘裕被皇甫敷带兵包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