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泰有个侄子,名叫孙恩,也是“五斗米道”教的信徒。孙泰死后,孙恩逃到了东边的一座海岛上(看来两晋时期,我国的航海技术已十分发达,动辄有人逃往海岛藏身)。也许是孙泰生前的宣传工作做的太好,许多信徒虽听说孙泰死了,却坚持认定他还没死—只是“羽化登仙”了,为此还特地乘着船去东海寻找孙恩,想通过他与已经“成仙”的孙泰取得联系。孙恩顺着这些信徒的心思,趁机散播谣言,说孙泰是只金蝉,之前被杀只是褪去一层外壳,其真身确实已上天庭,留下自己继续呆在人间普度众生。那些愚昧的信徒被骗得高兴了,回去以后大力替孙恩宣传这事,于是,一时之间,受够了战乱、征兵之苦的江东百姓家中纷纷挂上了孙泰、孙恩叔侄的画像。公元399年冬季,已在海岛上聚得数百兵马的孙恩于江东沿海地区登陆,进攻上虞县(在今浙江绍兴),首战即旗开得胜,并杀死了上虞县令。
上虞属会稽郡,会稽守将王凝之,便是著名书法家,号称“书圣”的王羲之的次子。与父亲王羲之、弟弟王献之沉迷于书法不同,这位王凝之和孙恩一样,也非常信奉道教,而且他一直认为自己的道法十分了得。因此当他听说叛军打着道教的旗号,马上要来攻打他的消息时,非但不畏惧,反而非常高兴—切磋道法的机会来咯!他的夫人谢道韫(谢安的侄女),是当时著名的才女,日夜劝他加紧练兵,做好作战准备,王凝之不屑道:“夫人有所不知,我已请来了得道大仙和十万天兵相助,只要那些盗贼敢来,我念一念咒语,就教他们片甲不留!”几日后,孙恩的叛军真的来了,王凝之手持桃木剑念完咒语,发现叛军非但一个没死,还集体冲进了城池,这才惊慌起来,下令守军开始抵抗。会稽守军战心全无,迅速被叛军击溃,王凝之狼狈地扔了桃木剑,带着几个儿子爬墙逃出城外,结果几人刚双脚落地,就被叛军发现,一刀一个给杀了。王凝之夫人谢道韫在城楼上亲眼目睹了这一惨状,大怒之下,一手怀抱婴儿(她的外孙,当时三岁),一手持刀冲将出来,与叛军交战在一起。她到底是将门之后,虽是女流,但胆略、见识比他那不成器的丈夫要强得多,竟然连斩数人,险些把叛军吓退。之后,孙恩率叛军主力大举反扑,谢道韫寡不敌众,被孙恩俘虏,却仍然气度不改,毫无惧色。孙恩敬仰谢道韫的才华和勇气,下令将她和外孙一并释放,并专门派人护送她出城。
见孙恩果然“道法了得”,一战就攻陷了会稽郡,临近各郡的信徒们大为振奋,于是十日之后,江东八郡全部有人造反,一时响应孙恩的百姓竟达几十万人。孙恩鸟枪换炮之后,攻城略地起来更是得心应手,遂又连下吴兴、永嘉、嘉兴等地,各地官员见到他来,无不闻风丧胆、弃城逃窜。东晋朝中,主政的司马元显根本没想到自己的征兵计划竟会惹出这么大的风波,连忙组织军队平叛。可是前面说过,经过王恭之乱,他所领导的朝廷,其实只剩了一个空架子,晋国的两大主力军,北府军归刘牢之统领,驻扎在京口;荆州军归桓玄统领,驻扎在荆州,都不直属于朝廷。没法子,司马元显只得向刘牢之求助。
刘牢之打仗虽然厉害,但是个粗人,在他看来:孙恩之乱之所以爆发,并且愈演愈烈,根本原因是司马元显想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充朝廷军力,用来对付他和桓玄。—那么好了,既然这事儿是司马元显自己惹出来的,我为什么要帮他,于是刘牢之打算袖手旁观。有人提醒他道:“如果将军再不出兵,朝廷不是孙恩的对手,必然灭亡。晋国一旦亡了,那么将军失去了晋国重臣的光环,您用什么去号令士兵呢?”刘牢之一想,这话也对,这才勉强同意接受朝廷的安排,率军南下平叛。
十二月,刘牢之带领北府军,抵达会稽郡;与之同时,徐州刺史,谢安之子谢琰也率军一支南下,与其会师。此时,孙恩已在江东横行达两个多月,由于时间长了,他以传道为名管理军队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出来。说到底,他这个半人半仙是假的,而且由于他一味的夸大“五斗米道”教的威力,其领导的军民举止癫狂,异于常人,已经等同于“邪教组织”。比如说,孙恩在传道过程中,对于不肯信服他的人,一律残忍地杀掉,并且连死者的儿女都不放过;有的教徒虽然信了,也想加入,但他的妻子刚生了孩子,不方便跟随他去,孙恩碰到这样的情况,就下令把这些无辜的婴儿丢入河中,并托言“孩子已经先一步成仙,你们做父母的只要虔诚入教,他日一定可以与孩子在天上相见”…诸如此类荒唐的事不胜枚举,民众的意识渐渐觉醒,也不再像之前那样信服孙恩了。于是,随着东晋朝廷的正规军来到,叛军的形势随即急转直下,刘牢之、谢琰大军所到之处,攻必胜,战必克,之前气焰嚣张的叛军被打得一败涂地。司马元显大喜,上表晋安帝,加拜刘牢之为都督吴郡诸军事,加拜谢琰为都督吴兴、义兴二郡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