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军之前,拓跋珪担心燕国会出兵追击,特派遣使者前往中山,以交还信都为条件,与慕容宝商议停战。这虽只是权宜之计,倒也不失为燕国趁机收回国土,休养军力的大好机会。慕容宝心想答应,慕容麟却谏道:“陛下洗刷耻辱的机会到了,可立即率倾国之兵出战。魏军听说国中有变,无不归心似箭,我等麾军猛击其身后,拓跋珪必不能抵挡!”慕容宝从之,遂悉发国中精锐,共计步兵十二万,骑兵三万七千,抢先占领魏军回国的必经之路:滹沱河北岸。二月,魏军在拓跋珪的率领下,亦来到滹沱河南岸扎营,两军隔着河水对峙。慕容宝下令燕军出战,但燕军遥遥望见对岸的魏军阵容强大,军力多出自己一倍,皆有惧战之心,慕容宝没法子,只得又和慕容麟商议。慕容麟道:“陛下可用宫中珍藏的宝物甚至美女作为赏赐,以招募敢死之士,发动夜袭。”慕容宝心中不舍,但仍然勉强听从。几日后的一个深夜,慕容宝下令刚刚招募得来的一万敢死队,作为先锋攻打魏军营地;自己与慕容麟则带着十五万燕军主力,尾随其后观察形势。燕军先锋垂涎重赏,渡河之后一边顺风放火,一边鼓噪呐喊向魏军营地发起进攻,魏军事先没想到燕军真的敢主动出战,果然猝不及防,纷纷在睡梦中被燕军的呐喊声惊醒,争相找寻武器、战马;就连主帅拓跋珪,也光着双脚跑出了营帐,可谓狼狈。正当慕容宝、慕容麟二人大喜,准备上前接应之时,不知道什么原因,只见那一万敢死之士突然自己打了起来,互相之间胡砍乱射(估计是为了抢夺魏军留下的战马、盔甲等战利品)。光着双脚,已逃出营外的拓跋珪见状,反应神速,立即令随他一起出逃的士兵们打起火把,击响战鼓,传令魏军士兵在营地外重新集合,不久,听见集结号令的魏军士兵陆续赶到,就地布成军阵(从这一点上看,拓跋珪的军事才能即便不如慕容垂,但比苻坚要强得多)。拓跋珪亲率魏军骑兵,向营地发起进攻,本已夺下魏军营地的燕军先锋寡不敌众,只得丢弃营地溃逃;魏军趁胜追击,反而夺取了燕军逃走时遗留下的船只,渡河来到北岸,然后保持着整齐的队列,向慕容宝、慕容麟所在的中军步步逼近。慕容宝、慕容麟大为恐惧,仅率二万骑兵逃回中山,其他的士兵大多被魏军俘虏,丢弃的盔甲、刀枪达数十万计。
随着此役取胜,拓跋珪已死的谣言不攻自破,北魏国内那些蠢蠢欲动的部落首领又一齐消停了。拓跋珪见已无回国的必要,干脆重新率军将中山包围,此番攻城战打响后,因燕国的军力刚刚大损,中山城随即摇摇欲坠。燕国上下纷纷迁怒于慕容麟,指责他所献之计,无一是处,根本就是燕国的祸害。慕容麟也心中有愧,当然,以他狡诈、卑劣的品行,要他自杀谢罪是不可能的;为了逃避罪责,他这时竟又打起了弑杀慕容宝,取而代之的念头。回到中山没多久,慕容麟就带着亲兵挟持了禁军统领慕容精,命令他带着禁军入宫,诛杀慕容宝,扶自己登上帝位。慕容精不从,被慕容麟所杀,然后,慕容麟斩关出逃,投靠了附近一支丁零人的残部,悄悄躲藏了起来。慕容宝这边,吃了这一吓,之后也不敢再在中山城里呆着了。—他一来是畏惧魏军的强盛,知道中山守不住了;二来因追查不到慕容麟的下落,生怕他会抢先一步逃回故都龙城,在那里聚众造反。于是他和慕容农、慕容隆两位兄弟商议,不如尽早舍弃中山,退保地处幽州的龙城。你还别说,小段皇后生前还真的没看走眼,慕容农、慕容隆二人眼睁睁看着大好的燕国被慕容宝弄成这样,依然没有丝毫怨言,他二人谨守臣子本份,既得君命,便护送着慕容宝向龙城方向撤退。出了中山后,往东北行不了多远,有大城蓟县,尚未被魏军占领,守将正是慕容宝的儿子慕容会。慕容宝等一行人因慕容麟暂时下落不明,且尚不知龙城一带局势,决定先前往蓟县落脚,待打探清楚局势再说。
但慕容宝显然是忘了,他投靠的这个儿子,和他其实是有“深仇大恨”的。—慕容垂曾立下遗诏,指定由慕容会他日继承大燕帝位,但慕容宝登基后,私自修改了该遗诏,另立慕容策为太子,这事儿前文刚说过。于是,慕容宝等人到了蓟县后,对父亲一直怀恨在心的慕容会表面上恭敬迎接,还出兵保护父皇,击退了魏国的追兵;私下里,他为除掉慕容宝的左膀右臂,方便自己他日操纵朝政,却雇佣刺客,将叔父慕容隆暗杀,他的另一位叔父慕容农虽幸免于难,也身受重伤。幸得刺客被慕容农和部下奋力擒住,慕容会的野心这才彻底暴露,慕容宝大惊之下,连夜带着几百人策马逃往龙城,调集龙城守军讨伐儿子慕容会,慕容会不敌龙城精兵,只得放弃蓟县南逃,改为前往刚刚走了国君的中山城。
这一段历史有点绕,慕容氏的人太多了,而且内讧起来不要不要的。不过这段历史了解的人不多,鲜卑慕容又非常有名(《天龙八部》),为了方便大家更加清楚的了解燕国的几兴几衰,我还是尽量写的详细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