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无事,到了第二日清晨,慕容麟和那些睡了一夜好觉的燕军士兵们纷纷打着呵欠,伸着懒腰,走出各自的军帐,准备与主帅慕容宝会合,然后继续向南进发。便在这时,只听一阵嘹亮的军号声响起,却是二万魏军骑兵经过多日的急行军,也来到了参合陂地界。拓跋珪不愧是一代枭雄,其实早在昨夜,他就已经发现了燕军踪迹,但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并不是仓促出战,而是下令全军将士,人皆衔枚、马皆裹足,然后悄无声息的在参合陂附近的高地上布置作战阵形。待魏军把作战阵形布置好了,天也亮了,拓跋珪大声宣令:“吹响军号,全军将士们,立即随我向山下的燕军营地发起冲锋!”
由于慕容麟的轻敌大意,燕军几乎是人人手无寸铁,不费魏军冲下山来,燕军之中,忙着找盔甲的有,忙着找战马的有,顿时自相践踏,乱作一团。慕容麟善于心计,军事能力却乏善可陈,一看这状况,连忙寻了匹马匆匆跑到慕容宝面前哭诉,说魏军真的来了,后军已经战败!慕容宝没时间责怪他,与叔父慕容德、兄弟慕容农等人也连忙各寻战马,狼狈而逃。这么一来,十万燕军彻底成了无人指挥的弃卒,在魏军排山倒海般的攻势下,顷刻之间,战死者便达到一半,其余的四五万人,悉数被魏军俘虏。据战后清点,这些被俘虏的士兵之中,另有一千多人是慕容氏的王公贵族。
拓跋珪打过许多胜仗,这么辉煌的战果还是第一次,于是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他面前:四五万人可不是个小数字,该如何处置这么多的俘虏和燕国贵族?按照他起初的想法—燕国人嘛,对自己一向还是不错的,尤其是那些王公贵族们,许多人还曾与自己并肩作战过,帮助魏国从河东、河套地区夺取了大量土地,因此不如把他们放回去,也算报过慕容垂的恩了,从此两国互不相欠。但他部下之中,有一位名叫王建的不这么认为。王建对拓跋珪分析道:“大王此役虽然轻松取胜,但不过是沾了慕容宝、慕容麟无能的光,只能说是赢得侥幸。只要慕容垂尚在,燕强魏弱的事实就不会改变。您若是将这么多的俘虏释放回去,万一慕容垂亲率他们前来复仇,您如何抵挡?依臣下看来,不如一举将这些降兵全部坑杀,让燕国从此无可用之兵,那么慕容垂即便恼怒,也对大王您无可奈何了。”
拓跋珪摇头叹道:“你的话虽然有理,但本王不可如此行事,且不说慕容垂对我有恩,只说之前那些坑杀过降兵的人,如白起、项羽,谁能得到善终!我志在进兵中原、统一华夏,若不能示之天下人仁义,他日即便打败了燕国,又如何在中原立足?”
他的话很有道理,但其他魏军将领出于对慕容垂的畏惧,却异口同声地站出来,纷纷表态支持王建,并且警示拓跋珪道:“大王心地仁慈,想报恩慕容垂;但慕容垂受苻坚的礼遇也不可谓不重,他又是如何对待苻坚的呢?”拓跋珪吃了一惊,这才心意转变,颁下令去:“好罢,传我密令,就按王建的提议,将四万多燕军士兵集体活埋!”
几日之后,慕容宝、慕容麟等人方逃回中山,五万燕军被杀,四万多燕军被集体活埋的噩耗也紧随着传至慕容垂的耳中。慕容垂悲愤交加,仰天长啸,恨不得杀了慕容宝、慕容麟这两个无能的逆子。他问慕容德对此事怎么看,慕容德叩头道:“此战我军失利,太子固然有些过失,然而,那些魏国的虏寇才是罪魁祸首。拓跋珪一向野心勃勃,碰巧打了这场胜仗,从此更不会把燕国和太子放在眼里了,如果陛下不能凭借您的神威亲自将他们制服,只怕会后患无穷!”
慕容垂点头道:“你说的是,朕虽年老,但仍有智慧,终究不能遗留祸害于子孙!”翌日,七十岁的他向全燕上下颁布诏令:以三个月为期,重新征调十万军队,朕将亲率该支军队北上,向北魏复仇!
燕国到底是大国,经之前一役重创,仍未动摇其根本。到了第二年正月,后燕用作复仇北魏的军队基本集合完毕,此时,慕容垂的另一位儿子,后燕高阳王慕容隆也率领骑兵一支,从旧都龙城赶来相助。该军长期镇守东北,擅长与北方胡族作战,端的是人人精壮、军容齐整、其中又多是骑兵,慕容垂检阅三军之后,十分满意,而燕军上下因见是老国主御驾亲征,亦是士气大振。出征之前,慕容垂派人致信已退兵回国的拓跋珪道:“拓跋小儿,你在盛乐乖乖地等着,朕已亲率大军启程,不日便会前来讨伐你。”
拓跋珪阅过书信,知道慕容垂是打算来真的,忙下令各地魏军向盛乐汇集,又派出一支骑兵,驻扎在燕、魏两国边界上,侦查燕军动向。此后整整过了两个月,燕军未到,拓跋珪心中狐疑,不知道慕容垂气势汹汹地说来讨伐自己,却又不来,到底是在玩弄什么名堂。这时,负责侦查的那队骑兵送来消息,说慕容垂只怕来不了了,因为燕国自己内部出了大问题。
原来,在慕容垂此次征召的十万大军之中,有一偏师,原先镇守在冀州境内,主将名叫平规。平规见拓跋珪英气勃勃,其统治下的北魏如同旭日东升,早就有心叛燕归魏,于是趁着后燕刚刚战败,国力衰落的机会,他在冀州境内宣布改旗易帜,向拓跋珪称臣;得知该消息,平规的弟弟,当时在后燕辽西地区担任军中将领的平翰也紧随着叛变。这兄弟二人,手中掌握着四五个郡的兵力,实力不容小觑,燕国众将见外战未开,先出内乱,都显得十分忧虑,但慕容垂的表情却十分轻松,他分析道:“拓跋珪知道朕要去讨伐他,这时定然下令死守国都,不敢擅离阴山一步。失去了魏军的增援,区区平规、平翰两个小贼,大可一战而诛之。”于是他离开中山后,亲率燕军杀奔平规的驻地。平规向附近的魏军求助,这才发现—他们早已按照拓跋珪的指示,放弃之前刚占领的燕国领土全都跑了。因此,慕容垂大军一到,平规孤立无援,只得抛弃军队,带着自己的妻子儿女等几十个人不战而逃,慕容垂收编了平规的军队,派出一员部将领兵前往追击;另一位叛将,平翰眼看兄长败得如此迅速,不敢与燕军交战,也只好放弃驻地逃亡,慕容垂又派出一员部将领兵前往追击。从平规、平翰宣布叛变之日算起,慕容垂只花费了不到半个月时间,便轻松平定了两处叛乱,平规、平翰皆在逃亡途中被燕军追兵所杀。
三月,解决了内乱,慕容垂终于把矛头指向北魏。北魏的国都盛乐城就在阴山南麓,自打修建以来,一向被视作出塞、入塞的关键要道。另在盛乐城东南三百里处,有战略要地平城(今山西大同),有些朋友应该还记得:西汉初年,汉高祖率三十万大军讨伐匈奴,遭遇白登之围,此战就发生在平城境内。
早前,拓跋珪在接到慕容垂的战书后,为了抵挡燕军的复仇,利用这两座城池,已作了以下部署:自己率魏军主力十余万镇守国都,另交给其堂弟拓跋虔三万人马,负责镇守平城,作为盛乐的东南屏障。都说鲜卑慕容氏一向人才济济,与之相比,北魏的建立者,鲜卑拓跋氏也毫不逊色,除了国君拓跋珪,以及之前曾出使燕国的那位拓跋仪之外,这平城守将拓跋虔也是相当了得的人才。据史料记载,拓跋虔天生神力,所用的兵器,是一把特制的、极重的长矛;又精通骑射,其所用的弓也是特制的,每次拉动,都需要耗费数百斤之力,一箭出去,足可贯穿两三个敌军。这样看来,甚至可以说,拓跋虔是一个比“飞将军”李广的武艺还要厉害的人物(至少表面上看起来是);而且他不止是勇猛,还非常爱护士兵、百姓,魏国上下,都对他非常的尊敬。所以拓跋珪认定:有他和堂弟拓跋虔组成的一前一后两道防线,加上后燕军力已损失严重,慕容垂再是厉害,这次也绝对奈何北魏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