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很显然,这两个前提都满足了,所以这一战还没打,主动权其实已被拓跋珪牢牢握在手上。八月,燕军前队八万多人在慕容宝、慕容麟的率领下,抵达河套以北的重镇五原,拓跋珪毫不相让,也尽出国中二十万魏军南下迎战,两军沿着黄河(这一段黄河,就是“几”字形最上面一横的那部分)展开对峙。

就在两军对峙期间,一件很意外的事儿发生了:由于燕军是主动进攻的一方,必须率先渡河,所以为了此战,慕容宝特意准备了许多船只,停泊在黄河南岸的边上。一日,狂风大作,竟将许多没有拴紧的战船从南岸吹到了北岸,连同船上的三百多兵士,一起被魏军俘获。慕容宝对此非常沮丧:这一战还没正式打呢,就已损失了三百士兵,虽然这对拥有十万精兵的他不算是致命打击,但出师不利毕竟是一位统帅最忌惮的事啊。

加上他这人又特别迷信—在慕容宝军中,除了将领、谋士之外,他还特意请来了一批自诩有“特异功能”,能够“破解天机”的术士。有一位术士对此算了一卦,告诉慕容令说,不行,这一仗不能打了,因为天时对燕军不利;若是开战,燕军必败,不如尽早撤军。慕容令犹豫不决,心道:撤军是很容易,但父皇本就不主张出兵,是我和慕容麟等人苦苦哀求,他才允准的,若我就这么无功而返,父皇岂非认为我没有能力继承皇位?再说了,拓跋珪也实在太过猖狂,不教训他一下我就草草班师,以后燕国用什么来号令四方。便在他左右权衡,不知所措时,军营哨卫来报,说有三百士兵从黄河北岸过来,正是之前被大风吹到北岸的那些人。慕容令一开始不敢相信:拓跋珪对我如此无礼,他会这么好心?结果出帐一看,果不其然,非但三百军士全部安然而归,就连被漂走的战船,都被三百燕军悉数带回。被魏军释放的军士们告知慕容宝道:“拓跋珪外表强硬,实则对太子殿下十分惧怕。就在这几日,他驻军于北岸的同时,已另遣部下分头收拢五原附近的百姓,将之集体迁往阴山以北。”

这就解释得通了嘛!慕容宝这才大喜,认定拓跋珪是不敢与自己交战,所以不得不释放俘虏。另外,他此次出战,虽是初涉疆场,内心难免忐忑,却手握着一件厉害的“秘密武器”—他的父皇。慕容垂因为不放心慕容宝的能力,虽然勉强答应由他率领着一干宗室北上伐魏,却在燕军出发之前再三叮嘱:“皇儿一到前线,每隔十日,必须将前线的战事拟成公文,差人送至中山给朕过目。朕虽在千里之外,犹能指挥若定,定会助你凯旋归来。”

慕容宝对父皇一向敬若神明,应该说不止是他,当时全天下所有人都相信慕容垂这番相当傲气的话,并不是在吹牛,因为他就是有这种能力!同样相信这句话的,当然还有拓跋珪、拓跋仪了。之前说过,拓跋仪在分析燕国形势时就曾断言:慕容垂死后,才是北魏与后燕争霸的最佳时机。换句话说,慕容垂虽然已经老的都上不了战马了,但姜还是老的辣,你可千万不能小看他。有他在背后遥控指挥,拓跋珪你这个精明的魏王,还真的不一定是慕容宝的对手呢!

这句话给别人听了,别人可能就乖乖地等下去了,毕竟拓跋珪再不知天高地厚,也不敢说自己的军事能力比慕容垂要强。但正所谓天降奇才,自当与众不同,拓跋珪没有乖乖等下去,只因他对于拓跋仪的分析,有着自己的独特理解:既然让慕容垂在后坐镇指挥,操控大局,我军凶多吉少;那么,如果能想个办法把慕容垂这个幕后指挥拿掉,换成是本王与慕容宝公平对决,不就行了?

于是,在拓跋珪的周密部署下,慕容宝自打来到五原,虽然按照慕容垂的嘱咐,定期把前线战况拟成公文,遣人送往中山,却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竟然从来没有得到过慕容垂的任何回复。慕容宝见老爹出尔反尔,一直不搭理他,“秘密武器”没了作用,心中又七上八下起来,再看魏军那边,又是一副诚惶诚恐,不敢交战的模样,真的是打也不妥,撤也不妥,只好乖乖的守在五原,不敢轻动。转眼间,战事拖了近两个月,到了十月,天气已然转寒,黄河之水已将凝结,魏军方面突然派人在北岸高声喊话道。

“慕容宝,慕容宝,你父亲慕容垂已经死了,为什么还不快快回去!”

大家都知道,对后燕这个由慕容垂一手建立的国家而言,他的意义远不止是一国之君,更是这个国家的图腾和精神支柱。燕军听了之后,不出意外的集体陷入慌乱,慕容宝因父亲长时间没有书信来到,心中也自起疑,遂亲自去黄河岸边查看状况。这一看可不得了,因为喊话说慕容垂已死的那些人,不是旁人,正是前日他派遣出去送信给慕容垂的那些使者。

那慕容垂死了吗?—其实没死。这也正是拓跋珪的高明之处了。他算准了慕容宝肯定会派使者与慕容垂联络,因此安排了一小队骑兵,秘密埋伏在五原—中山之间的必经要道上。每次慕容宝的使者刚行到半路,就被这些魏军骑兵捕获,押送至拓跋珪手中。这么一来,整整两个月期间,慕容宝送出的书信竟然一封也没能交到慕容垂手中,慕容垂自然也无法作出批示,告诉儿子这一仗怎么打。到了这时候,拓跋珪算算决战的时机已差不多了,便把这些使者放了出来,告诉他们:要想活命,就给本王拼命的喊,说慕容垂已经死了!

和淝水战场上朱序的一声大吼一样,这件用作瓦解燕军士气的“秘密武器”一经使出,效果不亚于十万精兵。慕容宝见在对岸喊话的全是自己的部下,当时就懵了,忙问慕容麟该怎么办。慕容麟一向心机颇深,心道:父皇若真的驾崩了,慕容宝一向庸碌无能,我若得军队拥护,为什么不能取代他登上皇位?于是他表面上对慕容宝进行宽慰,建议可先退兵回中山,打探清楚国中状况;暗地里,却与自己的亲信慕舆嵩等人商议:“万一魏军散播的消息是真的,你等是拥护我,还是拥护慕容宝为帝?”慕舆嵩等人觉得慕容垂是真的死了,纷纷表态,说当然拥护您慕容麟了,遂暗中计划发动叛乱,于军中刺杀慕容宝。结果就在刺杀慕容宝的前夕,这一计划意外消息走漏,慕容宝大怒,下令将慕舆嵩等人处死;而因为慕舆嵩临死之前一口咬定是自己想刺杀慕容宝,与慕容麟毫无关联,慕容宝顾念手足之情,留下了慕容麟的性命,虽然如此,两兄弟之间已生间隙。

十月下旬,在外忧、内讧的双重打击下,慕容宝带着士气全无的十万燕军,集体向国中撤退。临走之前,慕容宝特意查看了对岸状况,见对岸的魏军一味坚守,并无渡船,遂一把火将自己带来的渡船全部烧毁,然后从容离去。前文说过,慕容宝这人很迷信,他此次出战,军中不但有术士,还带着一些佛教高僧。其中一位高僧,名叫支昙猛,道行应该不浅。因为他向慕容宝进言:“太子殿下既已下令撤军,就该带着士兵们急速撤退,于途中不可有片刻停歇。贫僧有一种不祥的预感,魏军一定会从后追来。”慕容宝心想:自己的渡船全都烧了,魏军又无船只可用,如何能够渡河发动追击?于是他对支昙猛的劝告付之一哂,置之不理。

慕容宝哪里知道,就在他和支昙猛对话之时,在他身后,突然一通狂风大作,紧接着暴雪纷飞,黄河之水于几日内便已凝结成三尺厚度,可堪士兵、战马在冰面上行走。魏王拓跋珪见此异状,大喜,忙下令将所有步兵和军中辎重留在黄河北岸,自己亲率二万精骑,一人携带两匹战马,飞渡黄河,以日行三百里的速度向南方发起追击。十一月,燕军行至参合陂(一说在今内蒙古凉城以东,一说在今山西阳高县境内)下,此地乃魏、燕两国边界,因是隆冬,丛山环绕,寒风萧瑟。慕容宝乃千金之躯,一向生性娇贵,走到这里又饿又冷,无论如何也不肯走了,下令全军就地扎营,生火取暖再说。

却说燕军方才扎营完毕,一阵黑风从参合陂以北席卷而来,将整个燕军营地笼罩在其中。高僧支昙猛又向慕容宝进谏道:“殿下,营外风云突变,这是魏军已近在咫尺的征兆,请您立即下令全军备战!”慕容宝的叔父慕容德当时在场,他也站了出来,附和支昙猛的提议。一旁的慕容麟因前日策划叛变,心知已得罪了慕容宝,正想找个机会修复二人关系。他知道慕容宝贪图安逸,于是大声地斥责支昙猛道:“你这和尚,怎敢扰乱军心,以我们殿下的英明神武,加上燕军的骁勇善战,那些魏国的虏寇,莫说是因无渡船,无法追赶,即便让他们渡过黄河,又怎敢冒犯我们殿下的天威!”遂建议慕容宝将支昙猛斩首示众。后来,在慕容德等人的苦苦求情下,支昙猛才算饶得了一命,但慕容宝内心其实也赞赏慕容麟的说辞。慕容德救下了支昙猛,又劝说慕容宝道:“太子殿下,看在下臣是您叔父的面上,就听从支昙猛的话吧—即便魏军不来,留一军断后,有备无患也总是好的。”慕容宝叹口气,这才极不情愿地听从了叔父的建议,他交给慕容麟三万士兵,让他负责在营地以北镇守。慕容麟领了兵符离去后,暗笑慕容德怯弱,当夜,他下令三万军士集体解除盔甲、马鞍,只顾倒头睡觉,甚至连个哨兵都懒得布置。慕容德虽听闻这事,再也无可奈何。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544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544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