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胜利的天平再度发生倾斜,从对晋军不利,变为了对晋军有利。和朱序前来告密时说的一样,秦军表面看似人多势众,实则内部隐患极多,除了“大部队尚未抵达前线,以及兵员构成复杂”两大劣势之外,秦军还有第三个劣势,那就是他们的斗志,远不及对手。此次淝水大决战,于秦国来说,是一场侵略战,打得赢是最好,即便输了和曹操在赤壁之战失利一样,看起来应该还有卷土重来的机会;而对晋国来说,此战是汉人的卫国之战,已到了民族存亡最紧要的关头,只允许胜利,绝不容失败。所以淮南之战、洛涧之战,北府军一出,只要逮着秦军都是往死里打,先灭秦军六万人,再灭秦军五万人,令人恍如隔世,仿佛又见到了昔日强汉时期汉军痛打匈奴人的场景。苻坚在得知洛涧失守,梁成兄弟死讯之后,取胜的信心也大为动摇,他在侍卫的陪同下,登上寿阳城楼,远眺淝水以东。但见东岸阵地一侧,八万晋军驻扎在八公山下,气势雄壮、阵法严密;另在八公山上,草木茂盛,老柏森森。苻坚看了半响,茫然若失,他问一旁的苻融道:“你看那些驻扎在山上的,是不是也是晋国的军队?”
苻融仔细看了又看,答道:“那些只是草木罢了。”
“即使是草木,但朕见八公山上杀气重重,只怕另有军队埋伏在其中。唉,想不到晋国竟然有如此多的军队,你之前怎能欺骗朕,说晋国软弱呢?”
“草木皆兵”一词,就此诞生,起初是用来形容苻坚对北府军的畏惧,后世则用作形容一个人在惊慌时会疑神疑鬼。其实这时候,苻坚已经有点后悔没听从王猛的遗言了,只可惜他不是普通人,而是堂堂的一国之君,诏令一出,就让百万子民舍母弃子,跟随他远涉千里之外的战场,如果这时他选择退缩,中止伐晋计划,岂非是拿天子的威严当作儿戏?就在他骑虎难下,不知该如何抉择下一步行动计划时,东晋方面,前锋都督谢玄派人送来战书。
“苻坚,你征召百万大军南下,不是想攻打我大晋吗,那么为何到了淝水,却一直迟疑不进,难道是想与我军长久对峙?本将军实话告诉你,我军人数既少,又临近后方,钱粮等物足够使用十年,而你军人数既多,粮道又十分漫长,长久对峙只会对你军愈发不利。如果你有心速战速决,可下令驻守在淝水西岸的秦军,立即退后十里驻扎,让我军渡过淝水,与你等堂堂正正一决胜负。”
苻坚阅完战书,转交给在场的其他将军、谋士们过目。那些将军、谋士们经过斟酌,皆劝苻坚道:“截止到今日,我军主力才刚刚在项城完成集合,正向寿阳赶来,距离抵达淝水战场,至少还要十多日。在他们到来之前,我军实力虽然占优,但并不显著,因此继续坚守淝水西岸,方是上策。”苻坚对此不置可否,又问苻融怎么看。苻融道:“陛下是知道的,臣弟一直反对您出兵伐晋,但事已至此,箭在弦上已是不得不发。在臣弟看来,谢玄的战书固然无礼,有一点说的没错—我军的阵容虽然十分庞大,但也正因为太庞大了,如果半年之内尚不能一举灭晋,我军不用敌人前来进攻,便会因为粮草告罄而自行崩溃。因此,如果陛下能够答应谢玄,与晋军速战速决,那是再好不过,何况我军撤退的同时,可留下极少的哨兵继续监视敌情,一见晋军开始渡江,我军就能立即反身杀回,动用铁甲骑兵半渡而击之,哪有不能取胜的道理!”
苻坚自从“草木皆兵”以来,已开始对晋军心存敬畏,早失去了当初“投鞭断流”的那股子豪气。他担心若错失这次机会,以晋军的骁勇善战,即便等到百万秦军一齐投入战场,只怕短期内也将不能及时分出胜负。出于这一考虑,最终,苻坚赞同了苻融的提议,派人回话谢玄:“明日一早,我军全体后撤,你军可为渡江作准备了。”
到了第二日,在苻坚的统一调度下,二十余万秦军果然被分作两队,一前一后同时向西撤退。行在前面的,是秦军前队,由二十万步兵和轻骑兵组成;行在他们身后的,是秦军后队,人数大约一万,清一色是铁甲重装骑兵。之所以会如此部署,自然是秦军有意为之,根据苻融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这次秦军的撤退只是表面现象,其真正目的是为了“趁晋军半渡而击之”。所以只要监视晋军动向的士兵来报,说晋军已有半数人马抵达西岸,苻融就会立即下令:全军转身,向立足未稳的晋军发起进攻!到了那时,秦军的队形一变,前队变后队,后队变前队。如此一来,战斗力最强的一万铁甲骑兵就能行军在前,发起第一波冲锋,而战斗力稍弱的步兵和轻骑兵则尾随在重骑兵身后,作为第二波支援。
因担心这一计划会被人泄露,使得八万晋军不敢渡河,苻坚下达撤退命令的同时,特意嘱咐苻融等人:“该作战计划,只有你知我知,千万不能让士兵们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