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各地官吏拼命地抓壮丁,这次难度极大的征兵工作,终于还是顺利完成了。公元360年正月,慕容俊在邺城大阅三军,并当着百万将士的面,任命慕容恪为南征最高统帅,负责领兵攻打东晋。
谁能想到,慕容俊阅兵刚结束,就在这一日晚上,这位燕国皇帝便卧病在床。
其实在这之前,慕容俊已常年感到身体不适,他之所以会不顾百姓疾苦,下达这么严苛的征兵令,只因其抱负极大,想在有生之年由他亲手完成统一大业。可是天不遂人愿,他越是心急,老天越是跟他开起了玩笑—太医诊治过后,摇摇头,告诉慕容俊,他已无能为力。
“快,传大司马来见朕。”
慕容俊明白,他统一天下的梦想已经泡汤了,接下来燕国的事业,将只能由其子孙代他去继续完成。事实上,这位一直以来怀着远大志向的帝王,并没有一个开阔的心胸,在临终之前,他觉得有必要对他那位才能比自己更出色的弟弟做一番试探。
慕容恪到后,慕容俊请他坐了,对他道:“得太医相告,朕的病情已无法好转,现今晋、秦两国尚未剪除,太子慕容暐又年幼,朕想效仿春秋时的宋宣公,将帝位让给你,如何?”
慕容恪大惊,忙跪倒在地,汗如雨下道:“太子虽然年幼,他日必是大治天下的贤君,臣是什么人,岂敢觊觎太子的皇位?”
慕容俊大怒,从病榻上一坐而起道:“太子是什么样的人,朕难道还不清楚?你的才能百倍于他,我二人既是亲兄弟,说话不必虚伪掩饰。”
慕容恪想了一想,道:“倘若陛下认定臣是堪当大任的人,那为何臣不能专心辅助太子呢?”
慕容俊听过这话,才转怒为喜道:“你能做周公,朕还有什么可忧虑的呢?”
很显然,慕容恪合格通过了考验,他的回答,正是慕容俊想要的答案。托孤完毕,到了次日,慕容俊驾崩的消息便传遍了整个宫廷,享年四十二岁。在首辅大臣慕容恪的主持下,慕容俊十一岁的儿子慕容暐继承了燕国皇位。
奉慕容俊遗诏,当时与慕容恪一道担任辅政大臣的,还有燕国司徒慕容评,司空阳鹜,领军将军慕舆根等人。其中,慕容恪、慕容评、阳鹜三人,又合称为:“燕国三辅”。阳鹜是天下名士,和慕容恪一样,战功显赫、德高望重,而另外的慕容评、慕舆根二人,则是十足的小人。随着慕容俊一死,邺城方圆数十里之内那些被强行征来的近百万军队因无人节制,纷纷逃回家乡,燕国政局动荡不安。慕舆根见此情景,意欲作乱,他劝首辅慕容恪道:“我大燕之所以能入主中原,全是大司马您的功劳,如今皇帝年幼,太后临朝称制,您正好发兵入宫,取而代之。”
慕容恪听后,斥责慕舆根道:“你喝醉了吗,怎敢说出此等悖逆之言。看在先帝刚刚过世的份上,今日且饶你性命,他日若敢再犯,休怪我无情!”
慕舆根走后,慕容恪想想不放心,又与他的弟弟慕容垂商议—这慕容垂,在之前的文中曾出现过一次,不过当时他的名字不是叫慕容垂,而是叫慕容霸,乃是老燕王慕容皝的第五子。大家应该还记得:昔年,慕容恪于十八岁初登疆场,结果一鸣惊人;这慕容垂身为其弟,军事能力不但毫不逊色,甚至可说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慕容垂曾创造了一个记录,他是慕容氏家族中最年轻的少帅,年仅十三岁时,慕容垂便以将领的身份,在后赵、前燕的交战中崭露头角;随后他又随同慕容俊、慕容恪二位兄长,三路并进,参与了攻灭宇文鲜卑之战。
这么多年过去了,少帅成长为大帅,慕容俊过世时,慕容垂也已三十有七。而他之所以会改名,正与那位刚过世的兄长有关。—由于慕容霸打小就锋芒毕露,年仅十三岁就能指挥千军万马,这一点,使得父亲慕容皝在世时对他十分宠爱,甚至差一点准备立他为燕国世子,这事传到心胸并不开阔的慕容俊耳中,慕容俊当然十分的嫉恨。于是慕容皝去世后,慕容俊为了整这位弟弟,便给慕容霸乱改名字,先是给他改名为慕容缺,以讽刺他少了一颗牙(慕容垂曾坠马受伤,摔落牙齿);之后又把“缺”的后半部分拿掉,称他为慕容垂(缺在古代繁体字中,被写作:垂夬)。正所谓:君命大过天。慕容霸知道这位皇兄就是故意整他,也不敢与之抗争,只得乖乖改名,从此就叫慕容垂了。
慕容垂虽然改了名,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并未丧失,他分析过慕容恪和慕舆根的对话后,劝慕容恪道:“慕舆根既生反心,你不杀他,他必杀你,可立即派人将他缉捕,论证其罪,杀之!”慕容恪心地仁厚,不肯听从。
不出慕容垂所料,慕舆根挨了一通骂,对慕容恪是又忌又恨。他非但不感谢慕容恪的不杀之恩,反而跑去向慕容俊之妻,皇太后可足浑氏(可足浑为复姓)进谗:“慕容恪之才,满朝文武无一人胜得过他,他又是首辅,一旦起兵作乱,谁能制之?请太后颁下懿旨,让臣率宫中卫兵前往其府邸,将他先行除掉。”
这是一招借刀杀人之计,按说不难识破。可那皇太后可足浑氏也真够“浑”的,一听这话,就准备下懿旨了。幸好十一岁的小皇帝慕容暐也在当场,他在旁边插过话来道:“大司马的贤名和忠诚天下皆知,若不然以父皇的英明,怎么会在临终前第一个召见他,又任命他为首辅大臣。慕舆根,要谋反的人莫不是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