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再谈无益,王猛知趣地向桓温告辞,他此行可说是趁兴而来,败兴而归。走之前,桓温倒是真情实意的对他再三挽留,并赐予王猛马车一辆,许诺他若随自己返回江南,必让其在荆州地区担当都护之职(掌管边地军政和少数民族事务的长官)。和上次一样,王猛又一次对送上门来的官职推辞不就,他独自一人回到了华山,继续当起了他的隐士。
便在王猛走后,没过几日,军士报告桓温:“大事不好了,关中各地的庄稼都被秦军抢收了。”桓温听后大惊,连忙带着军队前去查看,但见所到之处,那些尚未完全成熟,许多还是青色的麦子已被秦军在这几日内收割干净。很显然,之前连吃败仗的苻健这些日子也没闲着,他躲在长安城里,一直在冥思苦想,寻找打败桓温的机会,当他听说桓温最近不急着作战,却时常外出巡视各地庄稼时,苻健明白:反败为胜的机会到了。
随着苻健一纸令下,关中地区本已被打成缩头乌龟的秦军又开始主动出击,这次他们把目标对准了庄稼,几日之内,便将周遭的所有麦田全部毁去。之所以说是“毁去”,只因为这些麦田还没完全成熟,其中许多麦子甚至连穗都没结,因此即便收割了它们,秦军也不能全部拿来当食物。但对苻健来说,这就行了,因为他依托长安城,打得是防御战,城内粮草充足,所以抢收庄稼的最大意义,不在于他能得到食物,而在于绝不能让桓温得到食物。
桓温得不到食物,就失去了继续作战的资本,到了六月,他果然下令全军撤退,改向江陵方向集结。前秦君臣之前在桓温手下吃尽了苦头,好不容易见桓温露出了破绽,岂能轻易放过,因此在前秦丞相苻雄、太子苻苌的指挥下,秦军一路追着晋军不放,屡屡主动出击。晋军因军中乏食,饥饿难耐,再也不复之前的威风,变成了每战必败。等及桓温狼狈地逃回荆州后,计点此战的伤亡人数,已多达上万人之多。
算无遗策的桓温终究还是败了,由于他在关键时刻前瞻后顾,犹豫不决,这场距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的北伐行动也以虎头蛇尾的方式,草草宣布收场。不过这对前秦国君苻健而言,也没什么好值得庆幸的,因为就在追击桓温的途中,他的太子苻苌中了一支冷箭,回到国中后只过了数月就不治而亡;另外,前秦丞相苻雄,本是苻健的亲弟,他在抵抗晋军北伐的过程中出力最多,功绩最大,可能正因为心力交瘁的缘故,苻雄于桓温撤军后不久也吐血病逝。到了第二年,即公元355年六月,苻健因思念太子、丞相,早晚茶饭不思,渐渐身患疾病。临终前,他下诏:册立三子苻生为太子,将前秦这个刚刚兴起、在关中尚立足未稳的国家转交给了这位独眼儿子。同时,为了感念弟弟苻雄的功绩,苻健又令人将他的嫡子苻坚召来,在大殿之外,当着文武百官的面,正式拜之为龙骧将军,亲口鼓励他道:“昔日你的祖父,朕的父亲苻洪在赵国为官时,名号正是龙骧将军,今日朕将这个名号赐予你,并让你继承你父亲的爵位东海王,是希望十年之后,你能够与朕的几位爱子携手,共同建立起一个大秦帝国。”
苻坚当时十七岁,听了这话,在殿外挥剑捶马,高声答道:“臣必不辱陛下所托。”三军将士见他年纪虽幼,举措却不失威仪,心中纷纷喝彩。到了六月十五日,苻健驾崩,时年三十九岁,谥号秦景明皇帝,庙号高祖。
然后,前秦进入了苻生执政时期。
如果不是苻苌意外去世,前秦的皇位,苻健是无论如何也不愿意交给苻生这位独眼儿子的。这倒不是歧视苻生,说他是残疾人,关键是他这人生理上有疾病事小,心理上有疾病事大。—童年时,苻生就仗着天生神力,又是个小王爷,到处胡作非为。他的祖父苻洪当时还在世,对这位不肖子孙很厌恶,便取笑他道:“我听说一只眼的人,只有一个眼睛会流泪,是真的吗?”就这么一句话,竟激得苻生咆哮如雷,并当着祖父的面拔出佩刀,往自己身上狠狠刺了下去,很快,鲜血从创口处汩汩地流出。然后,苻生咬牙切齿地瞪着苻洪,大声对他道:“看到了么,这也是眼泪!”
苻洪被吓呆了,待他反应过来后,取了根鞭子来,作势要抽打苻生。不想苻生头一抬,对此不屑一顾道:“我连刀剑都不怕,岂会害怕区区一根鞭子?”
苻洪终于被激怒,他警告苻生:“你年纪轻轻,性格就如此怪异,再不改正的话,当心我把你贬作奴隶!”
苻洪哪想得到,苻生听了这么严厉的警告,依旧全无惧色,他冷笑着对祖父道:“石勒也是奴隶出身,难道你是在将我与他相比么?”
苻洪扔了鞭子,生气地走了。事后,他将以上对话如实地告诉了苻生的父亲苻健,问他该怎么办。苻健听后也是大惊失色,与父亲商议道:“这孩子从小就性格残暴,非是善类,待他长大成人,那还不得杀人如麻?不如尽早将他除去,以绝后患。”苻洪对此也是赞同,但他的另一位儿子,后来的前秦丞相苻雄却站出来质疑道:“虎毒尚且不食子,父亲、兄长又为何作出这样的决定?他还是孩子嘛,等他长大后自然就会改邪归正了。”
因为苻雄的力保,苻生的性命这才被保全下来,结果这一保全不打紧,随着皇位落到了这位心理十分不健康的怪人手中,前秦举国上下,皆深受其害,不,还不只是深受其害这么简单,应该说苻生的行为,残暴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