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名叫王猛的人,本是北海人士,祖上几代都是贫农,按照晋朝的品级划分制度,连下品人都算不上,只能算是没品。于是自打童年时起,王猛为了生存,就开始四处奔波,贩卖畚箕,闲暇时,常以读书为乐。结果令王猛没想到的是,他的业余爱好“读书”这件事,并不是谁都可以做的—比如像桓温这样的上品人,饱读诗书就能获得一片赞誉,并顺利地封侯拜将,都督一方;而像他这样没品级的下等平民,读书这件事却只能让他受尽了白眼,被人耻笑。原因也很简单,他读的书再多,他的出身早已注定他当不了官,那他为什么不多花点精力去贩卖畚箕,却用来作读书这种无用功?为此,熟识王猛的人都觉得他是个怪人。
王猛对这些流言蜚语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时间久了,他勤于读书这件事终于起了一点效果。当时的北海属于后赵治下,后赵有位大臣名叫徐统,生平善于识人,他觉得王猛这小子出身卑微却不堕志向,是个人才,便打算征辟他去县里当个功曹。这时,那些讥笑王猛的人才后悔起来—原来穷人家孩子读书也是可以当官的,虽然只是个芝麻绿豆官,但毕竟比卖畚箕要好得多嘛。结果让他们再次大跌眼镜的是,功曹一职,人家王猛压根就瞧不上,后赵朝廷的任命书才刚发下来,王猛就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了,当起了隐士。
王猛隐居的这座山,就是西岳华山,故他自称“华阴隐士”。这件事传开后,那些轻视王猛的人又纷纷笑掉了大牙。为何?只因在两晋时期,就连当隐士这件事,也是要讲出身的,如果这位隐士是上品人,比如说像日后的谢安那样,即便他真的不想当官,想请他出山的人都得排着长队;但像王猛这样的人当隐士,即便他隐居是假,想由此寻找出仕的机会是真,各国君臣理都懒得理他。所以,王猛在山中呆得时间久了,除了越发穷困潦倒,穷得连衣服都快穿不上之外,一无所获。
不过,这下也没人再来嘲笑他了,因为那些熟悉他的人,大多已经死了—王猛隐居华山的这一年,根据笔者推测,应该在公元348年左右,当时他二十四岁。到了第二年,随着后赵皇帝石虎病故,关东战火重燃,冉闵、石砥、刘显等人,一个个要么穷兵黩武,要么杀戮成性,赵国各地百姓经不起年年战,月月战,一时间遍地骸骨。唯有王猛这样有先见之明的人,才得以避开战火,在山中悠闲度日。
及至桓温北伐的消息传开,王猛才终于宣布出山,他千里迢迢跑来桓温的军营,目的当然是想寻求出仕。作为一名汉人,王猛和绝大多数汉人一样,当然是把在晋国当官作为第一选择。于是,在挨着桓温坐下之后,他就开始口若悬河、侃侃而谈,恨不能将这些年所学的知识倾囊倒出;而且,在谈话的同时,他的手也一直没闲着,情不自禁的在做一件事。
—抓头上的虱子。
桓温被大大的震惊了,他是识货的,明白王猛这人看似举止粗陋,实则很不简单。要知道,桓温是当时天下最有权势的人之一,是身系千军万马的大将军、大都督,而王猛呢,说好听点是隐士,说难听点就是地位最卑贱的乞丐。一个身份最卑贱的人,在一个地位最高贵的人面前,可以做到毫无自惭形愧之色,并且还能旁若无人的抓虱子,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王猛并不认为桓温比他高贵,他俩地位是平等的。那么,是什么让王猛拥有这样的自信呢,难道就因为他是“华阴隐士”?—当然不是,王猛的自信,在于他心中一直有这样的信念。
“我之所以隐居华山,只因我‘怀佐世之志,希龙颜之主,敛翼待时,候风云而后动!’”所以,什么隐居,什么遁世,不过是因为王猛还没有得到像桓温这样的机会,假若有一天他得到了这个机会,他相信自己一定会做得比桓温更出色。
随着二人的交谈深入,桓温心中暗暗称奇,对王猛愈发敬重;而王猛却反之,因为他发觉,这位让关中百姓争相目睹的民族偶像、晋国将军也不过如此(比自己差远了)。比如说桓温问他:“本将军奉天子之命,统率十万精兵,仗义讨伐逆贼,为百姓除害;而关中除了一些普通百姓来见我,真正的豪杰却无人到我这里来效劳,这是什么缘故呢?”
王猛听后,直言不讳回道:“在下也正有疑虑呢!将军您千里迢迢来到关中,一路连克强敌,长安城就在眼前,您为何不一举将它拿下?豪杰们为此不知道您的真实意图,又哪里敢前来向您效劳呢?”
桓温默然良久,然后叹道:“在我们江东,没有先生这样的人才哪。”
这样对话看似莫名其妙,实则是隐语。根据当时的形势来看,桓温在失去了司马勋这路援军之后,他对收复关中一事已逐渐丧失了信心,只想稳扎稳打、见好就收,因而他问王猛,自己的首次北伐能够打到这种程度,即便无功而返,功绩是否已经足够让天下人认可;王猛却反问桓温:你这次北伐,究竟为的是收复晋国故土呢;还是只为了树立你个人的威信,以便将来回到朝中,更有立足之地?如果是为了收复故土,那么长安城近在眼前,即便你只有五成把握,也应该冒着损兵折将的代价,试一试能否将他攻下;可是在我看来,你却过于爱惜自己的实力和百战百胜的美名,担心万一强攻长安不克,且损失兵力太多,会影响你日后在东晋朝中的地位。若果真如此,真正的有识之士是不会愿意为你效劳的。
很显然,桓温的心思被王猛摸得一清二楚,所以他才会顾左右而言他,用一声叹息中止了双方的这番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