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后来的事,与刘惔的分析如出一辙。桓温到蜀地后,采用了一种类似于邓艾“偷渡阴平”的战术,即利用他兵力少、机动力强的优势,秘密绕开成汉部署在外围的层层防线,直捣其核心成都。结果证明,邓艾的战术不仅对蜀汉有效,对氐人建立的成汉政权也同样有效果。成汉国君李势一见桓温进逼到成都城下,以为前线的所有军队全都败了,于是他只稍稍抵抗了一阵便宣布投降。他这一投降,整个成汉政权随之土崩瓦解。

灭掉成汉之后,桓温在蜀地又逗留了一个月,成功安抚了该地军民。然后,他班师回荆州,返回了治所江陵。从过程来看,这一战虽然胜得很轻松,寥寥几笔就能说完,但论及这一战的意义,确实非同小可:从国家的层面来说,晋国因为统一了长江以南,拓土近三分之一,国力大增,一举摆脱了只能被动挨打的局面;从民族的层面来说,这一战是西晋灭亡以来汉人政权对少数民族政权的第一次彻底大胜,所以一时间桓温声名大噪,几乎成为了民族偶像。

新的问题随之而来,东晋朝廷虽然大大嘉奖了桓温,但同时对他的能力心生忌惮,担心他日后难以控制。想想也是,桓温在攻取蜀地后,因为招降了许多士兵带回荆州,归他直接指挥的军队已达十万人左右。—他用一万士兵,就能攻下成都;如果他用十万士兵顺江之下,进攻建康,那么…

于是,东晋朝中,总揽朝政的抚军大将军司马昱站了出来,对其他大臣们分析说:不能让桓温这么“肆意妄为”了,他是荆州刺史,管好他的荆州就行,别的事儿不用他掺和。这位司马昱的身份可不简单,他是当时的东晋皇帝司马聃的叔祖父(为方便朋友们理解,在此介绍下东晋皇室的族谱:晋元帝司马睿为东晋开国之君,他生子司马绍,是晋明帝;晋明帝是第二代国君,生子司马衍、司马岳,前者史称晋成帝,是第三代国君,后者史称晋康帝,是第四代国君;司马岳生子司马聃,即是东晋第五代国君晋穆帝。而司马昱则是司马睿的幼子,司马绍的弟弟)。

由于东晋前几代皇帝在位的时间都不长,从司马睿到他的曾孙司马聃这会儿,东晋已传承了五代国君,总在位时间加起来才三十年左右,所以司马昱虽然贵为皇帝的“堂爷爷”,其实才不到三十岁,年纪都没桓温大。司马昱限制桓温的方式也很简单,那就是:桓温想做什么,朝廷就抢先一步把这事给做了,总之把桓温晾在荆州让他无所事事就行。

可惜桓温不是一般人,他想做的事也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北伐中原。

攻灭成汉,不过是桓温初试锋芒的第一战,结果他才刚热了一下身,发现战斗就已结束了。所以说,攻克蜀地不止具有国家层面、民族层面上的两大意义,对桓温自己来,这事还有第三层意义:他已从中发现了自己非凡的军事才能,所以他立志要成为东晋的诸葛亮,把所有的胡人,全部赶到塞外去。

这件事,也是冉闵曾经想做的,结果他失败了。冉闵失败的原因很多,其中两点很关键:第一,冉闵杀戮太重,几乎引起了各族胡人的集体仇视,他想凭一人之力与多达数百万计的敌人对抗,即便不是败给慕容恪,早晚也会败给其他人;第二,冉闵的身份不明确,也不具备合法旗号,在胡人眼中,他是汉人,是胡人的死敌(杀胡令),可东晋这边却同样没把他当自己人看,要不然,怎么会从头到尾不但不给予他有力地支持,还在他死后,把他的传国玉玺给骗走了呢。

这两个问题,到了桓温这里,就不再是问题了。一来,桓温虽会打仗,却不喜好杀戮,他在攻灭成汉之后对蜀地的氐人百姓进行了有效安抚;二来,他是堂堂正正的东晋大将,地方总督,民族偶像,拥有北伐中原、收复河山的合法旗号。

在回到江陵后,桓温就秣马厉兵,开始为北伐作准备。而为了阻挠桓温北伐,另一位东晋权臣司马昱也是被逼得没办法了,他宣布:桓温的志向虽是好的,但北伐这事儿理当由朝廷来完成,所以,桓温暂且不要动兵,让朝廷先上!

然后,他征召东晋名士殷浩入朝,让他全权主持北伐一事。

公元350年,殷浩被朝廷任命为中军将军、假节、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诸军事,和桓温来了个平起平坐。殷浩明白司马昱的意思,这些官职都是虚的,只有他建立比桓温更大的战功,朝廷以后在面对桓温的荆州势力时才能不处于劣势。于是,为了报答司马昱知遇之恩的他,开始在长江下游积极的招兵买马,为北伐作准备;另一方面,驻军长江中游的桓温请求北伐的奏表也同时被送至朝廷,结果当然是—又一次没有回应。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502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502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