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战败后,被燕军押解至蓟县,慕容俊责问他道:“你不过是石氏收养的奴才,何敢尽诛石氏一族,自立为帝?”
冉闵虽然智谋一般,但铁骨铮铮,他回答慕容俊道:“石氏也好,慕容氏也罢,你等胡人在朕眼中,不过都是些蛮夷禽兽。你等尚且能够称帝,朕是中原英雄,又为何不能称帝呢?”
慕容俊听后大怒,下旨将冉闵鞭打三百,然后赐死。不久,燕国辽东地区突然爆发大面积旱灾、蝗灾,百姓交口相传,都说是冉闵死得太冤,这是他的鬼魂在作祟,慕容俊遂追谥冉闵为武悼天王,派人定期为他祭祀。
“武悼”,这是形容冉闵既作战勇猛,又充满悲情。冉闵也确实够悲情的,在他生前,他被敌人设计生擒(慕容恪摆连环马计);在他死后,连他一向视作同胞兄弟的东晋,又狠狠地涮了他的子孙臣民一把。
负责留守邺城,辅佐太子冉智的魏国大将军蒋干一听说冉闵的死讯,知道魏国已大祸临头,所以他以传国玉玺为代价,向东晋请求援军。东晋方面这次终于有了回应:晋、魏虽然国号不同,但都是汉族人建立的政权,只要魏国先交出玉玺,他们保证派发援军前来。蒋干一听这话,如同抓到了救命稻草,随即毫不犹豫地把玉玺献了出去。几个月后,十万燕国大军在慕容评(慕容俊叔父)带领下,将邺城包围,东晋那边也果然守信,确实派发了援军前来—一百多人。
于是蒋干战败,魏国灭亡,太子冉智被俘虏,玉玺被东晋骗走。
东晋自从迁徙到南方以来,历代国君是一代不如一代,他们才不管是谁来统治北方呢,倒是骗到了(史书上也认为东晋的这次行为很不地道)传国玉玺这件宝物,让整个国家陷入了一片欢乐的海洋。为此,东晋方面还特意举办了一个盛大的仪式,迎接玉玺“完璧归晋”。
在许多晋国臣民看来,重新夺回玉玺这一权力的象征,已能够让他们遗忘这半个世纪以来晋人所受的屈辱—这说明晋国是华夏大地上唯一合法的国家嘛。当然,也有一些血性汉子,对冉魏灭亡之事深感忧虑。有一位晋国将军,便对幕僚叹息道:“鲜卑大军既已入主关东,以慕容恪的才能,日后要想收回晋国故地,只怕是希望不大了。”
说这话的人,名叫桓温,是当时的东晋第一权臣。桓温的权力大到什么地步?—他之于东晋,便如东汉末年的曹操、曹魏末年的司马懿。别的不谈,仅仅看一下他的官衔,就知道这人绝不简单。
鉴于燕国取代冉魏政权以后,北方形势已经趋于稳定;下面我们暂时把目光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来看一下东晋王朝和大权臣桓温的现状。
公元352年,就在冉魏灭亡的同期,桓温因为一再被东晋朝廷加官进爵,已经身系一大堆官衔。这些官衔主要的有:荆州刺史、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等等。前面两个官衔,级别已经够大了,基本上相当于三国时期吴国的陆逊,蜀国的魏延,地位如何无须细说;另有一个官衔“开府仪同三司”,因为是第一次出现,在这里有必要稍微解释一下。
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官衔,可以拆开来看:“开府仪”、“同三司”。所谓的开府仪,指的是桓温可以自己置立幕府,也就是说他可以不向朝廷请示,就自行任免他的部下;所谓同三司,指的是他开府仪的级别是最高级别,和三公(三司,一般指的就是太尉、司徒、司空)一样。
由于桓温还同时是封疆大吏(荆州刺史)、实权将军(征西大将军),因而再加上这个开府仪同三司这个官衔,桓温便得以常年留在荆州不用上朝,并在这里组建了一个小朝廷。—在桓温的辖地内,他有权自行招募军队、任免官员、征收赋税,皇帝都管不了他,基本上是个半独立的状态。
桓温之所以能这么牛,在于他五年前刚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收复蜀地。前文曾经说过,在刘渊建立前汉时,巴蜀地区出现了一个由氐人建立的政权,史称:成汉,成汉的国力大致上与之前的蜀汉相当。公元346年十一月,刚刚调到荆州担任刺史才一年的桓温上表朝廷,请求率领一万军队攻取蜀地,从而为晋国统一整个长江以南。朝廷对此当然不可能同意—桓温当时才三十出头,根本没啥作战经验,他之所以能当上荆州刺史,很大程度上只因为他是当朝驸马(桓温之妻是南康公主);就凭他,想以一万军队攻灭一个国家,而且还是素来以“易守难攻”著称的蜀地,这怎么可能做到?于是,桓温的奏表送上去后,迟迟没有回应。这样过了几个月,到了第二年(公元347年)的春季,建康城中的东晋君臣们又想起了这茬,忍不住派人去询问桓温在荆州的近况,结果那使者跑了一趟荆州,就急忙返回禀告他们道:“桓温哪还在荆州,他已经出兵蜀地达一个多月了。”
朝廷得知后,对此十分忧虑,在他们看来:桓温兵力太少,蜀地又太过艰险,他此去必定是有去无回。他一死不打紧,朝廷可又得重新选择一位荆州刺史。只有一位名叫刘惔的官员,坚信桓温必定能够得胜归来。其他官员问刘惔为何如此确定,刘惔答道:“桓温为人谨慎,没有十足把握的事他绝不会去做,所以这次出征,他一定稳操胜券。不过,当他凯旋归来时,只怕朝中再也没人能够制衡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