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虎不甘心就此认输,半年后,他统治下的赵国大军卷土重来。不过,这次石虎没有直接下令攻打大棘城,而是让部将麻秋、阳裕率军三万去了密云山,准备招降躲在这里已快成“山大王”的段辽。
段辽早在山中呆腻味了,得知石虎愿意放他出山,和他化敌为友,正是求之不得,遂爽快地答应了。不日,这一消息传到慕容皝的耳中,慕容皝问其子慕容恪有何高见,慕容恪道:“石虎因上次兵败,不敢亲身前来辽东,却令麻秋、阳裕前往招降段辽,是欲借助段氏鲜卑在辽东的威望,来巩固其在东北的统治。若让这双方联盟稳固了,宇文部只怕也会加入其中,届时我大燕同时与三国为敌,即便军士骁勇,上下同心,再难有胜算,父亲当不辞辛劳,亲统燕军精锐前往击之。”
慕容皝深以为然,于是他率军五万,也往密云山去。待他到山下时,段辽、麻秋、阳裕三人已合兵一处,正待要去襄国向石虎复命,冷不防慕容皝这时亲率燕国大军杀将过来,军中高挂旗号——鲜卑慕容。段辽素来畏惧慕容皝,又见他精锐齐出,军容齐整,当即临阵反悔,决定改向燕军投降。麻秋、阳裕对这等变故措手不及,也顾不得段辽了,连忙带着自家兵马,仓皇向西南撤退。
赵军才走数十里,到一山间峡谷,忽听见两旁山上喧哗声大起,两队燕军一左一右,从两侧高地的斜坡上直冲而下,军中旗号与先前慕容皝的旗号如出一辙——鲜卑慕容。指挥这些燕军的将领,正是慕容恪——慕容皝去密云山之前,因知这位儿子的才能更胜于自己,特授他骑兵七千人,让他单独作战,可见机行事。慕容恪料知麻秋、阳裕不敢与父亲交战,撤退时必从该峡谷经过,因而带着数千骑兵设伏于山上,已等候赵军多时了。
魏晋以来,马镫已经彻底普及,骑兵因为可以牢牢依附在马背上,冲击力相比战国、秦汉时期的骑兵已增强了数倍;加上燕军是攻赵军不备,又是俯冲直下,因而虽只是七千人,可当七万之众。才一交战,麻秋就被慕容恪打得找不着北,这位堂堂的赵国大将,竟然抛盔弃甲,徒步而行,才得以混杂在乱军中羞愧地逃脱;至于另一位赵国将领阳裕就没这么幸运了,他被慕容恪当场生擒。
两位主将一个逃走,一个被擒,赵军惨遭全面崩溃,仅在数个时辰之内,被斩杀的就达两万人。然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仍有一员赵军小将临危不惧,竟然还能将仅有的士兵召集起来,带着他们井然有序地退出了战场,最终保全了数千人的性命回到襄国。
这位小将,就是石瞻之子石闵。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推测,当时他的年纪应该比慕容恪还小,约莫只有十六七岁。
当然,石闵毕竟只是赵国的一员偏将,他的努力,只是让三万赵军避免了全军覆没,对赵、燕两国整体战争形势的影响极为有限。石虎一连在慕容恪手上吃了两次大亏,再也不敢招惹燕国,他此后逐渐将主要精力放在南方的东晋和西方的前凉身上。而慕容皝则趁着这个大好机会,挥着慕容恪这把利剑,打响了统一辽东之战。
公元341年,慕容皝任命慕容恪为渡辽将军,让其前往平郭(在今辽宁省营口市),迎战屡屡入寇辽东境内的高句丽军队。慕容恪至平郭后不到一年,便数次重创高句丽,高句丽人畏惧其勇略,之后只要听到慕容恪三个字,立即主动逃之夭夭。
公元344年,慕容皝举全燕之力,亲征位于辽东郡以北的宇文鲜卑部。在他的指挥下,他的三个儿子:慕容俊、慕容恪、慕容霸(即日后的慕容垂),兵分三路,齐头并进,一举攻克宇文氏的都城:紫蒙川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西北),并将城中的军民五万余人集体迁徙至燕国境内。宇文鲜卑的首领宇文逸豆归逃入大漠,不久病死,宇文鲜卑从此散亡。
公元346年,慕容皝又令慕容俊(这时他已是燕国世子)、慕容恪等人,率骑兵一万七千,出击位于辽东郡以东的扶余国(位于今吉林省境内)。临战前,已是年老多病的慕容皝嘱咐世子慕容俊道:“此次作战,世子你坐镇中军,作个名义上的统帅足矣;至于统帅诸将、攻城略地,这是你四弟之事。”慕容俊、慕容恪去后,只用数月时间,又轻松将扶余国国君擒拿了回来,与之一道的,还有扶余国军民五万余人。扶余国之后的国君因对燕军的攻势无力招架,只得带领国人继续向东迁徙,以避开慕容恪的锋芒。
就这样,从慕容恪首次踏上疆场,前后只花费了八年时间,就把已混战达数十年的整个辽东地区,置于燕国麾下。公元348年,一手奠定了前燕强盛基础的开国之君慕容皝病逝,世子慕容俊登上了燕王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