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晋武帝是一位好皇帝。他在位26年,期间攻灭吴国,统一天下,又发展生产,与民休息,终使得混乱已久的华夏大地再次呈现出一副“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公元280—289年,晋朝定年号为太康)。太康年间,百姓安居乐业,人口数量高速繁衍。前面说过,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的人口总数相加起来不足千万,到了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天下人口总数已达到一千六百万。而到永康元年(公元300年)时,天下人口更是达到了三千多万人。当然,鉴于古代的统计水平有限,这三组数据未必能真实反映当时的实际人口总数,比如说三国时期很多人为了躲避战火,选择躲入深山或者逃出国外;到了晋朝建立,这些人见中原已无战事,又选择出山或者回国,便成了多出来的那一部分人口。但不管怎么说,晋朝建立之后一片欣欣向荣,这是不争的事实。
在繁荣的背后,晋朝也有他的隐患。因为和曹操、刘备、诸葛亮等人相比,司马炎的才能并不比他们更加出色,历史之所以选择由他来完成统一大业,并让他开创了一个新的盛世,只不过是天下人都向往和平,向往统一,乱世已到了必须该结束的时候。而且,由于晋朝是篡魏而建立,以及九品中正制的存在,晋朝从建立以后就“先天不足”,晋武帝贵为开国之君,却并不具备汉高祖刘邦、汉世祖刘秀那样强大的个人威望和中央集权,在他之下,许多大世族权势熏天,拥有广袤的土地和不容小觑的实力。这一点,和之前曹魏与司马氏的关系非常相似。
晋武帝发现了这一问题,也曾努力地解决这一问题。比如说,他对曾力助司马昭弑杀曹髦,又曾以总督身份挂帅六军出征东吴,被誉为“晋朝开国第一功勋”的贾充,极是宠幸笼络。贾充有一爱女名叫贾南风,生得鼻孔朝天,嘴唇保地,身材短小,面目青黑,要多丑就有多丑,连晋武帝自己看了都被吓一大跳,但是就是这位名叫贾南风的女子,却被晋武帝明文下诏,选作太子妃。究其根本原因,只因晋武帝想采取“政治联姻”手段,来团结像贾氏这样的强大士族,以防他们有不轨之心。
这是对内,对外,晋武帝恢复了汉高祖时期曾采用的“同姓王分封制度”,一口气分封了二十七位司马宗室为王爵,各赐给他们一个郡或者几个县的土地,让他们以此建国。对于这一做法,晋武帝是很动了番脑筋的,因为分封制一旦施行,那就有君权被削弱的隐患,毕竟西汉时期的“七王之乱”可是历历在目;但如果不分封呢,魏国后期司马氏篡位却无人入京勤王,最终导致三位魏帝一被废,一被弑,一位主动让位,这也是血的教训。相比之下,西汉初期正有了分封制,才得以平定了吕氏之乱,迎来了文景之治的大盛世。所以,分封制度不能用简单的一句“好还是不好”来概括,关键要在看什么时期,施行什么制度。晋武帝认为在这个时期应该重启“分封制”,自然有他的道理。
忙完了分封制度,晋武帝又开始着力培养起他的继承人,也就是太子。在封建时代,君主乃国家的根本,制度只是辅助,只要君主开明,国家一般就会强盛,君主若是昏庸,那国家往往就会衰落。按说,司马氏的基因是很好的,之前的司马懿、司马昭,那可是和诸葛亮、邓艾、钟会斗智都不落下风的人杰,可是到了司马炎这一代,不知道什么原因,他竟然生出了一位智力连猪狗都不如的傻瓜。这位傻瓜,名叫司马衷,正是当时的太子。
司马衷到底有多蠢,有一个大伙耳熟能详的典故就能说明。一年,天下闹饥荒,百姓饿死许多,有人将这事向司马衷汇报,说百姓吃不上饭,得赶紧下旨赈灾。司马衷却好奇地问那官员:“没有饭吃,他们为什么不喝肉粥呢?”
这样的蠢货,之所以能当上太子,只因他是杨皇后所生,是晋武帝的嫡子。晋武帝到了晚年,也发现他这位儿子经各位名师悉心教导了二十年,却连基本的四书五经都不懂,于是有心废之,另立他人为太子。为了公平起见,在一次宴会上,晋武帝当众问诸位皇子一件关于治国的问题,并让他们一一解答。除司马衷之外,晋武帝另有儿子十七人,他们或答得精妙,或答得平庸,总之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只有司马衷一人,呆若木鸡的坐在那儿,不知道该做什么。
晋武帝见状,连连摇头,但太子妃贾南风这时却站了出来,对晋武帝道:“陛下,太子并非不知道答案,他只是担心若仓促回答陛下的问题,无法鞭辟入里,切中其要害。不如待他回去,写成书面答卷再呈给您过目,您看如何?”
晋武帝听后,面色由阴转晴,于是点点头,说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