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于是司马昭不急于决议,待会议散了,他另派人秘召钟会入大将军府,问他的自信从何而来。钟会笑道:“下官早知大将军有灭蜀之心,因此半年前已安排细作潜入蜀地,打探蜀国的虚实。就在上月,那几人回报,称蜀国国君刘禅自蒋琬、费祎死后日渐昏庸,近来更是宠幸上了一位名叫黄皓的宦官,国中事务不问大小,皆交于此人打理。姜维见那黄皓德行卑劣,多次建议刘禅斩杀此人,结果刘禅回道:‘黄皓不过是个宦官,大将军身系国家重任,何必理会这样一位小人物?’姜维见杀黄皓不成,担心反遭黄皓所害,如今已率领军队一支离开了蜀国朝廷,躲避往沓中屯田去了。”

“沓中?那么该地又位于何处?”司马昭再问钟会。

钟会轻抖衣袖,从中取出地图一副,呈给司马昭过目。司马昭看了,见那地图上详细绘制有蜀国各处地貌形势,其中山川、河流、关卡、城池,无不标明得清清楚楚。那沓中之地,乃是位于祁山西南。从该地向东去,可接应汉中守军,以保汉中;从该地向北去,则可接应祁山守军,封锁祁山道。——可见虽然姜维离开了朝廷,但他仍然时刻关心蜀国的安危,之所以选择在沓中屯田,一来是为避黄皓之祸,二来则是万一有变故发生,他也可及时率军前往增援。

司马昭理清了思路后,心中豁然开朗,于是赞钟会道:“本将军心意已决,伐蜀之事势在必行。若得成功,阁下只凭这封情报、这张地图,便堪居首功。”到了第二日,司马昭即以大将军的名义号令四方,调集精兵十余万向关中地区集合,再加上原先驻扎于雍、凉二州的军队,共计集合得伐蜀大军十八万人。

军队有了,接下来就是筹备军粮、物色将领两大问题了。军粮这事司马昭不操心,因为之前说了,自曹爽死后,魏国在司马氏的治理下又重新富庶了起来;而将领呢,司马昭本来也不需要操心,因为他早就有了最合适的人选——老成持重的邓艾为主将、年少气盛的钟会为副将。可是问题是,这次伐蜀的事儿从始至终只有他和钟会两个人赞同,邓艾那边好说歹说,仍是不肯去。

即便司马昭已将“黄皓乱政蜀国”,以及“姜维屯田沓中”两大内情告诉了他。邓艾还是明确表态:首先是不能打,其次打了也不能胜,所以不去!

司马昭很奇怪啊,凭你邓艾的能力,对付一个已没有了顶梁柱,国内政局又一片混乱的小小蜀国,为什么要这么胆怯?邓艾见司马昭非要自己出战才肯罢休,只得解释道:“非是下官不愿出战,只是那蜀中地形复杂,关卡林立,更有许多山谷、狭道,大军进入容易,但要退出却是极难。因此即便姜维不得重用,末将也无取胜的把握,因为入蜀作战一旦战败,那就是全军覆没——大将军莫非忘了曹爽兵败之事了么?”

“如果邓将军是为地形不熟烦忧的话,钟会已令人提前画成了蜀中地图,难道你有地图在手,这样还不能保证全胜么?”

“还是不能。”

……

……

司马昭见说服不得邓艾,心中也来了火气,不过他也知道,这一战少邓艾不得,无论如何也得把他老人家请动才行。于是司马昭又让邓艾的部下,军司马师纂帮忙劝说。这师纂,和邓艾是挚友,他比邓艾更有政治眼光,了解司马昭为何急于灭蜀的根本原因——“若蜀国不灭,司马氏无称帝之资;将军再三抗拒领兵,难道您是想证明忠于魏氏吗?”。这一招果然有效,邓艾蒙师纂点醒之后,随即态度转变,表示愿意听从司马昭的安排,协同钟会一齐伐蜀。

公元263年八月,随着邓艾的加入,司马昭终于一切准备就绪,遂以伐蜀总指挥的身份,下令十八万魏军正式开启伐蜀之战。此役,魏军以征西将军邓艾为主帅,领兵三万,从狄道(地名,位于今甘肃省临洮县)南下,直接前往沓中进攻姜维所部——是为西路军;拜钟会为镇西将军,担任副帅,领兵十二万,经秦岭各道隘口南下,进攻蜀国战略重地:汉中——是为东路军;另以雍州刺史诸葛绪统领第三部人马,兵力约合三万人,走祁山道南下,以策应邓艾、钟会两部兵马——是为中路军。结果这一命令刚发出来,邓艾随即表示不满:“我身为主帅,只得三万兵马,和无名小将诸葛绪一样,且进攻的还是无足轻重的沓中之地;钟会身为副帅,却拥有最精锐的十二万主力军,且进攻目标乃是汉中。——我二人到底谁是主,谁是副?”一旁的师纂连忙劝他道:“当然您是主帅了,论官职,您是征西将军,钟会只是镇西将军嘛(按魏国官制,征西将军要大于镇西将军)。既然您已答应大将军领兵出征,就别推三阻四的了。您更应该考虑如何在这一战中好好表现,以证明您的才能远在钟会之上。”邓艾听后,这才怒气少息,于是遵照司马昭之令,领兵向沓中进发。

姜维在沓中,闻知魏军兵分三路来犯,且人数多达十八万人,知道司马昭这次是要动真格的了,连忙差人向蜀国国君刘禅报讯,并建议他道:“沓中有姜维在此,必竭尽全力防止魏军通过此地南下;除此之外,在沓中以南有一桥,名叫阴平桥,在汉中以西有一关,名叫阳平关,乃是姜维支援成都、汉中两地必须途经的重要隘口。陛下当速速派遣大将领兵驻守这两地,切不可让钟会、诸葛绪得了。”

结果这份军报一送到成都,就落入了总揽蜀国军政大事的黄皓手中。黄皓因与姜维有仇,竟将此事隐瞒得严严实实,不上报于国君,因而刘禅也未派一兵一卒前往阴平、阳平关两地增援。一个月后,随着魏军全面出击,和姜维担心的一样,这两座重要隘口无一幸存,皆落入了魏军手中。其中阴平桥被诸葛绪攻占,阳平关则是因为守将叛变,投降了钟会。

到了这时,随着前线的败报不断传来,刘禅才知道十八万魏军南征之事。他一边埋怨姜维不及时向他报讯,一边派人赶往东吴求助。东吴方面的回应倒是很迅速,但可悲的是,他们是如此回答刘禅的。

“十八万魏军南征蜀国?——尊敬的陛下,您是在和我们开玩笑吗?”

在这一句莫名其妙的回复背后,其实事出有因。一个多月前,从未有过战场经验的钟会在接过十二万大军兵权,以及攻打汉中命令的那一刻,他明白这两样东西对其意味着什么。

超越邓艾、姜维,成为“诸、马”之后的三国第一名将,司马昭已将实现这一重大荣誉的机会交予了他!

于是钟会激动了,他没想到只因为自己的几句话,司马昭竟然会让他这样一位资历平平的年轻人,取代老将邓艾,成为伐蜀之战的实际主帅。激动完以后,为了报答司马昭的信任,钟会随即又构思出一计:他建议司马昭下令新上任的安远将军唐咨(原先是吴国将领,擅长造船,于几年前兵败降魏),招募良将,大造战船。

由于荆州这时仍被吴国控制,从魏国并无水路可通向蜀国。于是司马昭听了该计后很是不解:“我军此战是进攻蜀国,造战船何用?”

钟会娓娓分析道:“大将军须知,吴蜀两国,一向唇亡齿寒,若蜀国灭亡,吴国则不能独存。因而,若吴国得知我军全力伐蜀,亦会全力出兵入蜀相救。下官这一计,叫做声东击西,用意不在于作战,而在于迷惑东吴。况且平定蜀地之后,我军接下来的目标便是伐吴,那时战船既备,区区东吴还不是顺势而下?”

“妙计,妙计!”司马昭拍拍钟会肩膀,笑了笑,意味深长道:“本将军这便下令唐咨,悉数采用镇西将军之计。但我如此相信你,将军可别让我失望哦!”

“大将军放心,下官一定不辜负大将军的信任!”

钟会如是说,也是如是做。他在离开长安,抵达秦岭南麓后,眼见前方各条通往汉中的栈道多有损坏——其中的斜谷道,更是被当日的魏延烧毁了一大段,之后无人修补,极其不利军队通行。钟会遂令先锋官许仪率军五千,前往斜谷道修整,并限他十日之内,就必须把该段栈道休整完毕。许仪听后着急道:“栈道损毁的部分有这么许多,一个月也修不完,末将怎能在十日之内就全部完成?”钟会大怒道:“你是将门之后,难道不知兵贵神速的道理?要是一个月修完,蜀中各地的援军都到齐了,那还谈何攻取汉中!你可速去!”许仪见钟会态度坚决,不敢再行争辩,只得遵令行事。

十日后,许仪回报钟会,称斜谷道已修整完毕,足可行军;钟会又问修整其他各处栈道的将领们,休整栈道的工作进行的如何,其他将领也派人回报,称子午谷、骆谷两处栈道也已完工。于是钟会兵分三路南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杀向汉中腹心。

或许是行军过快,马蹄用力过猛,将要出斜谷道时,钟会胯下的战马踩坏了栈道上的一块木板,使得钟会陷入了坑中。钟会经众将相救,从坑里出来后,第一时间吩咐刀斧手:“许仪敷衍本将命令,耽误了行军速度,可立即斩杀此人!”该命令下达后,左右将领跪倒一片,皆替许仪求情,劝钟会道:“许仪非是普通人——他是许褚之子,是功臣之后。且不说将军的命令本就是强人所难,眼下我军已将要出山谷了,慢这一刻两刻,也不打紧的。”钟会不顾众将求情,面色铁青,拔剑道:“再敢出言劝阻者,一律视为违抗本将军令,可杀无赦。”于是坚持将许仪斩杀。

许仪死后,钟会勒令全军立即返回马上,加速前进。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46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46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