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定魏国命运,乃至整个华夏民族命运的“高平陵之变”爆发了,司马懿率先出招,利用郭太后这一“武器”,打了曹爽一个措手不及。不过在蒋济看来,事态的发展并不算完美,他忧心忡忡地对司马懿道:“太傅应该及时下令缉拿桓范的,怎么能让他轻易出城呢——此人可是曹爽的智囊啊!”
司马懿淡定回道:“桓范的确很有智慧,但你放心,曹爽不会听他的。”
然后他就悠哉悠哉地带人守在浮桥上,静观曹爽的反应。
这时的曹爽,正在伊水(伊水为黄河支流)之南满头大汗的带着将士们砍树,用来修建营寨。一个时辰前,直到他亲眼看过司马懿弹劾自己的奏疏,他才明白,司马懿的病真的是假的,自己被那个老狐狸给骗了。由于京城和数万禁军已落入司马懿之手,对方的军事实力已暂时高出了自己,曹爽一时无计可施,只得下令全军就地扎营,以观望局势的进展。
营寨还没修完,桓范到了,他焦急问曹爽道:“你还在此地做什么?”
“这……”曹爽愣住了:“京城我已回不去,不在此地,该去哪呢?”
“去许昌!”
见曹爽不解,桓范只得又解释道:“大将军有天子和玉玺在手,去哪里,哪里便是京城,您为何非要回洛阳不可?——事不宜迟,您可与天子一道前往旧都许昌,然后以许昌为基地,传檄天下,征调各州郡官吏出兵勤王。想那司马懿虽然已挟持了太后,但其拥有的兵力不过数万人,而且大半不是真心归顺于他,待各州郡兵马一到,大将军取他性命还不是易如反掌。”
“嗯,计是妙计,不过这事关系重大,且容我三思。”曹爽已被桓范说动,忧心稍解。
桓范去后,另有一人也来见曹爽,说自己愿意舍身去会一会司马懿,以探明对方发动这场政变,到底是为了什么。说这话的人可不简单,因为他的父亲就是魏国的三朝元老:陈群。——陈群历仕曹操、曹丕、曹睿三朝,创立了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选拔官吏制度),并为曹魏制定了律法《魏律》,观其地位,相当于西汉的萧何。陈群只育有一子,就是这位主动请缨去见司马懿的陈泰。
陈泰早年曾任并州刺史,期间表现杰出,于是被召回朝中在尚书台任职。这是一位曹爽、司马懿双方都想拉拢的人物,而且在陈泰身上还有一个最大的优点,那就是他为人刚正不阿,且只对军事、政事感兴趣,从来不参与曹爽和司马懿之间的权力争斗。鉴于以上种种,曹爽听过陈泰的建议后,同意由他去和司马懿交涉。
陈泰去了一趟洛阳,回来后神情庄重地告诉曹爽:“太傅说了,大将军自从被拜作辅政大臣以来,犯下的罪行无数,仅是汉中一役,就导致近十万无辜将士战死。他对此不忍睹视,因此才封锁京城,用意就是希望您适可而止,早日交出兵权和辅政大臣之位。若您能同意此事,那他也将保证您……”
“保证我什么?”曹爽急忙问道。
“非但世袭的爵位不失,且荣华富贵享用不尽。”
曹爽这下犹豫了,犹豫的不是该不该迁都许昌,而是他如果按照司马懿的意思照办,司马懿会不会来个过河拆桥,事后反悔。当然了,陈泰的人格和诚信他是深信无疑的,关键是司马懿那人太狡猾了,装死数年他都做得出来,开个空头支票又算什么难事?
于是曹爽又派自己最信任的下属尹大目去见司马懿,让他发誓。司马懿对尹大目道:“昔日汉光武皇帝对黄河发誓,承诺不杀朱鲔,且保留其爵位,之后果然如约;今日我司马懿对洛水发誓,若曹爽能主动交出兵权和大将军印信,那我必将像汉光武皇帝一样,不失前约。”
尹大目如实回报曹爽,曹爽叹道:“我的才能远不及司马懿,若将天子交于他辅佐,对社稷也不失为一桩好事。”遂欲信司马懿之言,率军回洛阳。桓范听到该消息,慌忙赶来劝阻:“大将军,若您去许昌,司马懿是生是死,全由您掌握;若你去洛阳,则您的生死将由司马懿掌握了,如此关键的抉择,您岂可草率?”曹爽被他这么一劝,又稍稍回心转意,说道:“好罢,待我今夜好好想想,明早再作决定。”
这一夜,桓范因担心曹爽再次动摇,在他耳边劝说了一夜,总之非得曹爽去许昌不可。但到了天明,却见曹爽拔出腰刀,掷于地面,连连摇头道:“能够保全爵位,又能做富家翁,这也就够了。我去见太傅,不宜携带武器在身。”
桓范瞬间面如死灰。
曹爽正要离去,又听见桓范在他身后大哭道:“曹子丹,曹子丹(曹真字子丹),你这样的好汉,竟能生出这群猪狗不及的儿子,唉,我和你都将要被灭族了!”
数日之后,曹爽兄弟回到洛阳,将天子与数千军队一并交给司马懿。司马懿收下这等重礼之后,手一挥,旋即派兵将已赤手空拳的曹爽兄弟团团包围。即日,曹爽因谋反之罪被杀,其兄弟、亲信如曹羲、曹训、桓范等人也一并被处死,以上人等,皆被诛灭三族。
同年,魏帝曹芳听从群臣的奏请,加拜司马懿为丞相,并赐九锡。司马懿就任丞相之后,下令:除已伏诛的曹爽兄弟以及桓范等人以外,其余人等,不管是否与曾曹爽同谋,不再追究。
于是满朝大臣欢喜,皆恭颂司马懿仁德。只有陈泰一人,因为司马懿自毁诺言,欺骗了他,从此不愿在朝中任职,自请往雍、凉地区与蜀军作战。司马懿对此也不见外,由得他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