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怜的司马懿,饶是他自负足智多谋,连诸葛亮都未能从他手上讨到便宜,偏偏百密一疏,在曹爽身上栽了大跟头。幸好曹爽这次的夺权行动来得十分容易,甚至是太容易——可能连曹爽自个也觉得用这样的手段来对付一位老人家太不地道了,于是在夺得了大权之后,非但没有进一步加害司马懿,反而上奏小皇帝,奖励了司马懿若干特权,比如像昔日的萧何那样“入殿不趋,赞拜不名,带剑履上殿”等等……总之,曹爽表示,权力既已到手,司马大人,您还是我的前辈。
于是之后数年,魏国政坛上时常发生以下一幕:官拜大将军,并兼任首辅的曹爽在数千禁军的簇拥下,趾高气昂地入宫议事;途中遇着了孤身一人,同样入宫议事的太傅司马懿。曹爽慌忙快步上前,向司马懿施行大礼,司马懿则是一脸的诚惶诚恐,一再还礼,连声道:“折煞老朽,折煞老朽了……”
待司马懿走后,曹爽随即吩咐左右:“你等听令,务必继续将这老头给我盯紧了,倘若有一丝风吹草动,立即来报!”
凭借出色的权术手段,曹爽得以排斥异己,一举占据了魏国的最高权力中枢,从尚书台到禁军,甚至是皇帝身边的侍从,都是曹爽的人。在这样的情形下,曹爽犹能对他的竞争对手司马懿待之以礼,这不禁使得之前都认为曹爽是庸才的魏国百官对其刮目相看,人人心悦诚服也是自然。不过这毕竟只是对内,对外,蜀、吴两国可就不买曹爽的帐了。
公元241年,距离魏明帝辞世方有两年,吴国孙权兵分四路,忽然再次大举北伐。当时,正值魏国人才凋零,像常年担任西线都督的司马懿,常年担任东线都督的满宠,这批人都已年老,且早就被调回了朝中;相反吴国方面,这时却多了一位血气方刚的诸葛恪,此人乃诸葛瑾之子,年方三十九岁,之前他奉孙权之命南征北讨,几乎是百战百胜,因此吴国上下将他视作是又一位陆逊。
为了这次北伐,吴国是精锐齐出,孙权下令:由全琮率一军,出淮南,进攻扬州北部;朱然率一军,攻打樊城;诸葛瑾率一军,攻打祖中(在今湖北省南漳县,当时属荆州中部)。这也是孙权用兵的老套路了,之前几次北伐,他大多沿袭这种“兵分多路”的战术,当然,战果也是寥寥——因为这种兵分多路的战术,注定了吴军无法集中全力进攻某一地,攻克某一地,统治某一地;其唯一的好处在于,吴军这种战法,因为每一支军队人都不多,所以火力分散,十分机动快速,即便无法获胜,也可以分批快速撤退,是属于“抢一把就走”的劫掠战术。
魏国国君曹芳还是个孩童,连打仗是什么都没弄明白,他对于吴军的入侵,只得找大将军曹爽商议。曹爽的表态很干脆:这些吴军没什么可怕的,那么多次北伐了,他们成功过一次吗?因此,只需等待几个月之后,前线将士们送来的捷报就可以了。
曹爽的话音方落,扬州北部便有军士送来捷报,称:“吴国大将全琮率军入侵,已被征东将军王凌、扬州刺史孙礼击败!”曹爽由此愈发自得,全不将边界战事放在心上;又过半个月,祖中一带也有守军来报,称:“诸葛瑾突然病重,无法指挥作战,现攻打荆州中部的吴军也已悉数撤退。”
“哈哈,旁人都说自本朝以来,天下唯有诸葛亮、司马懿二人能料事如神,未卜先知;你等看看,本将军的判断力比之那二人如何?”在大将军府上,曹爽面对一众亲信下属、幕僚,得意大笑道。
“大将军可谓是胜那二人远矣!”下属们皆争先恐后道。
结果曹爽这次笑过没几日,战况突然间开始急转直下,和他预想的不太一样了,因为之前说的是孙权兵分四路北伐,只看见了三路,还有一路神秘的部队尚未现身。这路兵马的统帅者不是旁人,正是诸葛恪。诸葛恪在出兵之时,孙权交给他的任务是攻打六安(今安徽省六安市,当时属扬州西北部),布置的战术也是抢一把就可以走。结果诸葛恪不负“陆逊接班人”的盛名,他竟然擅自违背国君的命令——从出兵起始,他根本就没有把的一个小小六安城放在眼里,他带着几万部队,以迅雷之势杀向了中原,并一举攻占了宛城。
在占领宛城之后,诸葛恪所部已是行军过千里,并进入了魏国的核心地带,在此深深嵌下了一枚钉子。这一北伐成果,别说周瑜、陆逊没实现过,就连诸葛亮在进入蜀中以后,也再没见过宛城是啥模样。消息传至洛阳,魏国君臣这才从对曹爽的盲目崇拜转变为惊慌,因为那诸葛恪占领了宛城之后,第一时间做了三件事。
第一,向孙权上书,请求增援。
第二,派人求见蒋琬,劝说其从汉中出兵,攻打上庸一带。
第三,大肆采购、募集军粮,并亲自带人全力加固城池,作好长期坚守宛城之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