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汉中境内,有一座山,名为定军山。
公元234年冬季,在定军山下,从此多了一个小小的坟冢,旁边树有一座石碑,上面写有十个大字:汉丞相,诸葛忠武侯之墓。
诸葛亮就长眠在此。
很多人并不知道,诸葛亮入葬之时,贵为一国丞相的他,仅仅只穿了一身简陋的布衣,无任何金银饰物、名贵器皿陪葬。
很多人更不知道,诸葛亮留给子孙后辈的全部财产,仅是十几顷薄田,几百棵桑树,以及几十箱书籍,仅此而已。
所以他虽然没有战胜司马懿,却仍然是胜利者。——蜀国皇帝尊之为“忠武侯”,天下百姓自发为他立庙,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在评价诸葛亮时,也承认诸葛亮足以和管仲、萧何并列,是为百年一见的国之栋梁。
不要小看这番评价,因为陈寿在整理《三国志—诸葛亮传》时,蜀国已经灭亡,晋朝已经一统天下。晋朝的实际开创者不是别人,正是司马懿。陈寿作为蜀国降臣,晋朝的子民,却如此赞美司马懿的一生之敌,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幸好陈寿还是如实记录下了一切,因为一位史官的公正和良知。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国运逐渐走向衰落。先是魏延、杨仪二人在撤军途中爆发内讧,结果魏延因一时意气用事,下令焚毁栈道,被杨仪以谋反之罪将他斩杀;然而自以为铲除异己成功的杨仪回到国中,很快就傻眼了,因为就在他回国的这段时间内,蜀国已经有了新任丞相,不过不是杨仪,而是另一位“丞相长史”蒋琬(诸葛亮生前,任命了两位“丞相长史”,其中杨仪常年随他外出征战,蒋琬常年留守国中)。杨仪自居功高,又觊觎丞相之位多时,对此深感不满,竟向他人抱怨道:“早知如此,我当初便该率十万大军北上降魏!”只因这句话,没过多久杨仪就被皇帝贬作庶人,尽数剥夺其权。杨仪又羞又悔,遂自尽而死。
诸葛亮、魏延、杨仪三人,是蜀军历次北伐的核心团队。一年之内,三个人全没了,对蜀国的打击可谓是伤筋动骨。之后的蜀国,以大将军姜维为代表,也曾多次北伐,立志收复中原,然而,与诸葛亮拥有一套还算优秀的作战团队不同,留给姜维的局面却是“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当时,廖化已年近八十。
这样看来,蜀国的衰弱是在情理之中,鉴于魏国君有曹睿,帅有司马懿,将有郭淮、费耀等人,似乎魏国在短期内攻灭蜀国已是大势所趋。然而奇怪的是,魏国同期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这可就有点出人意料了。
其实说奇怪,也不奇怪,因为魏国的衰弱,也是源自一个人的离世——还是诸葛亮。
魏明帝曹睿在他执政的前十年里,毫无疑问是一位杰出的君主,尤其是他与司马懿在迎战诸葛亮时的默契配合,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从诸葛亮去世开始,曹睿变了,他不再是那位英明、睿智的魏明帝,其所作所为,更像是一位昏庸的亡国之君。
公元235年,距离诸葛亮去世才过了一年,魏国皇太后郭氏(曹丕之妻)大薨。魏明帝竟选择于此时在洛阳城中大兴土木,营造宫殿,仅是首批征调的民力就达数万计。魏国官员,以司空陈群、少府杨阜、光禄勋高堂隆等人为首,再三进谏,劝他延续魏武帝、魏明帝以来,魏国国君一向注重节约的优良传统,释放百姓还乡劳作,与民休息。对此,魏明帝两眼一瞪,回道:“诸葛亮既死,吴、蜀两国已无法撼动我大魏分毫,难道朕作为一国之君,就不能稍稍享乐么?”
是啊,这些年来,“诸葛亮”三个字对他而言,就犹如一把快刀悬在头上,稍有不慎便会江山易主。可是现在这把刀已被司马懿挪开了,他作为皇帝,难道还不是想怎样,就能怎样?
经过几个月如火如荼的上下忙碌,魏明帝下诏营建的几座宫殿终于稍显规模。大臣们见劝无可劝,对此也只得默认,只盼这位青年天子可以适可而止。但他们没想到的是,营建宫殿一事,仅仅是魏明帝“享乐计划”的第一步。
“享乐计划”的第二步,就是广选佳丽,扩充后宫。在曹睿之前,他的祖父曹操,父亲曹丕,给人的印象大抵是“才能杰出,但品德底下”,尤其是魏武帝曹操,其皇后卞氏是歌妓出身,因此有人认为,曹操好色,才选择这样一位出身卑微的女子作为皇后。——其实不然,卞氏之所以深受曹操宠爱,才貌只是次要因素;最关键因素在于,卞氏非但为曹操生了四个优秀的儿子:曹丕、曹植、曹彰、曹熊,且在入主后宫之后,卞氏身先表率,又将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带入了后宫,并贯彻达数十年之久。据史料记载:卞氏生平,所穿的衣物不带文绣(古代在丝帛上绣花,称作文绣;在布匹上绣花,称作刺绣),所戴的首饰不含珠玉,因此甚得曹操喜爱,将她视作可母仪天下之人。
曹操之后,曹丕的情况也差不多,其皇后郭氏也是以孝、贤、节俭而闻名,后世称之“文德皇后”。
这一优良传统,到了曹睿这里终于传承不下去了。因为据廷尉高柔私下调查,魏明帝曹睿在大修宫殿的同时,又大肆扩充后宫,仅妃子人数,就达一百多人,这还不算,妃子之外,另有女官、宫女等,加起来足足有千人之多。在此解释下何为“女官”——女官,在当时也被称作“女尚书”,因为曹睿只顾忙着享乐嘛,有许多奏章无暇批阅,这些女尚书,就是帮皇帝批阅奏章的。
皇帝不批阅奏章,不管国事,却让一群“女尚书”在那忙活,大臣们听闻这事,这次连劝谏都省了,因为他们都不敢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但曹睿显然已享乐上了瘾,他才根本不顾大臣们的感受哪,从此之后,那位几年前还东战孙权,西挡诸葛亮的睿智君王,愈发堕落成了一位纨绔子弟,而他骄奢到了何种程度,从下面这件事上就可见一斑。
一日,魏明帝在洛阳北郊巡视,见前方有高山一座,突然下令左右道:“来人哪,将那座山的山顶给朕铲平了!”
好好的一座山,铲平它的山顶干嘛,再说朝廷最近一直在大兴土木,仅是盖宫殿都忙不过来,哪有多余的人手可用?大臣们不知道皇帝又在闹什么花样,只得出言询问缘故。
“铲平此山之后,在那儿建观景台一座,朕便可居高临下、怀抱佳人,俯瞰周围景色了。”
魏国完了!
在江东,孙权听闻这事,随即召集群臣,决定设宴庆祝。
在蜀中,蒋琬听闻这事,随即与姜维商议,决定将诸葛亮未完成的北伐事业重新摆上议程。
在关中,司马懿听闻这事,只是默默地深吸了口气,在他面前的几案上,摆着一封奏疏,那是他于一个月前上奏给魏明帝的。奏疏全名为:臣司马懿,闻知诸葛亮死后蜀国时局动荡,特进献平定益州之策。不想这封奏疏刚送过去,就被原封不动的给驳回来了,另有知情者暗中向他告密:司马都督,您的奏疏陛下压根没看,是那些女尚书们批阅的。
孙权、蒋琬、司马懿,是三国鼎立时期后诸葛亮时代,三国之中最具代表性的三位实权人物。若抛开这三人不算,当时的天下,因统治秩序已基本稳定(非是魏人即是吴人,非是吴人即蜀人),已不再像东汉末年那时一样,四处是英雄豪杰,都试图带领一支军队逐鹿中原、甚至统一天下。但是,这样的人物虽然少,毕竟还是有的,辽东的公孙渊显然必须算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