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者回去后,如实向诸葛亮汇报。蜀军将领个个大喜,一齐祝贺诸葛亮道:“丞相此次用计,是为连环计。先令军士四处屯田,以示我军粮草无缺;后又用激将法,将堂堂一军主帅与女子相比较——谅那司马懿忍耐力再好,既然明白拖延下去已无用处,必会如丞相所愿,率军出战。”
诸葛亮摇摇头,示意诸将退下。军事会议散后,征西将军姜维私下问诸葛亮道:“司马懿既已答应出战,丞相为何毫无喜色?”
诸葛亮叹道:“司马懿身为一方总督,岂会不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道理?——他之所以又是大怒,又是要上书请战,只不过是做给其他将领看的。魏天子聪明睿智,一眼就能看出司马懿的心思。你且看着吧,再过几日,定会有天子使者前往司马懿军中,否决他的请战提议。”
果然,司马懿的奏疏一送上去,魏明帝随即派出特使,手持符节,前往司马懿军中。在见过司马懿之后,特使大声宣读圣旨道:“朕再三叮嘱司马都督,不得与蜀军交战,不可与蜀军交战!只需坚守营垒即可。司马懿前日又上书请战,莫非是想违抗朕的旨意么!”
司马懿又是擦汗,又是磕头,连连回道:“不敢,不敢……”。其他魏军将领也当场跪倒一片,人人屏声息气。送走特使之后,司马懿召集全部将领,面带着无奈的苦笑,对他们道:“你等也看到了,要么是杀头,要么是做妇人,本都督到底该如何选择?”
将领们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
“将诸葛亮送我的礼物拿过来吧……”司马懿说这话时,双手遮面,显得十分痛苦和沮丧。实则,他的心里早已乐开了花。
得知司马懿真的身穿衣裙,头戴丝巾,在城楼上现身的消息。蜀军士兵们激动得连地也不种了,争先恐后的前去围观这一“奇景”。他们在城下指指点点,每个人都兴高采烈、谈笑风生,争相诉说着司马懿是如何懦弱,如何无能。谁都没有注意到:在人群的身后,有一人,正在悲凉地叹息。
“好罢,司马懿,你赢了!”
算算日程,魏蜀两军已在五丈原一带相持近有半年。到了八月上旬,诸葛亮见几次用计无一奏效,遂知有司马懿在,自己的生平志向已无可能实现,忧郁之下,渐渐身患疾病。他自知时日无多,因对身后之事放心不下,于是分别秘召魏延、杨仪二人前来,教他们暗中准备撤军之事。
诸葛亮之所以独召魏延、杨仪,而不召其他人,是因这二人一武一文,是诸葛亮的左膀右臂——前者专心斩将杀敌,后者专心管理军中事务。送走这二人之后,诸葛亮想想,仍不能放心,又遣人召姜维于深夜入帐议事。
征西将军姜维,字伯约,本是魏国天水人氏,于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归降了蜀国。诸葛亮因姜维文武兼备,品行善良,非但对他一再破格提拨,且时常与之讨论兵法,终日不倦——浅论二人的关系,与其说是主帅和下属,不如说是师父和弟子更为恰当。姜维到后,于昏暗的油灯下往前看去,只见诸葛亮几日之间已须发皆白,面容苍老如七旬之人,又惊又悲,忍不住嚎啕大哭。
诸葛亮叹口气,对姜维道:“老夫得医护者相告,已是病入膏肓,无力回天了。原本说来,马革� 尸本是无上光荣之事,不值得我为之忧虑;我真正忧虑的是,我死之后,十万蜀军必将面临一场重大的浩劫,非姜伯约你不可化解……你坐我身边来,我有几句话要叮嘱你……”
到了第二日凌晨,姜维面带泪痕,悄悄离去。诸葛亮又召过之前那位使者,令他再度北上,拜会司马懿。
见过司马懿之后,蜀国使者挺而不拜,傲然道:“我家丞相说了,司马懿既然已承认自己胆小如鼠,不及妇人,他自会谨守承诺,于月内班师回国。司马懿此刻若是反悔,仍敢与之决战,还来得及。”
魏军侍卫见蜀军使者全无礼节,并且直呼司马懿之名也就罢了,竟然还痛揭他的伤疤,急忙拔刀上前,要击杀那人。这时,却见司马懿已大笑起身,喝止众人退下。尔后,他神情和蔼地走上前去,问那惊魂未定的使者道:“你如实回答我:你家丞相每日睡几个时辰,批阅多少公文?”
“这……”使者想了一想,回道:“不敢有瞒都督,我家丞相自从出征以来,每日夙兴夜寐,晚睡早起。军中大小事务多如牛毛,都由他一人亲自决断。”
“那么,他每日是否饮酒,又吃多少食物?”
“据在下所知,丞相因饮酒会误事,生平从不饮酒;更为号召全体将士节俭,他每顿的食物,也仅仅是一碗米粥。”
司马懿点点头,示意蜀军使者可回去了。待那使者出了军营,司马懿随即下令,召开紧急军事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为:如何全数歼灭十万蜀军!
没有任何意外,饶是郭淮、费耀这些跟随了司马懿多年的人,在听到这句话后,也不禁一片愕然。这位大都督,可是名副其实的缩头乌龟啊!之前骂他是老鼠,不肯战,讽刺他是妇女,也不肯战。最后诸葛亮拿他没办法,才打算班师回国。不料此时,司马懿却跟换了个人似的,突然战意昂扬起来,竟要求坚守达半年之久的魏军全线出击——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其实答案很简单,就在司马懿的心中。
“我方才询问蜀军使者关于诸葛亮的近况,得知此人公务繁忙,日理万机。一个日理万机的人,却每顿仅食一碗米粥,既不懂得保证睡眠,又不懂得适当放松享乐,试问,如何能活得长久?因此我料定,就在这几日,诸葛亮定会殁于五丈原军营。”
原来如此。众将听后,茅塞顿开,觉得司马懿这番分析很有道理。不过,即便是这样,诸葛亮大可在临终之前,密令部下悄悄撤军啊。为何要再派个使者过来下战书,结果不小心画蛇添足,被大都督识破了其计划呢?
司马懿得意笑道:“你等都以为本都督是胆小之辈是吗,可是,那诸葛亮却不这么看,在他心中,我司马懿其实是有勇有谋。——我之所以甘愿受妇人之辱,只不过在等待一个最佳的决战时机,诸葛亮病死之日,便是我军全线出击之时。诸葛亮也深知这一点,因此又令人前来试探于我。而无论那使者如何无礼狂妄,本都督从始至终没有丝毫怒意,非但好言安抚,且放他安然回去。如此,诸葛亮瞑目之际,方能心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