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明帝看得很明白:论军事能力,司马懿可能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论起综合素质,司马懿却是唯一有能力与诸葛亮抗衡的人。这位司马都督,表面上看起来畏惧诸葛亮如虎,其实他已准确地找到了蜀军的软肋——即国力不足,无法长期在外征战。上次他一不小心冲动了一下,吃了大亏,朕相信他下次一定会吸取教训的。
司马懿感激涕零的去了,仍旧担任魏国潼关以西的最高军事统帅。这次一到任上,他就下令魏军将士在长安西南大肆修筑壁垒,而对于蜀军屡屡侵扰的陇西地界,司马懿则表示现有的防御设施已然足够,无须多费周章。部下中有人参考过往战例,问司马懿道:“蜀军之前出兵北上,仅有一次途径陈仓,似乎意在袭取长安;其余几次,无一不是经祁山出兵,显然诸葛亮更在意陇西五郡。既然如此,都督为何仍令我等在长安附近修筑工事,却疏于对陇西的防备?”
司马懿轻叹一声,对此不予作答。
转眼间,已过三年,公元234年春季,在魏蜀两国边界,终有魏军哨探送来重大消息:诸葛亮已经兵出斜谷,将要开启第五次北伐。
这说明司马懿猜对了,蜀军此次的目标,正是长安。
“是时候做个了断了。”司马懿忍不住再度叹息一声。
司马懿和诸葛亮同是儒将,但二人不同的志向,决定了二人不同的行事风格。诸葛亮整天思考的,是该如何报先帝之恩,如何北伐中原,如何光复汉室……而对司马懿来说,他只需要考虑一件事,那就是该如何保住自己的官位。
毕竟成为伟人这件事,难度实在太大,之前李严对此没兴趣,司马懿同样也没兴趣尝试。司马懿的叹息,正是为了那位究其一生,立志成为伟人的对手。
为了这一战,诸葛亮整整花了近三年时间筹备,他此番的出兵规模,自是不同凡响。前四次北伐,蜀军碍于国力弱小,至多出兵六七万人,人数再多的话后勤便无法保障;而这一次,诸葛亮再无任何顾虑,他直接带上了倾国之兵——十万。
十万兵力,经斜谷道径直进入关中平原。这条狭道,正是已故的蜀国大将赵云在首次北伐时曾经走过的路线,当时他的作用是迷惑曹真。事实上,这条路线从地理上分析,是极不适合北伐的一条路线,因为若走子午谷道,好歹能突出一个“奇”字,意在打魏军一个措手不及;若走祁山道,那就是稳扎稳打,迂回向前推进,意在避免与魏军主力过早相遇。而从斜谷道出兵,只有一个结果,那就是魏军主力必定会严阵以待的在前方等着他们。
到了四月,诸葛亮兵临渭水,距离长安不到三百里。在他前方,因司马懿有先见之明,早已提前在渭水南岸修筑起了大量营垒,十数万魏军此时已密密麻麻地盘踞在这些营垒之中,拦住了他渡河的去路。关于蜀军的下一步动向,司马懿再次说出了他的预言:“诸葛亮若不顾身后遭袭之险,继续率军向东,那确实可怕;但他若选择求稳,在渭水西南的五丈原驻下兵马,那我等便高枕无忧了。”
稍后,有哨探带来消息:说蜀军十万,已在五丈原扎营。
如司马懿所言,诸葛亮只有两个选择。在他的西北,是陇西地界,诸葛亮既然兵出斜谷,而不是祁山,说明他已不可能再去走之前的老路。那么,剩下的可能性无非两种:第一,沿着秦岭北麓继续向东,直奔长安城;第二,从正面向北突破,击败司马懿的魏军主力。
诸葛亮选择了第二种方案,这无可厚非。因为若选择前一种方案,他就将面临长安守军和尾随追来的司马懿大军的前后夹击,这太过冒险了,毕竟他此番是空国出征,只能胜、不能败。
那么,司马懿为何说这样一来,他就可以高枕无忧了呢?
因为之前说了,他看待问题的角度和诸葛亮不一样。诸葛亮是伟人,想收复长安,收复中原……所以考虑的是如何打败魏军,甚至是全歼魏军;而司马懿只是普通人,他只是想保住自己的都督之位,所以他只需思考如何不败给诸葛亮就行。
第一种方案,和第二种方案的最大区别在于:诸葛亮若选择前者,司马懿虽有九成胜算,却必须和他交战;诸葛亮若选择后者,那么,司马懿令人在长安西南大肆修筑营垒的目的便达到了,因为他早已在营垒上挂起了免战牌。
自打诸葛亮选择驻军于五丈原(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内,是一座方圆近十里的平坦高地)的第一日起,蜀军或出动万人,或出动千人,甚至出动百十人,频繁前往魏军营地搦战,司马懿对此一律不予回应。而在魏军营中,关于老虎、老鼠的歌谣,又一次被嘹亮地唱响,显然魏军士兵并没从上次的惨败中吸取教训。
司马懿却是觉得教训已足够了,再说凭他超级的忍耐力和过人的肚量,他原本就没将这些不懂军事、只知七嘴八舌的士兵的话放在心上。他真正担心的是,诸葛亮定不会眼睁睁看着他一直避战下去,定会想尽办法逼他出战,那时,本都督该如何拒绝呢?
很快,第一件逼迫司马懿不得不战的事件发生了。就在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持之际,东吴之主孙权宣布,他将效仿诸葛亮,也要率倾国之兵北伐。
孙权不是不想北伐,只不过他之前几次主动对魏作战,次次大败,最惨的一次,更是让张辽带着八百人追着孙权的十万人一路砍杀,险些将孙权俘虏(逍遥津之战)。从那以后,孙权渐渐明白,他的军事能力甚至还不如刘备,那算了,还是尽量少主动出战吧,免得丢人。
不过有趣的是,吴军主动出战不行,但打起防御战来却很是擅长。因为一旦打起防御战,那就是关系到吴国存亡的问题了,这时孙权便会主动退居二线,将指挥权交给他的属下。他的属下可是陆逊、朱桓、全琮等一干猛人,外加又有长江这一天然屏障,因此吴国虽面临过多次大敌压境的危机,却也能次次转危为安。
可能这时候有朋友要问了,那吴国为何不用陆逊北伐?
这个问题,涉及到很多方面。比如说陆逊的主要职责是镇守荆州,这个战略要地可是吴国拼了老命才抢来的;并且吴国强于水战,而弱于陆战;另外,吴国的军事体制和魏、蜀两国也不太一样,魏蜀两国基本沿袭了秦汉的军制,统治者拥有高度的中央集权,而吴国则不然,该国的很多将领都拥有私人武装(即私兵),这些私兵只听命于他们隶属的对象,纵便是国君,也无法随心所欲调动。因此,吴国将领们大多“爱兵如子”(战死一个,他们的私兵就少了一个),想让他们带着自己宝贵的家当,为吴国英勇捐躯,开疆拓土,士兵们怎么想且不论,将领们首先就不肯答应。
哦,对了,还有最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陆逊和司马懿一样,他也不想做伟人。因为伟人实在太辛苦,辛苦到足以折寿,比如说周瑜。
可是,此次的形势,正是孙权梦寐以求的北伐良机——因为吴国之前的不作为,更因为诸葛亮持续不断的努力,让魏国彻底看清了所谓的“吴强蜀弱”不过是个假象,那孙权即便是只老虎,也是只“病老虎”。所以,魏国干脆一股脑儿将全部精力用在对抗蜀军身上。司马懿之前兵力已有十几万,魏明帝怕他不够用,特意又为他增发精兵二万人。至于东线战场嘛,反正吴军也不会主动进攻,那几万守军闲着也是闲着,干脆轮流着休假吧。
这绝不是开玩笑,当孙权率大军十万跨过长江时,以重镇合肥为例,各地魏军半数都在休假。当时总督魏国东线防务的,是老将满宠,他匆忙间四处凑集兵马,竟只凑集到数千人。孙权得细作来报,得知此事,免不得哈哈大笑,于是他传令吴国各郡:“即日起,我亲率兵马十万,专攻合肥;陆逊、诸葛瑾率荆州之兵,往攻江夏、沔口,进而夺取襄樊;镇北将军孙韶则率水师一部,经淮河北上,转战广陵、淮阴等地。无须数月,魏国半壁江山,将归我吴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