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襄樊一战结束后,关羽、刘备两大强人相继过世,魏、蜀两国以汉中为界,已有十多年未爆发大型战事。在此期间,魏军但凡南征,必选择拿吴国开刀,而看似更弱小的蜀国,却幸运地一直置身事外。诸葛亮能够轻易平定南中之乱,进而全力发展蜀中经济,也正得益于此。
魏国之所以不进攻蜀国,当然不是心怀慈悲。只因魏文帝等人发现:在蜀国北方,有两个不可逾越的屏障,甚至比吴国的长江防线更为坚固。
一,秦岭。二,魏延。
细心的朋友可能已经发现,魏延并未入选蜀国的“五虎上将”,但事实上,魏延在蜀国的地位,一直都不低,甚至要高于赵云。蜀国势头最巅峰时期,拥有益州和半个荆州,其中属两个地区最为关键——荆州、汉中。这两个地区,一来是蜀国的东方和北方屏障,另一方面,这两地也是蜀军将来北伐的两条必经之路,若失去一个,那么《隆中对》所计划的“兵分两路,北伐中原”便成了“单兵一路,北伐中原”;若两个地区皆落入敌手,那么任凭他蜀军再是骁勇,也只得从此被关在山沟沟里,再难走出四川平原一步。
经刘备权衡下来,最终关羽肩负起守护荆州的重任;而另一个重要的北伐基地,也是益州的北方屏障汉中,则归魏延镇守。
这说明在刘备心中,魏延是个真正的将才,足以和关羽媲美。而魏延也不负其信任,在前往汉中上任之时,刘备曾当着群臣之面策问他道:“将军身负国家之重,汉中若失,则蜀国亡矣!不知将军有何言语,能让寡人从此高枕无忧?”魏延傲然答道:“微臣是粗人,不善夸夸其谈。但臣知道,若是曹操举倾国之兵,亲自来战汉中,臣请求为大王挡之;若只是魏国一员偏将,领兵十万前来,臣请求为大王将之吞并!”只此一番话,让刘备大喜过望,从此将汉中军务皆放心托付于魏延一人。
到诸葛亮北伐时,魏延已在汉中守了九年。这九年内,蜀汉政权可说是由盛转衰,急转直下;只有魏延镇守的汉中,依旧是兵强马壮,稳若泰山。魏延因此功绩,一再被蜀汉朝廷嘉奖,先是被拜作镇北将军,之后又被加封为都亭侯。诸葛亮率北伐之师到汉中后,对魏延的重要性也是看在眼里,为了激励他一番,于是上表后主,又提拨魏延为凉州刺史,兼任丞相司马,作为自己的北伐助手。
魏延得诸葛亮如此赏识,也自感动,当下将细作搜集来的军事情报和盘托出。其中最关键的一个信息点在于:当时总督关中防务的,是夏侯楙。
夏侯楙,是夏侯惇之子,官拜安西将军。在魏延看来,这位“官二代”正是此次北伐的绝佳突破口。他对诸葛亮献计道:“末将听闻夏侯楙此人,庸碌无能,贪财好色。只是因为其父亲的缘故,才得以迎娶曹操之女清河公主,从此平步青云,成为封疆大吏。末将不才,愿率精兵五千,经子午谷直趋长安,夏侯楙闻知魏延兵到,必连夜遁走,如此,长安即唾手可得。”
乍一看,这是个好计。即便失败,对蜀军而言也只是损失数千人,一旦成功,那整个函谷关以西的地区可全是蜀国的了。然而,诸葛亮不急着表态,再问魏延道:“将军只得兵马五千人,即便此计成功,夺下长安之后又能如何?”
魏延愈发神采飞扬了:“待夺下长安之后,丞相便可率北伐主力经斜谷道前来增援,而末将则率五千精兵不作停顿,连夜向东前往封锁潼关。潼关乃曹操于三十年前所建,位于华阴附近,当时因曹、袁二人在官渡对峙,曹操担心关中韩遂、马腾等人会有异动,故下令修筑了潼关。论此关之险固,比之函谷关有过之而无不及,待末将拿下潼关后,丞相主力已到,魏军纵想反击关中,无能为也。”
诸葛亮这下听明白了,魏延是想只凭五千兵力,于一个月内连续完成“攻占长安”、“封锁潼关”两大壮举。为什么要注明是一个月内呢?因为一个月若无法完成这两个目标,魏国方面的数十万援军可就浩浩荡荡地闯进关中来了。
太冒险了,太激进了!别说是你魏延,纵便孙吴在世,也无胆量如此孤军深入吧?更关键的是,魏延自己也说了,他的那支五千人部队只是奇兵,尚需丞相亲率主力北上关中与之会和——万一我诸葛亮带着全部家当,千里跋涉赶到关中时,你魏延那边虽已夺取了长安,但偏偏未能封锁住潼关,那时,我军数万疲惫之师便要与敌军数十万虎狼之师狭路相逢,这……
“将军无须多言,此计不可用!”诸葛亮坚决道。
(以上这番对话,历来被称为“子午谷”奇谋。和我们印象中的“子午谷奇谋”只要能打下长安就算成功不同的是;笔者根据《三国志》等相关史料的记载,认为魏延打下长安城只是第一步,只有紧接着封锁潼关,防止魏军援兵进入关中地区,才能算成功。这样一来,“子午谷奇谋”实现的可能性无疑大大降低。)
而诸葛亮不用魏延的计策,还不仅仅是因为该设想太过于冒险,堪称步步惊心;更关键之处在于,此次北伐行动尚未正式开始,一切局面都已朝着向蜀国有利的方向发展,他手握三个杀手锏,已有了必胜的把握。
欲知诸葛亮的自信来于何处,当回溯到九年前,也就是魏延刚刚担任汉中太守时说起。那一年,在汉中东南,关羽率领荆州军,将曹仁包围于樊城。不想两军酣战之际,吕蒙率军搅入进来,一举夺取了关羽的后方基地江陵。关羽危急时刻,令人赶往樊城以西,向驻军于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的刘封、孟达二人求援,不想那二人恼恨关羽平日里居功自傲,竟然拒绝发兵,直接导致关羽矢尽粮绝、败走麦城。事后,孟达唯恐刘备怪罪,遂带着亲兵四千余人投降了曹魏,结果被魏文帝重用,拜他为新城太守,总督上庸、西城、房陵三地防务(曹丕在位时,将以上三郡合并为新城郡);刘封不肯叛变,结果在回到成都后,被刘备下令赐死。
上庸地处襄樊、汉中之间,地理位置非常关键。蜀国得之,能凭此战略要地威胁魏国南部的襄樊、宛城等地,并保护汉中的侧翼;同样,魏国得之,便能消除蜀军对本方的威胁,反过来将压力扔给蜀国。为此,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一再令人前去招抚孟达,言明过去之事既往不咎,但因魏文帝那边也对孟达十分器重,因此孟达不肯背叛。到魏文帝去世,其子曹睿登基后,孟达所受的礼遇一落千丈,这时他又想起诸葛亮“既往不咎”的承诺来了,于是主动与诸葛亮联络,称愿意举新城三郡,归顺蜀国。
这,就是诸葛亮的第一个杀手锏。
孟达归顺蜀汉的意义,不在于他能为诸葛亮北伐起到多大作用——事实上,他只需挂上“汉”字大旗,就呆在襄樊边上不动,那么魏国就必须把一部分注意力投向他身上,而无法只专注于诸葛亮一人。诸葛亮欣喜之余,为了保住这颗关键棋子,连夜差人告知孟达:“将军当务之急,在于紧急动员军民,加固城墙。魏国知将军起兵,必会迅速调集大军南下新城。”
孟达觉得该建议甚是有理,便准备听从,正当他火急火燎地整军备战时,魏国方面,也有一人送了书信前来。那人不是旁人,正是曹丕临终之际,亲口指定的四员辅政大臣之一。
——司马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