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一箭一发,一边是十箭连发,这仗还怎么打?因畏惧于蜀军弩兵的巨大威力,叛军溃逃之余,皆称呼蜀军新式武器为“震山弩”,以示其威力强大到能将山震塌。诸葛亮率军趁胜追击,蜀军连战连捷;雍闿等人又得东方守军来报,称蜀军有两路奇兵,一路已往益州郡而去,一路已往牂牁郡而去,那二郡兵马大多已事先被抽调至卑水地区助战,势难守住。雍闿确认此事过后,叹息一声,知小觑了诸葛亮,于是率本部兵马,向高定告辞。高定问他道:“雍闿将军,你这是要往哪里去?”
“诸葛亮拥有强弩之利,你我非是其敌手。既然如此,我与部下且先回去永昌,暂避此人锋芒。”
高定听后,不禁大怒:你回永昌?——那我呢!本将军之所以起兵作乱,还不是因为受你蛊惑!如今你见形势不利,竟想说走就走?双方争执过后,高定一不做二不休,索性把雍闿杀了。
雍闿死后,南中四郡各地叛乱势力因群龙无首,纷纷瓦解,加之又有马忠、李恢、吕凯等人卖力追剿残敌,到该年七月,随着高定、朱褒二位叛军首领亦相继伏诛,南中之乱已基本平定。诸葛亮与马忠、李恢会师过后,寻思道:此番平叛,沿途猛打猛追,过程可说不值一提;然而,正因期间杀戮太多,南中又地形复杂更甚于蜀中,倘若我军班师去后,南中子民降而复叛,又何以制之?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诸葛亮想到了以夷制夷的妙法,即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土著,来代替汉人管理这块广袤的边疆之地。经过询问当地百姓,得知:那位名叫孟获的彝族部落首领,正是担任此职的最佳人选。
在之前的战斗中,孟获因率军来迟了一部,侥幸躲过了蜀军的追捕。诸葛亮查得其行踪,当即为他备好“大军”与“马车”——先动用大军将之击败,然后再将孟获请上马车,告诉他:阁下勿慌,从此以后,你便是我朝的御史中丞了。
孟获哭笑不得,又是走投无路,只得随诸葛亮往成都去,相助其管理南中事务。除孟获之外,南中四郡官吏,经诸葛亮查实未参与雍闿之乱者,也皆官复原职,待遇与之前等同。朝中有大臣劝诸葛亮道:“南中吏民,多为蛮夷,素来不服教化。今丞相跋涉数千里,方平叛归来,何不趁此良机将其中官吏悉数替换,用亲信者替代之?”
诸葛亮对此答道:“若果真依你之言行事,则必有三难。第一难,若用非南中四郡之人,担任南中四郡之官,则必须驻扎军队保护——我汉国本就兵力寡微,焉有多余兵员可用;第二难,若驻扎兵马在南中,就必须为该军队提供粮食——我汉国本就贫弱,焉有多余粮草可征用;第三难,正如你所说,南中吏民,多为蛮夷,其语言、风俗自成一派,况且不久之前,我军方才与之激战厮杀,双方皆有死伤,积怨甚深,若以外人前往管辖之,即便驻扎兵马看护,且粮草等物不缺,又如何能得到其子民信任?——是以,本相所筹划的,是无需派遣兵马,无需征调钱粮,又能教汉、夷各族从根本上和睦相处的上上之策。”
确实,就当时蜀国的情况来看,以夷人治理夷人,是最节约成本的安边之法。除此之外,再无更好的策略可行。在诸葛亮的努力下,南中地区此后趋于安定,非但无须朝廷派兵驻守,提供粮草;反而是东南夷人以孟获为榜样,纷纷踊跃参军,并积极向朝廷缴纳赋税。蜀军此番凯旋去后,终诸葛亮一世,南中夷人未再反叛。
迅速平定雍闿之乱,使得诸葛亮的威信空前提升,一开始其他大臣对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大权独揽多少有些意见,如今见他上马治军,下马治国,军事、政治样样精通不说,还会发明新式武器,方才个个信服。之后数年,蜀地以东大事不断,先是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驾崩,其子曹睿继位,史称魏明帝;尔后,孙权见北方有隙可乘,又下令出兵反击魏国。诸葛亮趁着魏、吴缠斗不休,无力觊觎西方的良机,令人在汉中屯兵,并鼓励国中上下兴修水利,开拓荒野,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惠民政策。经过两年的整治,到公元227年时,奄奄一息的蜀国,已从一穷二白的困境中稍稍解脱出来,尤其是巴蜀地区的特产:蜀锦,因诸葛亮致力将该织造技艺逐渐推广至南中四郡等地区,使得产量累年增加,仅此一项,每年便可为蜀国带来可观的军费。在该形势下,诸葛亮思量再三,终于决心把北伐一事重新提上议程。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这是读者朋友们耳熟能详的《出师表》,作者诸葛亮。或许连刘备也没想到,在他去世后,有一个人会仍然致力于他生前未竟的事业——收复中原,匡扶汉室。要知道,刘备在夷陵战败后,自己对此事也已是心灰意冷,因为就天下的整体形势来看,蜀国不被他国灭亡就不错了,更何况是主动出击,北伐强魏呢?
国力、军力、民力……无论从哪一个方面来看,诸葛亮都没可能成功。
但是,诸葛亮同样记得,当日在刘备榻前亲口发下的誓言:微臣必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是时候兑现誓言了!
反对此战的大有人在,后主刘禅便是其中之一。此刘禅,非我们印象中的那个“扶不起的阿斗”,客观的说,他虽然并不杰出,但也不至于愚钝。刘禅的反对是有理由的:虽然眼下蜀国经丞相辛勤整理,已重新焕发生机,但与魏、吴两强相比,实力仍有极大的差距。而且,万一此事激怒了魏国,届时魏军先下手为强,率先出兵南下,那朕岂非连这个小小的蜀中皇帝也没得做?
这一观点,被许多蜀国大臣认同,在他们看来,这个国家既然只具备“守”的能力,那就该专心防守,怎么能“攻”呢?——别的不说,就凭魏国具备精锐骑兵这一项,我们蜀国几乎没有,一旦北伐,那就是要去平原上作战,步兵怎么可能战胜骑兵?而要像吴起那样,做到以步兵战胜骑兵,也是不可能的,因为吴起光练兵就花费了十年,诸葛亮这边改明儿就要率军出征了!
但这些反对意见,终究无效。诸葛亮坚持北伐,有两个不容辩驳的原因:一,报先帝知遇之恩,完成先帝未完成之志;二,以主动进攻,来代替防御。
尤其是第二点,过往的历史早已证明:弱势的一方想靠一味死守来避免亡国是绝对行不通的,此事可参考公孙述败于刘秀。当日的公孙述为了守住蜀地,几乎是用尽了一切手段,包括暗杀汉将主将、修筑水上壁垒等等……只恨不能在蜀地外围筑起一道围墙了,结果呢,还是国亡身死。
所以说,不北伐,蜀国是必亡,至多亡得晚点;主动北伐,虽然也可能失败,但好歹能换来一线生机。诸葛亮毕竟是首辅大臣,皇帝尚须事之如父,在他的坚持下,蜀国的全面总动员从此正式开启。
公元228年春季,诸葛亮首次北伐中原,正式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