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自信,在于他对战争的独特理解。战争的胜负由什么决定?——其一,将领的素质,可参考陆逊击败刘备;其二,军队的战力,可参考李广利击破大宛;其三,作战的武器,可参考马援平定交州之乱。
如果以上三点,作战的一方皆占有优势,那么战争尚未打响,胜负已可提前判定。
这个道理,之前的每一位名将都懂得,因此他们或熟读兵书,或勤练士卒,把主要精力放在前两点上;诸葛亮与他们不同的是,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第三点上,即如何改善蜀军的作战武器。
三国,是个名将辈出的时代,但同时,也并无一人可像孙、吴那样,纵横天下鲜逢敌手。因为魏国有五子良将,蜀国有五虎上将,吴国在周瑜之后,鲁肃、吕蒙、陆逊交替上阵。可以说,正因三国名将太多,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名垂青史,“熟读兵书、勤练士卒”已是一个将领的基本要求。于是诸葛亮就想了:本丞相要操劳国事,对兵法的专注度肯定不及专职将军;蜀国兵力寡微,且之前连战连败,要想在军队战力上胜过魏、吴两国也无可能;那么,我能否另辟蹊径,研究出一些专门克制魏国骑兵、吴国水军的武器呢?
在这一思想的引导下,诸葛亮开始了他漫长的“新式武器研发”之路。而雍闿,则不幸沦为了诸葛丞相第一个试验品。
公元225年夏季,蜀国南中。
“南中”,是蜀国对成都以南四个大郡的统称,即永昌、牂牁、益州(之前的益州,指的是整个四川省;而此处的益州,仅是蜀国辖有的八郡之一,地处永昌郡与越嶲郡之间)、越嶲四郡,其中永昌郡位于最西南,牂牁郡位于东南,益州郡地处南中中部,越嶲郡位于最北部。待诸葛亮跋涉千里,先至越嶲郡时,四郡皆已改旗易帜,唯有在那永昌郡内,有一官员,名叫吕凯,因忠于蜀汉朝廷,犹然率少量军队在努力抵抗。诸葛亮只得军队三万人,却丝毫未将叛军放在眼里,既已摸清形势,他随即颁令下去:“分兵!”
三万蜀军就此被拆作三部,其中诸葛亮独率一部,为平叛主力,兵力约二万人;其余二部,分别由其部下马忠、李恢统领,各得兵力数千。分兵过后,诸葛亮对二位部将道:“叛首知本相兵到,必聚众成团,前来接战;趁其身后空虚,马忠可直取东南之牂牁郡,李恢可抄袭小路,秘密潜往益州,我料你二人此去,定能轻易告捷。”马忠、李恢二人皆是川中人士,对南中地形极为熟悉,此番见诸葛亮不用赵云、陈到等虎将随行南征,而独独挑选他二人用作一军之主将,皆是感恩于心,故一得丞相军令,慨然应诺。送别二将之后,诸葛亮也随即率军继续南下,前往卑水地区(在今四川省美姑县)。
且说那占据越嶲郡的夷人高定在叛乱之后,将部下近万人分作三部,其中一部,正在卑水。蜀军此番“深入不毛”,待抵达卑水地区时,已几乎到了青藏高原东麓下(卑水地区以西,即是横断山脉,为中国地势第一阶梯与第二阶梯的分界线。横断山脉以西,即是青藏高原),放眼环顾卑水四周,非是险山,即是恶水,纵是巴蜀军队,也罕至此边陲之地。诸葛亮在此驻军下来,即令部下赶往高定军中通报,说“诸葛丞相率军二万,已亲自前来平叛。”
有部下不解,问诸葛亮道:“我军远道来此,乃疲惫之师,幸得高定、雍闿、朱褒三部兵马眼下不在一处,正可趁其不备,率先平定越嶲郡。——丞相为何反将我军虚实告知叛军?”诸葛亮对此笑而不答。不日,高定得此讯息,因自度部下不到万人,恐难以取胜,急忙向其他各郡求援,雍闿、朱褒二人皆率军前来相助。又有南中地区一位彝族部落首领,名叫孟获,素为当地百姓敬仰,也起兵一部,支援高定。待以上四路人马汇集齐后,诸葛亮那边,已在卑水地区摆下了战场。
雍闿等人敢对诸葛亮无礼,一来是仗着有吴国撑腰(孙权之前已拜雍闿为永昌太守),二来是因为他们自以为知己知彼,了解双方军队的虚实。和马援南征交州不同,雍闿等人所率的叛军,其中多数已经汉化,士兵的盔甲、旗号、战斗序列皆与汉人军队等同,绝非手持竹矛、短弓的乌合之众。此次遭遇战打响后,蜀军人数已处于劣势,雍闿作为叛军的最高首领,当仁不让,率领自己的部队冲在了最前列!
很快,这支先锋部队,许多人被蜀军射成了刺猬。
叛军反应过来后,连忙调整阵型,用弓弩手上前,进行回射。可是,由于蜀军那边的弓弩火力太过猛烈,叛军接近者必死,仍是毫无反抗之力的溃败下来。原来,诸葛亮对此次南征早有准备,事先下令有司:按他的设计理念,批量制作了数千强弓劲弩。
在《秦汉篇》中,笔者曾详细介绍过弓弩的等级、威力、用法,其中以大黄弩为最。诸葛亮设计的这批强弓劲弩,和之前汉军所用的弓弩又有所不同——它们在发射时不是一支一支发射的,而是十支连发,简称“连弩”。
连弩是诸葛亮的重大发明之一,其优点,在于能最大程度上节约安装箭矢时所花费的时间,从而加快发射频率。再细看该弩的设计,亦是相当精妙:首先,它所用的箭矢枝枝精确到八尺(约184厘米),绝无一支稍长、或者稍短。这是因为经诸葛亮自己实验证明,箭矢长达八尺时,攻击效果最佳。一旦超过该长度,则箭矢会显得过重,飞行距离便会缩短;而短于该长度,则同样会因为弓弦作用距离过短的缘故,使得箭矢在射出后飞行无力;其次,之前秦、汉军队所用的箭矢,早有统一标准:铁制箭簇、木制箭杆、羽毛制的箭尾,也就是用多种材料混合制作。而诸葛亮设计的连弩,其所用的箭矢通体上下只有一种材料:铁(所以不能太长)。如此一来,因为少了箭尾部分,该箭矢的形状,其实就是一根根一头削尖的圆滑的铁棍;最后,再说下其发射方法,之前的弩机,是发射一支,安装一支,除了可事先上弦的优点外,与弓的发射方法基本类似。而连弩,则是将十支箭矢摞将起来,事先装进位于弩机上部的箭匣之中,另在箭匣底部,提前安有一块磁石——因为该箭矢没有箭尾(通体直径相同)、又是纯铁打制,所以每当最底部的一支箭被射出之后,上部的其余几支箭矢便会因为磁力和重力的作用,循序下落,从而实现瞬间连续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