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2年冬季,永安(在今重庆市奉节县)。
永安即白帝城,为公孙述所建,地处益州最东部,与巫地毗邻。在夷陵之战战败的情况下,此地已是蜀国的东部边境。
半年前,白发苍苍、伤痕累累的刘备率残部退至此地后,便驻扎下来,宣布以该城作为永久行宫,此生绝不返回成都。即便丞相诸葛亮多次派人来请,刘备也不为所动。
“唉,朕无颜再见益州父老啊!”拒绝的背后,是刘备悔恨的眼泪。
可是,悔恨救不了蜀国,事实上,经过夷陵一战,蜀国已经处于灭亡的边缘。大家还记得吧,在这之前,魏、吴两国可是达成了盟约,吴王孙权已向魏文帝曹丕称臣,若这两国此时加强联系,选择瓜分蜀国,那么只怕无须半年,“三国鼎立”便会变成“两国南北对峙”,而刘备反复强调自己所继承的汉社稷,也将随即不复存在。
——谁能拯救蜀国!
——也许只有诸葛亮了!
刘备默默地想道。
很快,蜀国使者宗玮奉刘备之命,踏上了前往吴国的行程,他此行的目的很简单:与吴国结盟,恢复联合孙权,抗击曹魏的策略。
这正是诸葛亮一直以来所致力达成的局面——即便孙权发兵偷袭关羽,强夺荆州,诸葛亮也建议刘备不该与孙权交恶,当以北伐中原、匡扶汉室作为唯一目标。刘备痛定思痛后,决定接受该建议,向现实妥协。
这也正反应了刘备的明君气度,别忘了,当年袁绍兵败官渡后,曾第一时间下令斩杀田丰。而刘备非但听从了诸葛亮的劝谏,将战败的耻辱咽下,主动与仇人结盟;更将另一位也曾劝阻他出征的大将赵云召至身边,仍视之为心腹。
第二年春季,宗玮不辱使命,带着孙权的亲笔书信归来。原来,就在夷陵之战结束后不久,孙权因拒绝向曹丕缴纳爱子作为人质,已与魏国交恶,魏文帝曹丕大怒之余,御驾亲征南下伐吴,最终魏、吴两军沿长江对峙,不分胜负。孙权在竭力抵抗曹军的同时,见刘备长期驻扎于永安不回国中,不知其心意,也担心会陷入两线作战的窘境,故一见刘备有意放弃旧怨、化敌为友,欣然同意。
至此,吴蜀联盟再次成立。
到了三月,刘备病重,自知时日无多,特召诸葛亮至永安,拜其为辅政大臣之首。期间,刘备对诸葛亮道:“爱卿之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定国家,完成大业。——若刘禅之才尚能堪任,爱卿可辅之;若其才干不足,爱卿可取而代之!”又下诏太子刘禅,令他凡事听从丞相,事之如父。——史称“白帝城托孤”。诸葛亮对此感激涕零,在刘备塌前含泪立誓道:“微臣定当竭力辅佐太子,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君臣二人分别过了,刘备又一一召见其他重臣,加以抚慰。到了四月,刘备驾崩于永安宫中。
五月,太子刘禅正式登基。继位之初,即加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兼领益州牧,政事无论大小,皆由诸葛亮一人定夺。
诸葛亮从此登上了蜀国权力的中心,时年四十三岁。但是此诸葛亮,非《三国演义》中那个能呼风唤雨的诸葛亮。回看蜀国的发展史,我们会发现:诸葛亮自从随刘备出山以来,几乎从未涉足过战争,也几乎从未立过任何军事方面的功勋(实在要找的话,他唯一的战功就是以援军的身份,助刘备夺取了益州)。没有火烧博望,没有火烧新野,也没有草船借箭,他一直以来的工作,只是负责外交,以及为蜀国管理粮草,选拨官员,安抚吏民,这一点与萧何类同。
萧何有西汉另外“二杰”协助,因此只需做好分内工作便足够了,可是诸葛亮不行,从刘备去世的那一刻起,守护这个国家的重担,便落在了他一人身上。公元224年,刘备去世后不久,南方便传来急报:永昌太守正昂,已被郡内豪强雍闿击杀!
永昌郡,是益州最西南部的一个大郡,其辖地主要在今天四川省的西南部,并延伸至缅甸国境内。该郡拥有八县,吏民以土著居多,因此随着雍闿作乱,众多当地豪强、土著欺蜀国方遭大败,且先主去世,也紧随其后,纷纷宣布独立。同年,有蜀国牂牁郡太守朱褒,杀前来巡视的朝廷官员反叛;又有越嶲郡夷人高定,在该郡起兵,亦响应雍闿。一时之间,蜀国三分之一的国土,皆脱离了朝廷的控制。
蜀国上下听得此讯,大为震动,因蜀国本就疆土狭小,且精兵在夷陵之战中几乎丧失殆尽,若是正面与叛军厮杀,如何能确保必胜?更要命的是,那些以雍闿为首的叛军在叛变之后,为求自保,竟然一齐挂出了吴国的旗号,宣布向孙权称臣。
按理说,孙权刚与蜀国恢复邦交,永昌等郡又是块飞地(不和吴国接壤),对此不该接受。但是,他偏偏接受了。
乱世的法则,就是盟约无用,弱肉强食,诸葛亮深知这一点。此次雍闿之乱,若不能迅速平定,则益州便和刘璋统治时一样,又成了香饽饽,曹丕、孙权将争相食之。几乎没有战场经验的他,只得先采用另一位辅政大臣李严的建议,派人前往劝降雍闿,并承认其郡守的合法性。
结果这一举措,愈发让雍闿认定蜀国朝廷无能,渐生割地称王之心,遂在回书诸葛亮时,无礼至极。诸葛亮阅过其文书后,也不着恼,随即又选派使者前往东吴,以新君登基为由,向孙权致以问候。
数月后,使者归来,外交成果让诸葛亮还算满意:孙权虽同意接纳雍闿等人,但并无意与蜀国再次交恶,至少,眼下是如此。
那就好了,形势紧迫,此次南征当速战速决。在诸葛亮的部署下,成都城内很快忙碌起来,工匠们连夜赶工,大量制作武器;而三万军队也从各地城邑向成都一带汇集,已是蜀国眼下所能调动的最大规模的军队。到了来年春季,诸葛亮见一切准备就绪,方上表后主刘禅,提议南征之事。刘禅鉴于永昌、牂牁、越嶲三郡偏远,路途坎坷之故,本欲另用其他将领代诸葛亮出征,但因诸葛亮坚持亲自统兵,也只得允准,并安排车驾,送诸葛亮一行至成都郊外。君臣二人分别之际,诸葛亮信心满满对后主道:“陛下大可放心,微臣并非只是一介儒生——昔日年少时,臣自比管仲、乐毅,时至今日,朝廷上下只见微臣效仿管仲治国,未曾见过微臣效仿乐毅治军,因而陛下不信微臣的能耐,欲用其他将领代我出征,也是自然。但此役过后,朝廷上下,将皆知诸葛亮用兵之能,当不在乐毅之下。”说完,他随即麾军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