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猇亭西南,有一座荒凉的高地,史称:马鞍山(此山具体位置至今存在争议,一说在猇亭西南,一说在猇亭西北,经笔者分析,在猇亭西南更符合逻辑)。兵败猇亭的刘备,选择退至此地重整旗鼓,意图再战。之前一役,他虽被陆逊用火攻之计连夺四十余营,但由于吴军在火海之中亦无法全力展开追击,因此蜀军各处败兵汇集之后,尚存有三四万人。
旧仇未报,又添新恨。戎马一生的刘备早已习惯了胜利或者失败,对他而言,最大的耻辱,是自己的一世英名毁在陆逊这小子手上。——若非天气炎热,若非地形复杂,若非林荫茂密,若非陆逊放火……朕怎么可能会输?
何况,他手中还握着一张王牌,未曾使用。
这张王牌,就是之前已出场过的“八千精兵”,但由于陆逊行事谨慎,未中刘备的诱敌之计,因此这支部队也未能大显身手。事实上,这绝对不是一支普通的军队,在史料上,这支部队可是有特定称谓的。
——白毦兵。
参考之前战国、秦汉时期,但凡能拥有特定称谓的部队,那都是精锐中的精锐。例如吴起统帅的魏武卒,项羽统帅的江东军,以及曹操麾下的虎豹骑,皆是令人闻之变色的彪悍之师。相较而言,刘备麾下的这支白毦兵,从战力上来说毫不比以上那些部队逊色,之所以许多朋友闻所未闻,只是因为这支军队缺乏一位像吴起、项羽、曹操那样的杰出统帅。
陆逊一把大火,使得白毦兵再是精锐,也无用武之地,只得抛下一半烧焦的尸身,随主帅刘备,以及其他蜀军撤至马鞍山休整。未等及他们立足阵脚,才过一日,陆逊率主力三万也寻到马鞍山下,当即将此山重重包围,展开急攻。在“不胜则死”的巨大威胁面前,这一次,蜀军士兵终于爆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连续多次打退了吴军的进攻。
陆逊是儒将,非是善于冲锋陷阵之人,他见此山多是岩石构成,少有丛林,也只得在火攻之计以外,另寻其他妙计。便在这时,有下属来报,说孙桓领军五千,已赶来助阵。
一个月前,张南率军猛攻夷道,孙桓向陆逊求援,结果陆逊见死不救。孙桓对此极度不满,放出话来:“此战,我孙桓若能得命回朝,必弹劾陆逊,总之有他无我!”尔后他激励守军奋力抵抗,终于撑到了吴军全面反攻的那一刻。之后,在得知陆逊连破蜀军四十余营,并追击刘备至马鞍山的消息后,孙桓立即召集全部守军,下令他们前往增援。
有亲信下属对此感到疑惑,问孙桓道:“将军前日刚说的,您与陆逊二人,是‘有他无我’;今日为何主动前去相助,且行动如此雷厉风行?”
孙桓回道:“我之前怨恨大都督,岂是因他不肯相救我孙桓一人之故?——只因在我看来,夷道一旦失守,我军五万将士皆有腹背受敌之险;如今见他调度有方,连战连捷,方知此前的种种策略,都是大都督有意为之。既然如此,我因国家而敬重之,绝不再提及私人恩怨。”于是亲率全军启程。
孙桓到马鞍山后,观察过蜀军阵型,建议陆逊道:“听闻那刘备自得益州后,为防刘璋旧部有变,特精选忠勇部下八千人,以白牛尾作为统一装饰,称之为白毦兵,用作贴身护卫。今有此等劲旅驻守在山上,都督想要仰攻此山,殊为不易。既然如此,都督何不下令撤军?——蜀军虽然尚能战斗,但之前的营垒已尽皆丢弃,此时军中焉得有许多粮草?只需我军一退,刘备势必也会下令撤退,那时我军突然从后挥师猛击,刘备可擒也!”
陆逊听后,笑道:“我早有此意,怎奈将军未到,此计不可用。”说完,他随即颁令下去:解除对蜀军的包围,全军撤回猇亭。
吴军撤退的当夜,蜀军果然拔寨大起,将士们纷纷扔了无用的兵器,仅携带十数日的口粮,翻山越岭向益州方向逃窜。逃了一夜,天微微亮时,后军突然一片喧哗,原来是孙桓率军五千,趁着夜色掩护,已悄悄追到。蜀军上下只道是吴军主力追来,更兼许多人手中只有粮食,并无兵器,如何还敢与之交战,当下四散乱窜,只恨少生了两条腿。孙桓由此轻易大开杀戒,领着五千人一路向西砍去,每到一处,蜀军人头成片成片地落地,宛如屠杀牛羊;血水在山谷间流淌,宛如是江河穿过!刘备终究是年迈体弱,又勉强奔走半日,不禁瘫软在地,他此时再看身后,幸存的蜀军已不过数千之数;而孙桓所部五千人马,大多完好,仍毫无疲倦之色的在继续卖力追来,不禁长叹一声道:“罢了罢了,朕已无颜再回益州,索性便死在此地吧!”
就在这时,一人冲到刘备身前,将他扶起,高声道:“陛下可快走,经此地往西去不远,有一山涧狭道,只容得数人并行。臣等便是战至一兵一卒,也决不让吴人通过!”刘备忙抬头看向那人,待看清其面貌后,刘备旋即来了气力,在贴身护卫数人的搀扶下,继续向西去了。
因为那人不是旁人,正是昔日八千白毦兵的统领者:陈到(之前陈到奉刘备之令,率五百人在前开凿山路,因此孙桓方才率军发起突袭时,他并不在当场。)
陈到的及时出现,宛如一场及时雨。在他与五百白毦将士的竭力掩护下,刘备终于退过了那条关键的狭道,逃往永安城。而在其身后,蜀军几乎全军覆没。幸好一来是陈到有勇有谋,令部下在狭道入口处一齐解除身上的皮甲,点起大火,以塞断吴军追击的路线;二来是吴军方面,陆逊因魏国的威胁,并无就此一举攻灭蜀国的计划,因此在确认刘备已逃离战场的消息后,终肯下令孙桓所部,也紧随班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