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一向眼高于顶,连堂堂江东之主孙权,都能辱之为“犬”(确有其事),要他开口求人,着实太难。可眼下形势比人强,要知道,关羽身负荆州之重,手下数万士兵是生是死,也全系于他身上。于是,关羽只得勉为其难地听从了此计,令人持书往南郡去见吕蒙,表明态度:荆州关某不争了,请吕都督放我等入蜀。
孙权此时已至南郡,得知此事,仰天长笑:“他关羽辱我之时,难道就没想过会有今日么!”径传令陆逊,率一军攻占夷陵,提前封锁关羽入蜀退路。又暗中派人致书曹仁道:“今关羽被我军截住南方,将军从后掩杀,可一战擒之!”曹仁大喜,就要联络徐晃,出兵追击关羽。谋士赵俨谏道:“万万不可!我军苦等多年,好不容易才盼得刘备、孙权二人化友为敌,将军若是出战,则他日刘备在复仇孙权之时,也必会迁怒于我军。不如继续留守此地,静观其成败。”不多日,曹操果然派人南下,告诫曹仁不可追击关羽。曹仁遂按兵不动。
关羽对这些事一无所知,他仍在苦等吕蒙的回复。哪知吕蒙对关羽的书信看也不看,只问来使:“你等父母、子女,可有在江陵城中的?”那些使者挂念家人安危,见吕蒙态度和蔼,都说有。吕蒙便教使者去与他们的父母、子女相见,并通告江陵城中所有百姓道:“若有父子、兄弟在关羽手下从军者,可写下家书,由使者带去军中。”此事乃人之常情,使者们也不推脱,在见过自己的家人后,他们又另拉了几车书信,返回关羽军中。
关羽部下由此得知家人一切安好,又想那吕蒙大仁大义,军纪甚严,便逐渐有人私自逃出关羽军中,去江陵投降吕蒙。关羽这才知求和之计,着实是个拙计,其眼见手下士兵越来越少,从之前的数万人,渐渐变成数千,然后又变成数百,只得仓促退守麦城,在江陵以西。孙权亲率大军急攻之,又令人劝降关羽,许诺保全其爵位、俸禄,关羽宁死不降,仅率亲兵十数骑杀出重围,经小路逃往成都。
公元219年十二月,关羽在撤退途中被孙权部下俘获,押解至江陵后,关羽与其长子关平等人皆被斩首。至此,孙权彻底占有荆南。
孙权占有荆南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将关羽的首级送至北方,交到曹操手中,并恭颂曹操功德,力劝其称帝。曹操大笑:“孙权这小子,是要将我置在火上烤哪!”对于称帝一事,曹操坚决推辞。
曹操麾下一众文武,这次也尽皆劝道:“今天下实已分作三国,我大魏最强,孙权次之,刘备又次之,汉朝名存实亡。既然孙权已俯首称臣,大王顺势登基帝位,又有何不可?”
曹操轻叹一声,道:“如果天命在我,就让我作周文王吧!”(周文王是周朝的奠基人,但周朝正式取代商朝,开启一个新的朝代,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的功绩。曹操的意思,就是自己身为“汉臣”,作魏朝的奠基人即可,他不想汉朝灭亡在自己手中。)
说完这话,仅过二十几日,魏王曹操便病重去世。其嫡长子曹丕继承魏王之位。
公元220年十月,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登基为帝,定国号为“魏”,享柞达四百余年的汉朝至此终结。改封汉献帝为“山阳公”,命其一族迁往河内郡;追谥曹操为魏武帝,庙号太祖。
天下进入“三国鼎立”时代。
若从历史角度严谨分析,在曹丕称帝之前,虽然曹氏、刘氏、孙氏三大军事集团的对峙局面早已形成,但在220年之前,依然属于东汉。曹丕称帝之后(刘备、孙权也相继称帝),东汉帝国正式灭亡,从此时算起,才属于三国。
三国之中,曹丕作为魏国的统治者,辖有司隶、冀、青、并、凉、徐、兖、豫八州的全部领土,另外还辖有扬、荆、幽三州的少部分领土(当时辽东地区,仍被公孙康占据),人口总数近五百万,实力绝对最强;孙权作为吴国的统治者,辖有扬、荆、交三州的绝大部分领土,人口总数达二百余万,实力排第二;而可怜的刘备,作为蜀国的统治者,因为在襄樊之战中失利,丧失了荆州三郡以及大量的人口,辖区已仅剩下一个益州,人口总数不到一百万,实力最弱。
正因以上缘故,历代史学家在分析三国历史时,多数人视魏国为正统,甚至干脆把三国时期称为“魏朝”。当然,也有少部分史学家视蜀国为正统。在此插一句,与一些读者朋友的印象不同,蜀国的开创者刘备,生平从未以“蜀王”、“蜀帝”自居,他的国号是“汉”——在世时身份是“大汉天子”,去世后谥号是“汉昭烈帝”。不过由于他所建立的国家太弱,又不比曹丕是得到汉献帝禅让才名正言顺登上的帝位,因此才被称作“蜀帝”——蜀中的皇帝。
刘备以匡扶汉室为己任,当然想做汉帝,不想做蜀帝,可是没法子,历史的规则,向来只凭实力说话。就比如东汉建立之初,河北刘秀、梁地刘永在建国时,国号同样为“汉”,可是因为刘秀打败了刘永,还统一了全国的缘故,刘永在史书中便做不得汉帝,至多只能被称作梁王。
刘备身为枭雄,当然深谙这一规则。为此,他于公元221年四月称帝,七月,便动员全蜀,宣布出兵攻打孙权。
刘备北伐之心,从未失去过,也只有打败曹丕,夺取司隶地区,他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汉天子。那么,他这次为何不是向北进攻,而是向东进攻呢?别说读者朋友不解,就是刘备的心腹部将赵云,对此也很不理解。他进谏刘备道:“今日之国贼,乃是擅废天子的曹丕;至于孙权,其虽有偷袭荆州、杀害关羽之罪行,但在国家大义上,孙权并无太大过错。臣奉劝陛下,当以社稷大义为重,若能亲率数万之师,高树大汉旗号,突然出现在秦岭以北,则关中可传檄而定;函谷关以东的义士,也必将自带军粮、驱策战马,前来恭迎陛下,到那时,兴复汉室一事方可有望。若是与孙权开战,即便得胜,于魏国有何损伤?何况战端一开,定不能很快结束,只怕魏国愈强,我汉国与东吴愈弱,陛下兴复汉室之志,将从此沦为泡影。”
刘备听了这番话后,勃然大怒,当场颁下旨意:赵云于战前出不吉之言,特剥夺其随军东征的资格,改为留守永安,只负责看守辎重、接应粮草等琐事。——此是刘备东征心意已决,虽知赵云忠心耿耿,但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不得不对他小施惩戒。至于其他大臣,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再有阻挠刘备东征者,一律被下入狱中。
其实刘备也知道,赵云之言在理。之前他令关羽北伐,为的正是逼迫魏国将主要兵力投入到襄樊一带,便于他北伐关中。如今关羽虽死,但该战略意图已然实现。再加上曹操刚刚大薨,曹丕在民心未稳的前提下草率废黜汉社稷、建立魏社稷,更使得刘备在道义上也占了上风。当然,赵云称“关中可传檄而定,函谷关以东的义士也必将恭迎刘备”,是有些太过自信,但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伐魏的好处远胜于伐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