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轮到刘备咸鱼翻身了。
周瑜之死,对于孙权而言,当然是一件万分悲痛的事;但对刘备而言,却是在窃喜的同时另带有一丝心有余悸。事后据知情者来报:“刘备在江东期间,周瑜曾献计孙权,欲将他软禁;并吞并刘备兵马,用来西征益州,以断绝其争夺荆州、益州之念。”刘备听后,暗抚心口,对诸葛亮叹道:“都说智谋之士,所见略同。军师建议我夺取荆州、益州,以争天下,不想此事被周瑜识破,若孙权听信其言,他又未英年早逝,则刘备此生再也回不得荆州矣!”
然后,他就以“辛苦借来”的南郡作为基地,以江陵作为治所,开始日夜勤练兵马,为攻打益州作准备。
益州牧刘璋很烦恼。
早在二十一年前,自从他父亲刘焉首入益州,担任州牧以来,这块边陲之地,就成了他们的私人财产。期间甭管中原如何战火纷飞,如何群雄逐鹿,刘焉、刘璋父子在益州的统治地位却毫不动摇。刘璋本非一个胸有大志的人,在他看来,能够在这块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盆地里做个土财主,也就可以了,何必没事找事,去动开疆拓土的念头。万一不小心打个败仗,岂非连土财主也没得做?
怀着这个初衷,他在益州整整守了十五年,期间除了偶尔出兵平叛,几乎没打过仗。直到有一日,他突然得部下来报,说周瑜要前来打他。
周瑜赤壁一战神机妙算,谁人不知谁人不晓。就在刘璋急得火烧眉毛之时,部下却又来报,说周瑜不来了,因为他病死了。
刘璋长舒口气,继续当他的土财主。
谁料才过半年,又有部下来报,说曹操已令钟繇出兵,进攻汉中。
汉中与巴蜀只有一关之隔,若是让曹军占领了该地,等于把刀子悬在了刘璋头上。于是刘璋又急了,日夜遣人打探北方战事,探了半年,曹军迟迟未到。正当他心生狐疑时,却得部下告知,说曹操也不会来了。
因为马超、韩遂造反,曹操调转枪头,讨伐那二人去了。
唉,这样的日子,何时是个头啊……一日,刘璋为了此事,和益州别驾张松商议,说话间,长吁短叹不止。
张松是个聪明人,比刘璋更明白当今天下形势。他分析道:“曹操此人野心勃勃,又深谙兵事,眼下虽被马超、韩遂二人绊住,但至多二三年,便可平定凉州,再度发兵汉中。汉中张鲁只得一郡之地,如何能与曹操抗衡,一旦让曹军入了汉中,尽数控制秦岭诸条险隘,主公那时便想效仿公孙述偏安于一隅,也是绝无可能实现。”
刘璋点点头,问他:“那依大人之见,如何才能保住蜀地?”
“除非先下手为强,趁曹军暂时无力南下,主公可御驾亲征,一举吞并汉中。得了汉中之后,一来,我方可缴得大量物资,壮大军力,二来,又可凭恃秦岭险道,筑起多座要塞。只需如此,我军便可立足于不败之地。”
刘璋开始还当张松有什么妙计,结果一听,竟然要自己上阵打仗,脸都白了,连连摆手,说:“不可不可,此事还是从长计议罢。”张松暗暗叹息一声,又稍坐一会,即辞别而去。
一回府中,张松便找来好友法正,秘密商议道:“今益州有累卵之急,刘璋却还在犹豫,不能决断。可见此人才能平庸,非守成之君,早晚要教他人吞并。贤弟与我,当为之早作打算。”
那位法正,乃是天下少有的智谋之士,时年三十六岁。由于他并非益州本土人,常遭刘璋亲信排挤,因此一直以来只当得个小官,平日经常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当下,他听了张松之言,当即回道:“兄长之顾虑,正是法正之顾虑。在下不才,其实早有一计,不知当讲不当讲?”
“你我二人情同兄弟,何必见外。可直说无妨。”
“今天下大势,实则已归于三人:曹操、刘备、孙权。我等何不与刘备联络,将益州之地献上……”
张松打断他,外出看看四下,见周围无一人,方回身坐下,问法正道:“既然有曹操、刘备、孙权三人可作选择,为何贤弟单单选中刘备,而不是曹操呢?”
法正微微一笑,道:“此事大人也心知肚明,何必问我?——何人不知,曹操自平定河北之后,早已志得意满,目中无人。前次大人奉刘益州之命前往拜会曹操,祝贺他平定荆襄,谁料曹操竟以公务繁忙为由,对您视而不见,这便是明证。如此之人,即便相助他得了益州,我二人也加官进爵无望。刘备则是不同,此人常年颠沛流离,无处定所,眼下虽驻军于江陵,还是向孙权借的。我二人若于此时将益州献上,待刘备坐定大位,必重用我等。再者,刘备素有仁义名声,又有大志,手下人才济济,皆忠心辅佐,若得此人入主益州,胜刘璋何止百倍。”
二人就此商议定了,到了第二日,张松又去见刘璋,称:“主公若不愿亲自统兵,何不将刘备从江陵请来,用他代为讨伐张鲁。你二人都属刘姓宗室,待拿下汉中,主公可得一大郡,而刘备亦可得大量的缴获,那时皆大欢喜,岂非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