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江东政权终于艰难地在投降、迎战二者之间作出了抉择。就当时的形势来看,也怪不得孙权曾有过犹豫,张昭等人表现软弱——若参考之前的华夏战争史,我们会惊讶地发现:凡是与这次情况类似的大型战役,南方政权竟然无一胜绩。
为了方便读者朋友理解,下面用证据说话。
一,战国后期,王翦亲率六十万秦军讨伐楚国,楚王拜项燕为大将,亦起倾国之兵抵抗。结果,在两军兵力相当的前提下,秦国轻易获胜,南方政权楚国灭亡。
二,西汉前期,吴王刘濞与楚王刘戊结盟,发动七国之乱,仅仅此二人就出兵约三十万;朝廷得讯,拜周亚夫为主帅,率军十万反击。结果,只用了三个月,兵力不占优势的汉朝廷就轻易获胜,南方政权吴国战败,刘濞、刘戊皆死。
三,东汉前期,光武帝刘秀拜马成为主将,征讨拥兵十余万、拥城池九座的淮南王李宪。结果,只历时一年,马成就奏凯班师,江淮地区悉数平定,淮南王李宪败死。
以上几个案例,是典型的“南北战争”——对战的双方,前者的统治中心在黄河流域,后者的统治中心在长江流域。除此之外,尚有刘邦战胜项羽、吴汉平定公孙述等等,不必一一细说。总之可用一句话作结论:南方政权就是打不过北方政权。
那为何打不过呢?
道理其实很简单。一,北方政权的领地更广阔(东汉十三州,有九州在长江以北)。二,北方政权的人口更多(吴楚之地,历来是人烟荒芜)。二,北方政权的士兵更强壮(自古燕赵多壮士)。四,北方政权更富有(长安、洛阳二大都城,都位于黄河流域)。五,北方政权往往拥有更先进的技术(冶铁、水利、马匹繁殖等与军事相关的技术,北方长期领先南方)。
你看,有这五大优势在手,北方政权想不胜都难哪。
有朋友这时可能要问了:笔者刚说了,诸葛亮、周瑜也发现了曹军的三大劣势;那么,此次江东政权能不能因此将劣势抵消呢。
答案是:不能。
因为曹军的优势是显而易见、毋庸置疑的,而且随着历代战争爆发、结束,“北强而南弱”愈发被证明是绝对的真理——之前的战争,即便是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却往往是同为长江流域统治者之间的争斗(春秋末期吴楚之战);或者是同为黄河流域统治者之间的争斗(战国时期秦魏之战)。而且弱小的一方、人少的一方想获胜还得有个前提条件,比如说对方主将无能,或者拥有天险函谷关等等……可如今,孙权敢嘲笑曹操不会用兵么?亦或他拥有函谷关这样的天然屏障么……他可都没有!
相对而言,诸葛亮、周瑜的话就不太令人信服了。什么叫曹军长途跋涉,疲惫不堪?要知道,曹军可是有过轻装上阵,远征乌桓的光荣历史;而曹军不善于水战的说法,张昭也驳斥过了,因为这支曹军之中,已拥有了善于水战的荆州兵;至于荆州刚刚归附曹操,人心尚未归附的说法,更是站不住脚。要知道,曹操自打统一河北之后,也是懂得“仁政”二字的。况且此次他一得到荆州,随即册封蔡瑁、蒯越、文聘等十五人俱为列侯,又整肃吏治,安顿州民,使得荆州上下还就其位,皆感恩戴德。本来这也就罢了,偏偏周瑜的最后一项提议,“给他五万精兵”,孙权也无法满足——经孙权亲自检阅,号称有精兵十万的江东,因需分兵驻守都城,以及防备南方越人作乱,孙权最终七拼八凑,只凑到了三万士兵,交付到了周瑜手中。
“将军此次出征,如果能胜,那是最好;如果不能胜,那就立即返回与我联兵,我势与江东共存亡!”
大战之前的饯行大会上,孙权当着众将之面,如是叮嘱周瑜——可见他勇气固然可嘉,但心中其实也没底。
周瑜面色庄重,领过兵符,拜谢而去。
公元208年十月,江夏郡。
江夏郡作为荆州七郡之一,位于该州的最东部,从地图上俯瞰其位置,恰好间于已被曹军占领的南郡和江东之间。再细看江夏郡,中部有一地,名叫西陵(在今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乃是该郡郡治。经西陵再往南去不到百里,有一渡口,名叫樊口。刘备、刘琦二人眼下就驻军于该渡口,等待着援军的到来。
蒙之前返回的诸葛亮相告,孙权被他用激将法,已承诺起倾国之兵,与曹操决战!刘备自得了这个消息,就日夜在江边向东方远眺。远眺了近半个月,东方终于有一队战船抵达,率领该船队的将领,正是周瑜,已被孙权新委任为左都督。
此时的周瑜,年方三十四岁,加上此人相貌俊美,文质彬彬,尤其喜好音律,因此乍一看,就跟个白脸书生似的。刘备与之相见过后,就有信不过此人之意,心道:孙权用一年轻儒生统兵,竟欲打败曹操,岂非视战争为儿戏?当然,这一想法他也只能闷在心里,绝不敢显露出半点,谁让自己是有求于人呢?
主将是个白脸书生也就罢了,毕竟届时上阵拼杀的,主要还是靠士兵;刘备见过周瑜,又去查看对方士兵人数,结果点算下来,才得三万人。——这哪是什么倾国之兵了?刘备终于感觉事情不大妙了,连忙又去见周瑜,问他:“周都督如何只率三万军士前来?”
“哦,刘将军觉得有何不妥么?”
“纵便曹军号称百万,实则只得兵马二十余万,也毕竟堪称人多势众;你我兵力相加,尚不及五万,如何能与之抗衡?”
周瑜明白了:闹了半天,这刘备是轻视我周瑜,以及我麾下的三万将士哪!他也不着恼,微微一笑,回道:“将军认为三万兵马太少,但我周瑜却认为带兵三万前来,已然太多——你且看本都督如何打败曹操!”说罢,他下令船队就在樊口一带停靠,以作大战前的部署。
在战前军事会议上,刘备作为“孙、刘联军”的领袖之一,本想总结一下自己与曹军多次交战的经验,以给周瑜等人作个参考。不想周瑜竟听都未听,直接打断他道:“自即日起,刘将军统领所部兵马,跟随在我军身后即可。我军与曹军相逢之后,也无须劳烦你等出战。”刘备听了这话,不觉惊讶地站起身道:“那么,此战要我刘备何用?”周瑜摆摆手,示意他坐下,尔后笑道:“周瑜用刘将军殿后,自有用意——待我军胜局已定,你等便可趁势进击江北,助我军扩大战果。”
他这番说话,虽未挑明,但显然有看不上刘备的意思。果然,刘备听后面色大惭,深知自己之前失言,小觑了周瑜和三万孙军将士。哪知那周瑜胆气过人,真的没将曹操放在眼里,自己这点兵马就甭提了,遂只得泱泱坐下,不好再发一言。在周瑜身旁,另有程普、黄盖等江东猛将,听了周瑜之言,也觉得诧异,皆道:“大都督,今敌众而我寡,非是托大之时。依我等之见,不如与刘备军共同进退,此方为万全之策。”周瑜道:“此事我已奏明过主公,且得他允准,你等若有异议,何不另行上奏?”程普、黄盖不防周瑜将孙权搬出来说话,二人面面相觑过后,也只得就此打住。
就这样,“孙、刘联军”会议,变成了周瑜一个人的会议。周瑜安置好刘备后,又点选麾下众将,一一委以重任,如用何人为先锋、用何人统领左翼、用何人统领右翼,用何人掌管楼船,用何人押运粮草,须臾之间,皆调配妥当。——在这之前,江东众将之中,论军功,论资历,唯有程普、黄盖二人最能服众。因为这二人曾先后辅佐孙坚、孙策,开创下江东基业,堪称身经百战、功勋卓著;相较而言,周瑜之前的战功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只因他与孙权的兄长孙策是八拜之交,且孙策临终前曾特意嘱咐孙权,要以兄长之礼对待周瑜,故他才得以长期担任要职,位居程普、黄盖之上。如今众将见周瑜面临前所未有之大敌,竟能调度自如,全无半点惧色,由此方始悦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