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正是鲁肃,刚与诸葛亮等人从荆州返回。孙权见他跟来,知是定有缘故,遂执其手问道:“张昭等人之言,阁下方才也听见了,不知有何高见?”鲁肃道:“在下正因为担心主公听信此等言论,所以着急赶来。主公须知,当下形势,他张昭、我鲁肃,皆可投降于曹操,但唯独主公您一人,却万万不可投降!”
“哦,此话怎讲?”
“主公一旦投降,张昭因劝谏得当,身居首功,必得到曹操厚待;而我鲁肃纵便才能低微,他日只需努力辅佐曹操,也极有可能成为一州、一郡之长官;但是主公您呢,一旦真的投降曹操,您打算于何处安身?到那时,您便仅是一位普通的士人,曹操欲杀你,便可杀,要用你,你才得用——岂能与割据江东,南面称尊的殊荣相比。”
孙权叹口气道:“我正因有此顾虑,所以不用张昭等人之言。那么,你可有抵抗曹军之良策?”
“刘备谋士诸葛亮,眼下已随我前来江东,据说此人极有智谋。主公何不召他前来,好言请教。”
孙权依鲁肃之言,果然派人去馆驿,请诸葛亮议事。诸葛亮见过孙权后,孙权向其打听曹军的虚实,诸葛亮极力夸大曹军的实力,称其几乎不可战胜;孙权又问他可有抗击曹军的良策,谁想这诸葛亮的回答竟和张昭一样,也怂恿孙权赶紧投降。孙权不想这位“卧龙先生”如此名不副实,大感惊讶之余,不禁问他道:“如果真如诸葛先生所言,天下早晚要归曹操,那么刘备他为何不降?”诸葛亮凛然回道:“昔日田横,不过是齐国一壮士,尚不肯降于高祖皇帝;如今刘将军乃帝胄之后,英雄才略,举世无双,为四方豪杰敬仰——即便不能打败曹操,那也只不过是天意罢了,岂能向一位窃据相位的乱臣贼子俯首称臣呢?”
孙权大怒,拂袖而去,诸葛亮见状只是微笑,并不阻拦。待到了无人之地,孙权冷静想想,突然醒悟过来:不对,诸葛亮既然来到江东,自是有心求助于我,怎敢对我出言讥讽?嗯,是了,他说我不如刘备,因此只能投降,那不过是一招激将法,就是有心激我出战……也罢,眼下大战在即,我且故意中他之计,或许此人真有抗曹的良策也未可知。
于是他转身回头,又去见诸葛亮。此次二人一见面,孙权便道:“本将军主意已定,不能将江东之地与十万精兵就此拱手让给曹操,先生若果真有计策,还请直言。”诸葛亮道:“敌强而我弱,若要取胜,除非将军与我家主公结盟。”孙权道:“我早已有此意,不过先生刚才说了,曹军几乎不可战胜,而刘备那边又是连战连败,教我如何相信你们,能相助我打败曹军呢?”诸葛亮笑道:“只要将军欲与曹军决战,是出自真心,那便好了——实不相瞒,曹操的军队据我方详细打探,其实不过十六七万,即便加上荆州兵马,也不过二十余万人,并非传说中的百万大军。况且该军队远道而来,早已疲乏不堪,其中又大多是北方士兵,不善于水上作战。如今我家主公有兵马万人,刘琦又有江夏兵万人,孙将军若能再拨出数万精兵,则总兵力便可达到曹军的半数。那时只需一员上将统帅,齐心协力迎击曹军,则非但此战可胜,连荆州之地也可传檄而定!”
孙权受他鼓舞,抵抗曹军的信心大增。恰好这时,常年镇守鄱阳的大将周瑜也返回吴地,孙权又问他的意见。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周瑜的看法和诸葛亮如出一辙,也是认为曹军人数看似很多,但一来是长途跋涉,二来是不善水战,三来则是荆州不久前刚归属曹操,民心尚未归附。鉴于以上三点,周瑜遂主动向孙权请缨:只要给他五万精兵,他就有十成的胜算可击败曹操!
如果说诸葛亮的话,让孙权看到了希望;那么周瑜的踌躇满志,则无疑让孙权吃下了定心丸。于是隔日,当孙权再次会集群臣议事时,他对着一众各怀心思下属,大声道:“你等不是以大汉官员自居么,你等不是自称要唯天子之令是从么?那么好了,曹操老贼挟持天子多年,早就有篡位之心,为何他迟迟不敢动手,只不过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以及我孙权罢了。如今以上几人都已被曹贼击败,只有我孙权尚在,我誓与曹贼对战到底!若是再有人以投降之说劝我,便如同此几案!”说罢,拔剑斩去身旁几案一角。于是江东全体官员再无异议,皆道:“遵从孙将军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