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听说突然冒出来个“假都督”,不禁对此人也来了兴趣。经过分析,他告诉众将道:“此人是为了打探邺城军情而来,今日虽侥幸入了城池,几日后为了向袁尚报讯,必然还会出城,你等可得将此人看仔细了!”众将无不应诺。
再说李孚那边,他也知假扮曹军都督之计可一而不可再,为了及时将邺城的情报带给袁尚,几日后,他与审配商议,教对方将城门大开,放城中百姓出城,投降曹军。见审配不解其意,李孚道:“据我所见,邺城因长期被曹军包围,粮草早已告竭,既然如此,不如释放部分百姓,以缓解粮草压力;同时,也好护送我等突围,以告知袁将军城中军情。”
于是审配、李孚二人达成共识:只待李孚突围成功,便带领袁尚主力赶来增援,届时,城外救兵会在军中高举起火把,以作信号;城中守军但见信号,即可全面出击,以配合袁尚主力夹击曹军。
二人商议定了,审配便令部下将城门大开,放数千百姓出城,李孚等人混在其中,也扮作百姓模样。城外曹操既已打定主意,今后要“攻城为下,攻心为上”,自然不可能对这些百姓动手,因此李孚几人虽然遭到了曹军的严密监视,还是藉此安全地混入了曹营之中。几日后,李孚趁守军夜间不备,突然夺过一匹战马,猛鞭数下,向东飞驰而去……
“报!袁尚救兵,距离我军营地只剩六十里;另有袁尚之兄袁熙,也率幽州之师,准备南下!”数日之后,有曹军哨兵匆匆赶来,向曹操报讯。
自打李孚逃走之后,曹操与众将深知袁尚救兵不日将至,因此个个衣不解甲,马不卸鞍,时刻准备作战。如今听闻袁尚果然来到,而且还找来袁熙相助,曹操遂召集众将至主帐,共商迎战策略。一众将领皆道:“邺城乃袁尚之根本,此人掌握的是河北最为精锐之师,人人奋死勇战;况且其眼下又得了袁熙幽州之兵相助,不如暂且后撤,以避其锋芒。”
曹操想了想,道:“若袁尚为救审配,不惜孤注一掷,倒是不得不慎重,我军须当避之;但此人若是指望审配奋力突围,而自己远远观战,那就不必担心了,我军恰好将之一一击破。”说完,他吩咐哨兵道:“再去查探,袁尚之兵是从大路前来,还是从小路前来。”
“遵命!”
再说那邺城之地,位于冀州西南部。在该城以西,紧邻着的便是太行山山脉;在该城以南,有一河名叫漳水,与曹军之前挖掘的壕沟相通。——曹操所说的“大路”,指的便是袁尚率军从东方堂堂正正而来;曹操所说的“小路”,指的乃是袁尚率军经邺城西北的太行山绕道,从此地迂回,秘密南下。二条途径,虽只有“大”、“小”一字之差,反映出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求战心理。
果然,那哨兵去查探过了,再次回禀曹操道:“主公,袁尚大军已往太行山方向去了,是走小路无疑!”
“好,那就在此地决战!”曹操下令众将士道。
当夜,邺城西北,远看如繁星点点,却是袁尚驻军于太行山上,用火把向城中守军发出联络信号;城中审配见了,也令军士打起火把,以呼应之。二部兵马联络过了,审配悉起城中精兵数万,下令他们在邺城城北集合,又令城中百姓在壕沟之上紧急搭建木桥,以备冲锋之需。
不多时,曹操闻知此事,也收拢全军进驻城北,与之针锋相对。
决战在即,曹操策马奔驰于将士身前,晓谕全军道:“袁尚之兵,便在西边山上,但我料定此人不会加入战局,待会交战,只顾全力向前便是!”众将士应诺过后,审配那边已率军冲过木桥,将至近前。曹操遂拔剑而出,麾军与之厮杀,两军鏖战了一个多时辰,由于袁尚那边的援军迟迟不见动静,审配渐渐气力不支,只得召集军队退回城中。曹军趁机借助袁军遗留下的木桥,直冲至城下,四面搭建云梯,连夜对邺城展开围攻。
袁尚驻扎在山上,对山下的战况一览无余。刚开始,他还心存侥幸,希望审配和曹操打个难分难解,那时他便可趁机搅入战局,甚至将曹军合围。但没想到的是,由于曹操果断地督令全军向前进攻,全然不顾身后,竟迅速将审配击败。事已至此,再不出战的话,邺城眼看就要陷落,颤颤巍巍的他,终肯克制住恐惧,下令全军道:“下山,向邺城进发!”
可惜的是,他这一命令终究是下得晚了。——由于曹操此时已将审配牢牢压制在城内,使其动弹不得,一见袁尚之兵下山,旋即留下一支偏师用以挡住北门,自己率领主力从容退过木桥,改与袁尚交战。两军又鏖战数刻,袁尚见审配那边几番冲杀,出不得城来,心知与其夹击曹操之计已然失败。不得已,他只得带领本部兵马迂回至邺城南门,试图经此地入城。
曹操一见袁尚撤退,便猜知其用意,遂也召集部下,全力追击。由于袁尚撤退之令下得过于仓促,城中守军并未能及时在邺城以南搭建起木桥,因此让曹军轻易追上了袁尚,并再次将之击败。袁尚见入不得城去,只得收拢残部,临时在漳水岸边安营。
结果未等他将营寨安好,曹军先锋张辽、徐晃二人,已率数千骑兵赶到!
袁尚叫苦不迭,忙令部将马延、张顗二人前往御敌。那二人刚出营外,只见张辽、徐晃二人身后,火把遍地,旌旗遮天,曹操总督曹军主力也将赶到,哪还有胆量抵抗,当即抛下兵器,向曹军投降。这二人一临阵倒戈,很快引起了连锁反应,袁军将士见大势已去,大多弃了袁尚而逃。袁尚无奈,只得遣一使者往见曹操,说愿意归降。
曹操阅过降书,大笑道:“前日袁谭向我称臣,今日袁尚又要归降于我,我曹操何德何能,敢委屈堂堂的河北之主作我帐下一小小偏将。”于是拒绝袁尚投降,并吩咐军士上前,将其营寨包围。当夜,袁尚单骑匹马向北而走,逃往中山,至于其帐下士兵,以及辎重、军器、印绶等物,则悉数为曹操所得。曹操安抚这些降兵过了,就教他们捧着袁尚的“大将军”印绶,以及节杖,返回邺城,劝说审配开城投降。
邺城守军见袁尚的印绶已被曹操所得,只道袁尚已然战死,无不战栗。审配见状,大声道:“纵便袁尚战死,其弟袁熙不日便将统领幽州精骑南下,我等还怕无人作主吗?”遂传令下去,但凡有人接近邺城,无论是曹军还是袁军,一律射杀之。那些降兵见审配意志坚决,只得回见曹操,陈说审配不肯投降一事。曹操见审配矢尽粮绝,尚且如此效忠于袁氏,心中也暗暗夸赞,他素来爱惜人才,干脆只带了数名随从,亲自前往城下劝降。
结果,审配这人油盐不进,见曹操来到,同样是令人用弓箭招待他。曹操准备不及,竟险些被弓箭射中。这么一来,饶是曹操想要以德服人,也难免来气了,他调集全部兵力,重新将邺城合围。
到了八月,邺城由于被曹军长期封锁,非但城中的粮食早已吃尽,甚至连树皮、草根等物,也全部被守军啃食光了。到了这个地步,审配仍是咬紧牙关,不肯投降。为了防止守军哗变,以支撑到袁熙援军到来的那一刻,他将邺城各座城门的守备工作全部交给了自己的亲信。其中,守备东门的重任,落在了审配之侄:审荣的身上。
在审配看来,审荣是自己的侄子,绝对可以相信他的忠诚。
可是他却忘了:袁尚、袁谭乃是亲兄弟,尚且会自相残杀,内讧不止。何况是叔叔与侄子的关系呢?
因此,审配这番布置之后,还没过几日,就有东门守军急匆匆地前来向他报讯:“将军,审荣已打开东门,向曹操投降了!”
曹军一旦杀入城中,局势再难遏制,经过半日的拼杀,饥饿难当的邺城守军全线溃败。到了这个地步,审配自知无力回天了,然而,此时的他,非但没有反思自己挑起“二袁相争”的重大错误;反而是手提利剑,闯入邺城牢狱之中——由于辛评、郭图二人只肯效忠袁谭,不肯效忠袁尚,审配早以此为借口,将二人的家眷全部下入狱中。如今眼看邺城不保,他迁怒于辛、郭二人,索性将他们的家眷杀得干干净净。等及曹军那边,辛毗带着一支军队匆匆赶到时,牢狱已成了一片血海。
辛毗大哭,当即令人将审配捆了,押至曹操面前。在陈述过审配的罪证后,辛毗当着曹操的面,用鞭子狠狠抽打他。审配从始至终,只顾唾骂审荣卖主求荣,全无求饶之意。曹操见状,又起了爱惜人才之心,便止住辛毗,想要招降审配;但因审配口口声声只求一死,曹操见劝说不得,也只得令人执刑。行刑之时,审配面北而跪,大声道:“我的君主在北方,便是死,不得向他人低头!”刽子手斩杀审配之后,就将此话如实说给曹操听了。曹操叹道:“此人虽然无甚智谋,但一片忠心,着实可贵。若河北将士皆是如此,我纵便有强兵百万,只恐也入不得邺城也。”传令下去,将审配遗体厚葬。
曹操既占领了邺城,到了九月,冀州一带基本被曹军平定。汉献帝因此下诏:任命曹操兼领冀州牧。曹操谢恩之后,亲往袁绍坟上拜祭,想到二人昔日同朝为官之旧事,不禁发声痛哭。尔后,他又令人将袁绍之妻好生请来,当着已归降自己的河北将士之面,出言抚慰,并将从邺城宫殿中缴来的财物归还于她。河北将士见曹操如此行事,无不大悦,皆交口称赞曹操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