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谭一路逃往东南,到南皮地界(今河北省南皮县)时,前方有一队兵马从南方来。率领该队兵马的,乃是青州别驾王修,他身为袁谭的部下,一听说曹操攻下了黎阳,威逼邺城,就星夜北上赶来救援。结果二人相见之后,王修才知道:面前这位灰头土脸的青州刺史,并非败给了仇敌曹操,而是败在了亲兄弟袁尚手下。他对此事深感痛惜,劝告袁谭道:“兄弟之情,譬如左手与右手,若连亲兄弟都信不过,世间还有何人值得亲近?请将军听在下一言:你二人理当合力抵御外敌,切不可再自相残杀。”
袁谭既已和袁尚撕破了脸,又得了上万援军,哪还肯听劝,于是就在南皮一带整顿军队,试图再攻邺城。结果,他这一举措很快就遭到了袁尚的回应——袁尚见兄长仍未回青州,知道他对“河北之主”的宝座尚念念不忘,终于动了杀机。时年夏季,袁尚调集冀州一带的所有精锐军队,向南皮展开了猛攻。
自不量力的袁谭再次战败,被迫逃往平原。
平原,位于青州的最西部,袁谭逃到这里,回到自己的封地,按理说袁尚也该罢手了吧。——不,袁尚一来恼恨袁谭屡次对自己无礼,二来也仗着自己的军队人数更多,战力更强,竟得势不饶人,索性也下令军队开入青州。在袁尚大军的猛烈攻势下,平原城很快岌岌可危。
袁谭没想到亲兄弟竟然要取自己性命,终于慌了。事到如今,他纵是后悔未听王修之劝,也是晚了,只得问计于郭图、辛评二人。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二人之前煽风点火,让他和袁尚争冀州,争大位;现在可好,争夺大位无望不说,连青州大本营都快保不住了!
那二人果然有计。辛评告诉袁谭:他袁尚不是要取将军的性命么?那好办,将军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袁尚要我们的命,我们就要他的命!
袁谭越听越糊涂了:“可是我军的实力,远不如袁尚哪!”
“将军的实力,固然不及袁尚,但只要将军肯向曹操求援,让曹操再次出兵冀州,袁尚以一敌二,根本不是将军的对手。”
这听起来确实是个好主意!可是袁谭犹豫了。他不知不觉地走上城头,俯瞰着城下那些无辜的将士。这些将士之中,许多人他都识得,当日父亲在世时,这些人但凡见了袁谭,都会恭敬地弓下身子,叫一声“长公子”。一旦真的向曹操求援,让曹操的虎豹骑杀入河北,袁尚是必败无疑,但这些终生效忠于袁氏,并无过错的将士们,他们怎么办?
“向曹操求援一事,当从长计议!”袁谭毕竟良心未泯,这是他的决定。
与之同时,城下的袁尚,也果断作出了决定:“袁谭就在城头,给我卖力放箭!”
乱箭纷飞之间,一支箭矢险些击中袁谭。袁谭震惊了,他不敢相信这一切。此时,在他耳边,响起了辛评急促的催促声:“将军,当断则断,切不可妇人之仁哪!”
“好罢,你随我来!”
当夜,辛评之弟辛毗奉袁谭之命,缒城而下,前往许都拜见曹操。
曹操对辛毗的到来感觉愕然,他虽然知道袁氏兄弟不和,发生内讧是早晚的事,但没想到这二人这么快就会以性命相博。
嗯,袁谭身为袁绍之子,岂能向我求援?——或者是个圈套也未必,不得不慎哪。再说了,袁氏兄弟内讧,就让他们继续内讧得了,我借此良机挥军南下,一举讨平刘表,岂非是万全之策?于是他草草答话几句,就令辛毗退下。
辛毗只道自己送上大礼,曹操一定会照单全收,哪知曹操竟然不打算要。眼看他就要无功而返,郭嘉站了出来,对辛毗道:“辛先生且慢行。”又转首对曹操道:“主公,不妨等辛毗将袁氏兄弟此次争斗的始末解释清楚,再作定论。”
曹操稍一沉吟,点点头,便依郭嘉之见,询问辛毗河北的具体情况。问过之后,曹操又对辛毗道:“你家主公既欲和我军结盟,不知可有信物?”
“只待曹公解了平原之围,袁谭有一爱女,愿许给曹公为儿媳。”
“哦?先生是明白人,敢问一句:袁谭此举,不怕曹某他日以此女挟制于他么!”
“不瞒曹公,袁谭同样不过是想利用您,达到称霸河北的目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