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绍英雄一世,可到了晚年,完全成了一个糊涂的“犟驴”。他杀死田丰,分派诸子各守一州都已算失策,却不但不及时反思错误,而是固执地一错再错下去。下属见袁绍身体欠佳,多次劝谏他早日传召长公子、二公子回邺城,以图身后之计,但袁绍总是喘着粗气,不耐烦地回道:“我说过多少次了……咳咳……我没病!”
其实,他心里也清楚:自己已病入膏肓。
倔强的袁绍终究未能战胜死神,又过一年,公元202年五月,袁绍突然发病呕血,在邺城去世。
临终前,他将自己未竟的事业,托付给了四个最值得信赖的部下。
这四个部下,分别是:审配、逢纪、郭图、辛评。
这四个人,才干并不差(官渡之战,郭图、审配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如果不是曹操发明了霹雳车,张郃、高览也未叛变,极有可能是另一个结果),对袁绍也可谓忠心。然而,袁绍选择了他们作为托孤大臣,却又犯了一次重大的错误。
因为这四个人地位相当,且关系很不好。
简而言之,审配、逢纪二人,是一个派系,他们支持袁尚继承大位;郭图、辛评又是一个派系,他们支持袁谭继承大位。于是袁绍一死,这四人就开始吵架了,可是吵来吵去,谁也无法取得优势。最后还是郭图聪明,他提议:谁做继承人的问题,我们说了不算,你们说了也不算,那就开会——让所有人一起参与讨论。
这么一来,总算有了结果:除了审配、逢纪,大家都支持袁谭。
因为袁谭是长子嘛。
消息传到青州,袁谭又悲又喜。悲的是,父亲壮志未酬,饮恨而终;喜的是,自己可凭“河北之主”的身份,重新整合四州兵马,不怕曹操再来欺凌。待他一路快马加鞭回到邺城,眼前的场景却将他惊呆了:只见那位三弟袁尚,已心安理得地坐在了昔日父亲专有的宝座之上,满朝文武皆俯身在地,向他行跪拜之礼。
之所以出现这一幕,是因为审配素来与袁谭不和,怕其一旦登上大位,会对自己不利。于是审配私拟“袁绍遗书”,称先主在世时,已确定袁尚为继承人——加上袁绍夫人刘氏也偏爱小儿子袁尚,对此表示支持。郭图、辛评二人迫于刘氏的压力,又见袁谭一时未归,只得低头服输。
大位既定,袁谭纵不甘心,无能为也,只得以下臣之礼叩拜过袁尚,即率军离去。行至邺城南郊,身后有人追来,袁谭回身去看,原来是郭图、辛评二人,带着族人前来追随。袁谭叹口气,问二人道:“事已至此,我只得再回青州,二位先生可愿随我前往?”
二人道:“将军此行,万万不可回青州。若是去了,不出数月,必死无疑!”
袁谭闻言大奇,忙道:“为何?”
“一来,将军之兵马甚少,本非曹操敌手;二来,袁尚初登大位,未得军民拥戴,必有提防将军之心——将军他日若是战死沙场,也就罢了;万一击败曹操,守住了青州,那袁尚也必定嫉恨将军之才,欲除去您而后快。”
袁谭本不懂阴谋诈术,被这二人一点拨,不禁毛骨悚然。遂又向二人请教保命之策。二人接着道:“此地向南不远,便是黎阳,将军不妨就在黎阳城中驻军。我二人愿奉将军手书,往各地招揽河北将士,若得平添数万兵马,袁尚即便有害将军之心,也是无奈何矣。”
袁谭从二人之计,便驻军黎阳,自称车骑将军。袁尚见长兄赖在黎阳不走,内心也自猜疑,便以“增兵青州”的名义,让逢纪率兵五千前去,督促袁谭动身,兼达到监视对方的目的。
结果,逢纪不去还好,这一去,袁谭“招兵买马,试图自立”的意图就暴露了。袁谭一不做二不休,干脆斩杀逢纪,并吞并了对方所带来的五千部队。
袁氏兄弟在河北闹别扭,身在河南的曹操乐了。——袁绍固然不智,毕竟堪当“枭雄”二字,谁想到他的两个儿子竟然是“狗熊”。有道是:天与不取,反受其咎。因此曹操在得到这个消息后,二话不说,带着一支军队就来到了黎阳。
前有豹子后有虎,袁谭算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如坐针毡。当下“河北之主”的宝座也不争了——向亲兄弟赔罪求饶,请求救援要紧!袁尚那边顾念大局,也不再追究逢纪被杀之事,留下审配镇守邺城,自率兵马数万,向黎阳靠拢。
九月,曹操与袁尚、袁谭联军大战于黎阳南郊,曹军很快就连胜数阵,将那二人打成了缩头乌龟。然而,当曹操准备一鼓作气将这两位“不肖后辈”彻底铲除时,他惊讶地发现:袁军固然屡战屡败,却是士气不坠;而自家军队明明取得了压倒性优势,竟是再难向前一步。转眼间,这一场曹操原以为可以轻松取胜的战役打了大半年,曹操用尽了各种方法,就是攻不下黎阳城。
曹操很奇怪,便派人盘问抓获的袁军俘虏:袁绍已死,袁尚、袁谭兄弟又不和睦,为何河北将士仍肯为他们效忠?
袁军俘虏回道:官渡一战,数万袁军败兵被黄河所阻,回不得河北,皆称愿降;孰料曹公不问究竟,草率将之全部杀死,因此河北将士再次面对曹公,焉能不奋战到底?
曹操查实缘由,不禁叹息一声,对荀攸、郭嘉道:“当日我只求重创袁绍兵力,未暇顾及许多,事后想想,也甚有悔意。”于是,他下令立即释放袁军俘虏,皆赐酒食放归;又与众将立誓:除非形势所迫,否则绝不无故杀降。
在战场上,“仁义”往往是比“杀戮”更为有效的武器,曹操也终于明白:只凭杀戮,他即便可以打败袁氏兄弟,却无法真正拥有河北。经过一番策略调整,曹军于该年二月重新开始攻城,到了三月,便破城而入,袁尚、袁谭率败兵退往邺城。
曹操留下一偏师镇守黎阳,亲率主力又直抵邺城城下。
邺城是冀州的郡治,也是袁氏政权的统治中心,为了保住该要地,袁尚、袁谭终于恢复了兄弟间的情谊,审配、郭图等人也难得的放弃了之前的成见,各献计策,竭力守城。曹操见邺城一时难下,召集众将商议,众将皆道:“袁尚、袁谭新败,主公当从豫、兖二州调集援军,趁胜追击。”唯有郭嘉一人站了出来,对此表示反对。曹操问他为何,郭嘉分析道:“袁绍最大的错误,在于生前未能确定好继承者,一旦其去世,袁尚、袁谭各得党羽辅佐,争斗乃是必然。然而,此二人毕竟有兄弟之实,因此一旦情况危急,就会相互施救;待局势稍稍缓和,又会重新争斗。依属下之见,主公非但不能继续进攻,还得立即下令:改攻打冀州为攻打荆州。”
“攻打荆州?”曹操愣住了,不过他很快反应过来,笑道:“对,是该攻打荆州!”他当即下令:全军班师,返回河南。又特意散播此消息,让邺城守军知晓。
袁尚、袁谭兄弟闻得此事,击掌相庆过后,很快就为下一步行动该如何进行重新发生了争执。在袁尚看来,经过官渡、仓亭二役,河北、河南两大政权已强弱易势,当务之急,须得加紧构筑各地防线,从此改进攻为防守;袁谭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曹操拿下个小小的黎阳城都要耗费半年,面对重兵把守的邺城更是不战而退,亦不过如此罢了。于是他向袁尚提议:“眼下曹军方退,我等何不趁机挥师追击——如果追击成功,那么和官渡之战一样,曹军败兵同样会为黄河所阻,势必全军崩溃!”袁尚不肯听从。
二人一个主张守,一个主张战,争着争着,火气都渐渐变大。终于,袁谭忍不住了,他重重一掌击向几案,起身道:“你不思为父亲报仇,愧为人子!你不去,我自己率军去追!”说完,叫上郭图、辛评等人,拂袖而去。
刚出了邺城,袁谭就冷静下来了:我之所以主张追击曹操,只因为料定袁尚会愿意相助——他若不肯相助,我此去是必败无疑啊。想到这里,他忙止住所部兵马,就与郭图、辛评等人在邺城门前商议对策。郭图、辛评道:“事已至此,将军不如将错就错。可选一人回城,告知袁尚:我军铠甲粗陋、又少战马,故虽然有心追击曹操,却难以应战。袁尚若肯增拨铠甲、战马于我军,则我军实力大增,即便他日被迫返回青州,也足以自立。”
袁谭听后,从二人之计,便派人回城,索要铠甲、兵器、战马等物。袁尚从审配之谏,对此全不理会,只给袁谭两条出路:其一,追击曹操;其二,返回青州。总而言之,不允许他再滞留在邺城附近,图谋篡位。
袁谭见兄弟如此绝情,不禁大怒,遂披挂上马,高声道:“若非是审配伪造父亲遗书,这邺城本该就是我的,何来篡位之说!袁尚,你给我出来,我要与你决一死战!”城中袁尚听了这话,哪甘示弱,亦点齐兵马,大开城门杀出。一场大战下来,袁尚所掌握的毕竟是河北军精锐,轻易将袁谭击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