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做大事的人,见这董昭招呼不打一声,就敢借用自己名号,还敢胡乱许诺“愿拿曹军粮草,无私接济杨奉、董承各军”,已知其必有用意。他佯作发怒,责问董昭、曹洪道:“你二人好大胆,这等借粮之事,事关我军兴衰存亡,为何不经我的允许,就敢擅作主张?”
曹洪闻言大急,涨红着脸,便要分辨。一旁的董昭嘻嘻一笑,已抢着回道:“敢问曹使君一句,若是借粮与杨奉等人,即能换来当朝首辅之位。曹使君还会觉得可惜么?”
曹操忙斥退左右,挽董昭之手,并列而坐道:“先生既知曹某心事,必有妙计,愿请赐教。”董昭只是微笑,不答。曹操复施一礼,虔诚再问。董昭这才道:“依在下看,曹使君虽手握万余军队,且入洛阳境内,论战力,终究不是韩暹、杨奉、董承三人的对手。更何况关中那边,李傕、郭汜二人发觉天子丢了,如何肯就此甘休,必合力赶来。曹使君若留在洛阳,官位不过是一普通公卿,何能做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那依先生看,可用何计,让曹某挫败以上各路强敌,登上首辅之位?”
“最佳的办法,莫过于将天子迁往许县。许县乃曹使君的屯田之所,一来您熟悉地利;二来该地多有兖州官兵,以及临时收编的民兵、佃户,不下数十万人。天子到了那里,任由韩、杨、董、李、郭五人如何气得跳脚,也无济于事了。”
“计是好计,只可惜,如今天子尚在那几人手中。一旦听闻要放弃洛阳,改迁许县,只怕其会有疑心,未必同意哪?”
“此事不烦使君大人忧虑,在下亦已有备,只需如此如此……”曹操听后,果然大喜,立即安排使者和军士,将二十石粮食(约二千四百斤),送入杨奉军中。这时的杨奉,正是洛阳一带最强的军阀,实力远在韩暹、董承二人之上。他见曹操固然“说到做到”,但这么一点点粮食,还不够他手下数万将士一顿饭的食量,与预期目标差距太大,态度自然冷淡。曹操使者趁机道:“将军息怒,我家主公说了,只为许县距离洛阳,尚有三百余里,其间又为嵩山阻隔,故不便输运……”
哎哟!杨奉没想到:那曹操小气也就罢了,竟然还找了个这么不着边的借口。他刚要为此深加责备,那使者已接着道:“莫如从即日起,杨将军与董将军等人,还是与陛下一道,改为屯军鲁阳罢。眼下洛阳残破,颗粒无收;而鲁阳一带相对富庶,距离洛阳也不过百余里路程;又恰好避过嵩山险路,我军再输运粮草过来,亦是极为便当,足可予求予取……”
原来屯军鲁阳有这么多好处,那还犹豫什么呢!杨奉爽快地答应了这一要求,并通知董承等人,立即安排车驾,护送天子南下鲁阳。
汉献帝再次启程了,根据事先分工:杨奉兵马虽多,但良莠不齐,又有许多不便携带的军需、辎重、图籍,与韩暹负责断后;董承身为国丈(董承之女,已许以汉献帝作嫔妃),负责守护銮驾,并料理皇帝起居;曹操由于是东道主,且熟悉豫州一带地形,负责在前引路。
随着众人一路颠簸,不知不觉,已行了许多日。两旁的景色,早从遍地废墟,变成了青山碧水;更兼不时有田园风光点缀其中,煞是怡人。董承暗下掐算,这一路,已行下去二百多里,心中渐有疑虑。只是碍于他和杨奉一样,也指望着那位曹刺史能大大方方的早点将粮草贡献出来,不方便频繁询问。又走了一程,董承终于还是忍不住了,他独自策马上前,问曹操道:“使君大人,你之前说过,‘鲁阳—洛阳’,不过百余里;可眼下已行了三百里,为何迟迟未到?”
“哎呀,坏事了!国丈,您为何不早点提醒我?”曹操止住座下马,反问董承道。
“你!……”董承见曹操嘴上这么说,脸上毫无惊讶、惋惜之意,已知不妙。他遂弃了曹操,又问一旁军士:“此地,叫甚地名?”
“回大人,此地便是许县了。”
“许县”一词方出,未等董承反应过来,曹操那边已大喝一声:“给我拿下!”曹军将士得令,一拥而上,当场将董承从马上揪了下来,掀翻在地。曹操就此轻易降得董承之兵,恭迎汉献帝銮驾驶入许县;又吩咐荀彧、董昭等文臣,拟成公文,将此事通告四方;又密令夏侯兄弟等武将,调集许县一带所有精兵,偷袭尚未抵达许县的杨奉、韩暹等人。
几日后,杨奉、韩暹遭曹军猛烈打击,只率数十骑突围而出,逃往寿春。
天子”既入了许县,许县就变成了“许都”。曹操为了这一天,已等待了四年。因此他前脚击败杨奉、韩暹等人,后脚就开始隆重的为天子营造宫室,立先帝宗庙、建大汉社稷;同时,他又将参与此次“迎接天子”行动的功臣们详列成名册,请汉献帝一一核实,论功行赏。经过大臣们公议:曹操当仁不让的成为了“第一功臣”,按照两汉惯例,可“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行大将军事”;至于其他还活着的随行将领,包含董承在内,也皆算作有功,汉献帝各自嘉奖,此处无需细表。
曹操当上了“大将军”的消息传到河北、寿春,袁绍、袁术一齐大怒。尤其是袁绍,他刚刚才得了一份诏书。书中,皇帝对他好一顿痛骂,并将“曹爱卿如何如何不避艰险,率师勤王;袁绍如何如何不顾朕的生死,且擅自攻伐公孙瓒、张杨等无罪将领”的事迹作为对比,以显示曹爱卿是多么的优秀,袁绍是多么的卑劣。当然了,骂归骂,在诏书的最后,汉献帝考虑到袁绍毕竟是”四世三公“,祖辈几代曾对大汉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因此还是勉为其难地任命他为太尉,名份上仅次于曹操。
朝廷使者走后,袁绍立即会集众将,咆哮如雷道:“他曹操算是个什么东西,若不是我,他何以有今日?——眼下他稍稍得势,竟敢假借天子名义,下令于我?”说完,他将诏书扯得粉碎,便要传令下去,发兵河南,争夺皇帝。不期才过几日,汉献帝那边又有诏书送到,称“袁爱卿既已知罪,有悔过之心;蒙曹爱卿再三推让,特改拜袁爱卿为大将军,接替曹爱卿之职。”
“那曹操现居何职?”袁绍并不急着接诏,先问献帝使者道。
“回大将军,曹操自认才能、实力、名望皆不如袁将军,又是您昔日部下;故力谏陛下,辞去大将军之职,现改任司空。”
袁绍由是终肯接诏,喜滋滋地接受了大将军的任命。至于争夺皇帝的念头,也就此打消。而在寿春方面,其弟袁术可就没这么好说话了,因为他压根就不相信那位被曹操当作宝贝的“落魄皇帝”还会有什么号召力;或者说,在他看来,那位所谓的汉献帝,不过是个冒牌货罢了。
——无传国玉玺之人,岂能被称作天子呢!袁术望着拜服于其膝下,并力劝他率军前往许县,趁着曹军准备未当,及时抢回天子的杨奉、韩暹二人,笑而婉拒了这一提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