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前的白马义从相比,曹纯所率的这支骑兵部队,无论是士兵人数,还是马匹精良程度,皆不如公孙瓒军。因此曹操明智的选择了弓弩作为该部队的唯一武器,专令曹纯致力于袭扰,切勿与黄巾军主力正面决战。——这也正是昔日霍去病最擅长的奇袭之法;与之同时,曹操又令人携书知会盟友袁绍,请他出兵,南下相助。
袁绍对青州垂涎多时,既见曹操与黄巾军在兖州大战,青州一带空虚,随即上表朝廷,拜部下臧洪为青州刺史,率河北军万余人南下。臧洪抵达青州后,轻易夺取了只有少数老弱看守的黄巾军营地,截断了数十万黄巾大军的退路。黄巾军首领到这时,才发现处境有些不妙,于是被迫收起此前的骄傲心理,倾尽全力围攻昌邑。曹操对此早已有备,他令数千名擅射的中等兵士占据城头,日夜不停地朝城下射箭,黄巾大军历时数月,发动了多次冲击,始终未能攻下城池。
久而久之,远道而来的黄巾军粮草渐渐告罄,又要提防曹纯方面无休无止的袭扰,被迫大举撤退。在其首领的带领下,数十万黄巾将士拖家带口,试图在昌邑以北的济北国扎下根来。曹操探知此事后,召集各郡太守,商议道:“济北国,正是鲍信昔日镇守之地;我曹操受其救命之恩,岂敢让济北国子民沦落于叛军之手!”于是他下令曹纯,当先率军向北追击;自己统帅各郡太守,数万之师,尾随其后。
一路上,曹军但凡与黄巾军相遇,只凭借弓弩之利,远远射杀,从不逞勇斗狠,与之贴身近战。因此黄巾军人数固然极多,却被曹操追得队列全无,只得齐齐汇聚至一山谷之下,苟延喘息。曹操追击至该地,查看过周遭地势,决定效仿昔日段颎大破东羌之法,一边令下等兵士在山谷外围挖掘壕沟,防止其突围;一边就令剩余人马占据各处山头,封锁其上山要道。黄巾将士也是识货的,见曹操咄咄逼人至此,许多人出于极度的畏惧,忍不住嚎啕大哭。黄巾军首领无奈,只得遣一人下山,试着向曹操求降。
“刺史大人,今黄巾叛军尚有三十余万,向我军投降,不知当如何处置?”得知黄巾军有求降之意,一部下急忙向曹操汇报。
曹操身侧,夏侯惇、夏侯渊二兄弟都在当场,听得这事,便建议曹操道:“昔日黄巾叛贼被围于下曲阳、宛城之时,也曾向皇甫嵩、朱儁二人求饶,结果那二人悉数杀之,终平定黄巾之乱。况且此等流寇,素来战力薄弱,又不能遵守军纪,依我等之见,不如……”
曹操摆摆手,说二人道:“当今天下,群雄并起,我曹操虽暂据兖州,但麾下各郡太守与我交好者不过张邈等区区一二人,一旦有变,何以制之?今得此数十万之众,恰好为我所用!”于是不容夏侯兄弟再劝,传令下去:教将士们收起强弓劲弩,集体后撤,放黄巾将士一条生路。黄巾军出谷之后,目睹曹操仁义,皆甘愿投效。曹操遂挑选其中精壮强健者数万人,交付于夏侯惇统领,是为“青州兵”;其余老弱之辈,或用于耕织,或用于冶铁,或遣还乡里,也皆安置妥当。从此,曹操势力日渐强大,各方豪杰慕名赶来投效者,不计其数。
时有一人,名叫荀彧,颍川人士,本是袁绍之臣。他见袁绍固然实力强大,名望传遍海内,但料定其不能成事,因此南下兖州,投奔曹操。曹操与之详谈后,当场赞道:“此是我之张良。”遂用荀彧为别部司马(相当于副校尉),入职军中。又有一人,名叫程昱,兖州东阿人士,之前刘岱出任兖州刺史时,数次征召程昱,程昱不肯为其所用,一直隐居乡里。等及刘岱死后,曹操继任为兖州刺史,也征召程昱为官,程昱数日内即赶到军中,愿作曹操臣属,曹操用之为县令;又有一人,名叫毛玠,陈留人士,原本躲避战乱于荆州,不肯臣服于刘表。如今听闻曹操大破三十余万青州黄巾,又不枉害一人,也北上兖州,愿为曹操效力。曹操询问其治理兖州之策,毛玠回道:“在微臣看来,主公若想成就一番大业,不过四点而已:其一,兵行仁义,可保证我军百战百胜;其二,鼓励工商,可保证我军财源充沛;其三,尊奉天子,可保证我军征讨四方,师出有名;其四,勤于农桑,可保证我军粮草、物资等一概不缺。”
这一番见解,与当日沮授说袁绍之辞,有异曲同工之妙。曹操听后大喜,用毛玠为治中从事,辅助其管辖境内;并安排使者携带礼物前往长安,朝见于汉献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