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时年九月,距汉灵帝辞世仅仅过去五个月,董卓突然召集满朝文武齐聚于朝堂,商议废黜刘辩,改立刘协为皇帝之事。

这一提议,终于暴露出他的政治野心。——综观西、东二汉,敢公然改立皇帝者,不过二人:一为霍光,一为王莽。百官因有王莽的前车之鉴,虽是畏惧董卓,不得不出言劝阻。董卓大笑道:“若非昔日霍光一力决断,废昌邑王而立汉昭帝,何以有后来的昭宣中兴?我见那刘协虽然年仅九岁,但才智远在其兄刘辩之上,故有此提议,完全是出自于公心。请诸位切勿疑虑。”百官那里肯信,尤要出言再劝。董卓面色猛然大变,勃然喝在场众人道:“你等是小觑老夫,以为我做不得霍光吗?胆敢再出言反对之人,皆军法从事!”言罢,他双手一拍,身旁一军官得令,立即奔出殿外挥动令旗。须臾之间,但听脚步声匆匆,数百军士奉令持戟而来。百官遂不敢再言,个个俯首口称:“微臣等皆是小吏,此事唯凭董将军一力决断。”董卓这才转怒为喜,道:“我本不欲如此,实为天下计耳……”

话音方落,突见一人手执笏板上前,直面董卓,朗声道:“董将军口口声声要做霍光,但在微臣看来,却是王莽!——众所周知,霍光之所以废黜昌邑王而改立昭帝,乃是因昌邑王入宫不到一月,就触犯禁令一千一百二十七条,霍光因此免之,另寻得贤君辅助。今陛下年龄尚幼,言行从无过失,董将军岂可将其与昌邑王相比?”

董卓目视此人,乃是尚书卢植,当即令殿外军士将卢植执下,欲杀之。一旁官员钦佩卢植大义,纷纷求情,董卓这才怒气少息,改为下令:罢免卢植官职,逐出宫外。卢植毫无惧色,被董卓手下押往宫外去了,路过袁绍身侧时,他怒目注视袁绍,咬牙切齿。袁绍由是英雄之心终起,按剑踏步上前,说董卓道:“将军口称当今陛下欠缺才德,故拥戴陈留王,欲立之为帝。但陈留王继位之后,表现若尚不及前任,岂非是董将军之罪?”董卓等的就是袁绍,见他终于出面反对,冷笑回道:“若果真如袁将军所言,刘氏皇族血脉个个是饭桶脓包,那么刘氏一族,也就不再值得留种了!”

此言一出,朝堂上顿时一片窃窃私语。百官见董卓出此狂言,心中怎的不怒,只是恨自己无力相助袁绍。袁绍环顾身侧,也知百官心思,再上前几步,又道:“大汉统治天下已有四百年,恩德深厚,万民拥戴,我袁绍虽是不才,岂敢让社稷沦丧于董将军之手。请恕方才立陈留王为帝之事,我袁绍与在场诸位皆不能认同!”说完,他傲然地仰视着董卓,看他还有何说辞。

董卓确实没说辞了,他把随身的腰刀拔出来了,在袁绍面前比划几下,威胁道:“小子,你怎敢在老夫面前这等放肆?废刘辩,立刘协之事就这么定了,我董卓说了算。——难道你想试试老夫的刀锋不锋利吗?”

袁绍也勃然大怒,回斥董卓道:“当今天下豪杰,难道只有你董卓一人!”于是他也取下随身宝剑,欲待亮剑而出。眼看这二人就要火并之际,百官却惊讶地发现:袁绍只是横过剑鞘,对着在场一众官员深深作了一揖,就转身而去。

在他身后,董卓已被吓得不轻,又顾忌他尚有一众党羽,以及西园军精锐数千人,竟未下令殿外军士追赶。不久,董卓亲信来报:“袁绍已将司隶校尉印信,以及陛下所赐之符节悬挂于宫门,单骑逃离洛阳而去。”董卓大喜,已知从此以后偌大的洛阳城,唯归他一人独掌也。

袁绍既逃离洛阳,西园军便为董卓掌控。董卓由此总揽禁军、丁原军、以及其从凉、并二州后续征调的大量军队,约有十万人。董卓兼领太尉、前将军、假节钺等多个官职(或封号),率领百官,胁迫何太后下诏:废除刘辩天子之位,贬为弘农王,立即迁出洛阳居住;另以陈留王刘协继任为大汉皇帝。——是为汉献帝。何太后无力抗争,只得全盘按照董卓的意思颁下诏书。其后不久,何太后与废帝刘辩先后为董卓派人毒杀。

汉献帝登基之初,年仅九岁。为了取悦于董卓,特恢复相国一职,由董卓担任;并赐其“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等特权;又特在长安以西的堳县一带划取大块的土地,赏赐董卓作为封邑。董卓这时已是形同于皇帝,他的所作所为,表现出了两个极端:一方面,他颇能选贤任能,非但大量启用在桓、灵二帝期间大受打压的士人、君子,更不顾袁绍之嫌,拜其弟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骑校尉,以示天下人才物尽其用;另一方面,他行事极其残暴,喜欢杀人,凡与之作对者,无不用酷刑诛杀,又放任手下将士洗劫民宅,肆意**洛阳妇人。故董卓所重用的人才当中,有许多人不甘沦为其鹰犬,弃官而逃出京城者,一时间比比皆是。

在这些人当中,曹操赫然在列。他在逃至陈留一带时,得到好友陈留郡守张邈,以及富商卫弘等人相助,就于附近招兵买马,渐渐得五千多人。他生平苦读兵书,自负有孙吴之才,故致书与同样逃出洛阳的袁绍联络,欲兴兵杀入京师,驱逐乱臣董卓。袁绍此时身在冀州渤海郡(位于今河北省沧州一带,当时隶属于冀州),凭借其显贵的出身和殷富的家底,也已招募得一支规模上万的军队,当即与曹操一拍即合。未有一个月,天下各地州郡长官,有许多人得了袁、曹二人的书信;众官员碍于董卓正当势大,虽在回书对二人的建议表示赞同,却未有一人胆敢率先起兵。

久而久之,此事传到董卓耳中。董卓大怒,便要发兵远征渤海,擒杀袁绍而后快。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二人素得董卓信任,这时唯恐袁绍被董卓所杀,故进谏董卓道:“袁绍不过一好谋无断的人罢了,前日手握禁军与相国分庭抗礼,尚不敢拔剑相向,此等人有何可惧;可惧者,其门庭显赫,四世三公,故吏遍布海内,一旦逼迫袁绍太急,只恐山东群雄会络绎起兵救之,那时天下大半便不属相国所有了。”董卓细细回味二人之言,甚觉有理,于是非但不责怪袁绍,反而正式拜其为渤海太守,主持一方军务。同时,又改拜向来对董卓俯首帖耳的御史中丞韩馥为冀州牧,令他严密监视袁绍,防止其起兵的计划达成。

这一招双管齐下,袁绍的起兵念头果然大消。不想在冀州以南的东郡之地,曾奉何进之命,与董卓等人共同率军勤王的东郡太守桥瑁却不愿让铸成大错的袁绍就这样置身事外。他伪造许多文书,假托“三公”的名义,向各地州牧、郡守四处散发,含泪带血地哭诉道:“今董卓威逼陛下太甚,社稷早晚危矣!我等名属公卿,却无力自救;诚盼天下豪杰兴起义军,早日为国家解此大难!”书下署名,则由太傅袁隗(袁绍叔父)、司空杨彪(杨赐之子)等人“联名签署”。

书信送至渤海,袁绍阅过之后,惭愧不已,说帐下众将军道:“是我袁绍计策不周,上累及天子,下累及叔父。今既是叔父开口恳求,我袁绍怎敢贪图区区郡守之虚名,而置忠、孝大义于不顾。”当即调兵遣将,决定率先举事。冀州牧韩馥闻知袁绍起兵,慌忙也召集军队,欲拦截袁绍南下。又碍于袁绍英名远播,只恐用兵不是其对手,先召集幕僚商议战策。幕僚之中,有一人名叫刘子惠的道:“大人的官职虽是董卓所赐,但大人毕竟是大汉之臣子也。今袁绍举兵是为了兴复汉室,大人怎可助纣为虐?”韩馥是个全无主见的人,只听了这一言,便决定叛变董卓,支持袁绍。袁绍大喜,就令帐下文吏连夜赶制文书,将韩馥已举冀州百万之众响应其起兵讨伐董卓一事传檄天下。

至隔年正月,各地州牧、刺史、郡守待见过袁绍檄文,纷纷遣使拜见袁绍,尊其为盟主,承诺起兵相助。袁绍遍观其文书署名,分别为:豫州牧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张邈之弟)、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国相鲍信、后将军袁术(也已逃离洛阳)。以上是十路人马,外合袁绍渤海郡之兵、韩馥冀州之兵,共计是一十二路。袁绍遂自号“车骑将军”,颁令下去:王匡领河内之兵,留守河内,以当洛阳之北;袁术领汝南之兵,屯驻于鲁阳(位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境内),以当洛阳之南;韩馥领冀州之兵,留守邺城,为诸路勤王之师供应粮草;孔伷领豫州之兵,伺机进驻于颍川。其余人马,即日起赶往东郡境内的酸枣县会师,以便及早合兵西进。

——史称“酸枣会盟”。

另外说明:在笔者我来看,《三国演义》中“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之事”,有几个不合理之处。先说明下,避免读者在看本作是出现疑惑。

第一,刘关张那时属于小字辈中的小字辈,不可能参加这种至少郡守(相当于市长,还得是地级市)以上级别的军队会盟。

第二,马腾那时属于叛贼,和黄巾军一类性质,他也不可能参与会盟。

第三,公孙瓒当时还在北平一带私下扩张势力,后面会说到,也没有参加会盟。

第四,曹操由于实力很弱,民望又不如袁绍,后领兵相投,隶属于袁绍部下。

第五,孙坚后期才领军北上,隶属于袁术,未参与前期会盟(不过很猛)。

第六,十八路诸侯的说法,本身就是个误导读者的错误论点。诸侯是相当于封国国君,比如七国之乱,吴王等人可以称得上是诸侯。而讨伐董卓的只不过是十几个地方官员私下组织的军事行动,和七国之乱有本质的区别。因此我不会以诸侯称之,最多称之为太守、将领吧。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5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35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