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朝廷上下得知战报,或喜或忧。喜者,宦官也,力劝灵帝与太后核实斩得东羌首级数,厚赏段颎;忧者,文官也,心道杀戮一开,羌人休养生息数年,又要率军前来报复,冤冤相报何时了,不如趁着其刚遭惨败,再与之媾和。两大集团为此争论不休,张奂与段颎二人也夹在其中凑热闹。张奂到底是名将,他与那些喋喋不休,又说不清重点的老腐儒不同,轻易一言,便指出了问题的关键:“段颎固然骁勇善战,但其部下不过万余人;而东羌子民,仅凉州境内,就不下二十万之众——他杀得尽吗!再说了,东羌融入华夏已久,直到近代以来,才突生异心,时降时叛,非是不可用言语感化。微臣力求陛下、太后收回段颎兵权,仍用微臣,对东羌施行招抚之策。”

是啊,全胜、保师、安边,这才应该是名将的真正追求,自赵充国以来,光武帝、马援等名将也皆视之为金科玉律,岂能有错?反之,如白起、项羽等辈,只知以杀人为乐,战功固然极高,却是遭后世唾弃的“屠夫”,非真英雄也。百官见了张奂奏疏,无论是出于对“柔道治国”的推崇,还是出于对东羌子民的同情,异口同声,求灵帝、太后下诏停战。又因汉灵帝此时年方十三岁,大小事务皆由窦太后一力裁决。窦太后见过群臣请愿书后,并不作答,只令左右取得另一封奏疏过来,交给臣子们道:“你等且看过此书,再作决议不迟。”

三公九卿恭敬接过奏疏,凑至一处阅看。那奏疏乃段颎所写,为的正是驳斥张奂。奏疏中道:“臣听闻‘使匈奴中郎将’张奂言:羌人甚众,汉军寡微,故不能战;又听闻有朝臣向陛下、太后进言:羌人、汉人皆命系于天,杀伤流血过多,会损伤德行,招致天灾,故不能战。微臣低头思量多日,不得不上书作辨,试问其一:西周王朝亡于何人之手——戎夷也;试问其二:秦王朝横扫寰宇,终止分裂,何人出力最多——白起也;试问其三:汉帝国中兴以来,休兵止战,容纳番邦入塞,与之结为睦邻。是何人反叛不止,攻陷县邑,放火杀人,挖掘关中皇陵——正是羌人!”

群臣看至此处,议论声渐起,再往下看去,但见奏疏中又道:“昔日赵充国、马援,之所以对羌众施行恩抚之策,非是其二人不智,只因那时大汉凉、并二州有户籍百万,物产丰饶,城邑坚固,谅汉人之力可以制之,故行恩抚。今大汉凉、并二州蒙受战火近百年,田地荒芜,城邦毁坏,汉人十去八九,存者不过十万;羌众愈聚愈多,号称百万。故臣斗胆以为:既然汉人之力已制不得羌人,尚一味贪图仁德虚名,只肯招抚、不肯轻启杀戮,正是当今凉、并二州悉数沦陷的主因。张奂身为大汉臣子,边关战将,到任抵御东羌已有二年,东羌可曾平定?外迁汉人可曾回归?其即便能暂时压制住羌人反叛之心,亦不过是养虎为患,请蛇入室罢了!至于损失德行、招惹天灾一说,臣更是不敢苟同。在臣看来,恰恰相反,叛羌作恶多时,上天亦然动怒,正是要借臣统御大军之手,前往诛杀一切叛军。待东、西二羌皆平之时,社稷长久安宁,定指日可待。”

奏疏下角处,署名为:大汉忠臣,护羌校尉段颎。

群臣阅完,再看太后,早已泪流满面,叹道:“哀家虽是一妇人,也知耻辱二字。他段颎顶霜冒雪,昼夜行军,杀伤、俘虏叛军不计其数,终洗百年来逢羌屡败之耻辱,且慰忠勇将士之亡魂。”言下之意,她也坚持汉桓帝生前不吝财力,对羌患打击到底的主张。群臣见再谏无效,只得诺诺退去。又有大将军窦武,暗下告太后道:“段颎虽是将才,但与宦官暗下结交,长久用之统兵在外,只恐有变。”太后深居宫中,素来倚重宦官首领曹节、王甫等人;且有窦宪、梁冀前车之鉴,凡事并不完全听信于其父。此后不久,她反加拜段颎为“破羌将军”,赐赏钱二十万,用其子为郎中。又明文作书道:“待得东羌完全平定,一并核定功绩。”令左右径拿此书送去凉州前线,以慰劳段颎。

段颎得了玺书,一想:太后这等表态,不已然表明其立场,也是将羌人当“侵略军”看,而不是当“起义军”看嘛?那只管放心屠尽便是,还有什么好迟疑的!凭他前一战摆出的精妙阵法,以及汉军有进无退的骇人气势,这时东羌各部已不存战心,也不奢望媾和,纷纷乘马北逃。时年夏季,段颎有分布骑哨在安定、北地一带巡视,见羌人集体出动,慌忙报知主将。段颎自领七千骑兵向北追击,不用步兵相随,一日一夜,急行军二百里,已追入并州境内。有东羌逃跑不及者,悉数为汉军捕获,段颎逼问其众东羌主力动向。俘虏畏惧段颎冷酷无情,不敢隐瞒,只得道:“今羌军各部子民为避将军锋芒,已至奢延泽(今陕西省靖边县西北),再由此地向北过去,不到百里便是。”段颎命人押下俘虏,他日处置,自率骑兵大队,下令又往奢延泽去。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4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34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