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超传(公元32-公元102年)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班超。
先接上文。
随着马援、刘秀两大“军神”的先后离世,天下时局逐渐步入东汉中期。汉明帝英气勃发,智追乃父,确为光武帝最合适的继承者。登基后,他谨遵先帝临终遗命。一方面,极力肯定相助先帝开国的一帮功臣们的功绩,置三十二人画像于云台阁中(马援因为死后获罪,又未平反,并未列入其中);另一方面,权不借下,严格约束皇亲、外戚、权臣,维持强大的中央集权。
光武帝在世时,之所以明知是“薏米冤案”,最终还不了了之,主要还是考虑到窦氏、耿氏、梁氏都是开国功勋,又对朝廷忠心耿耿(窦融、耿弇本身的功绩,理应值得肯定),只得委屈同样忠心耿耿的马老将军;明帝继位后,对此也不着急解决,只是将马皇后的三位兄弟陆续接入宫中,各授以位不过九卿的官职,也算对得起老岳父的在天之灵了。其余的窦固、耿舒、梁松等人,除有诽谤朝廷之罪的梁松一人论刑外,过得也还算不错。
就这样,马氏、窦氏、耿氏三大家族,一个是外戚,但是“戴罪之身”;另外两个是功臣之后,但是“欺君罔上之徒”,各自心知肚明,胆战心惊,在天子脚下平静、低调地生活着。
转眼间,已是十年后。
历史上的盛世大抵相同,无非是“政治清明”,“整肃吏治”,“国库殷富”,“户口滋生”。以上这些,光武帝在位时便初现端倪;明帝继位后,依葫芦画瓢,不必一一繁述。接下来,只浅谈汉明帝的两点重大功绩——纵是以光武帝的雄才大略,这两件大事,他也没敢稍稍染指。到了汉明帝手上,这两件事,终到了可以解决,务必解决的时候了。
第一件:黄河整治问题。
黄河整治,历来是个大难题,而之所以难,关键在于河水多淤沙。淤沙一多,便容易发生决口和改道。新矯hong王莽时期,随着淤沙积累到一定程度,连接“黄河—淮河”的一条水道,名叫汴渠的(黄河支流),终因不堪重负而决口,屡禁不止,两岸百姓苦不堪言。光武帝统一天下后,本倒是想花精力修治的,结果一算,竟然要上百亿钱(有人曾统计过,东汉一年财政收入也不过百亿)!于是这事也就没下文了,只得听任汴渠继续泛滥,至多将两岸的居民往别处迁徙。到了汉明帝任上,他蒙下臣推荐,得知有一乐浪郡人,名叫王景,精通水利,便问他汴渠应不应当治理。王景回道:汴渠水域靠近洛阳,沿途都是产粮之地,因此虽然治理费用巨大,仍宜修治,可福泽万民,并保障京师安全。汉明帝用人不疑,便用王景主持治水,并为之提供经费、图籍、助手,并征发了多达数十万的民力,全力以赴。王景经过详细考察,首先加固黄河主干道两岸河堤,使得河水通往渤海一路畅通无阻;其次,又在黄河与汴渠的连接部位——“荥阳渠口”处设置木制水闸,一旦黄河水位攀升,便立即紧闭闸门,限制河水大量涌入汴渠;最后,又对汴渠的流向进行适当地调整,改急流为缓流,改弯道为直道,尽可能减少汴渠之水流入淮河的阻力。三管齐下后,非但汴渠的泛滥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黄河主干道也因为加固了河堤,近千年没遭遇大型洪灾。——史称“王景治水”(此是笔者总结,详见相关文献)。
王景治水成功的背后,是大汉国力强盛的体现。从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夏季起始,耗资上百亿钱,动用数十万民力的浩大工程,至隔年夏季便宣告顺利竣工,且工程质量经得起数百年的考验。国力不强盛,如何做得到?而更夸张的是,治水之事刚完,朝廷稍作憩息,便开始紧锣密鼓地调集军队,又准备做第二件大事。
与北匈奴开战!争夺西域!
事件的导火索,始于永平八年(公元65年)的一封奏疏。
截止到该年,东汉帝国吸取西汉时期穷兵黩武的深刻教训,始终保持着一种温和、友好、以和为贵的态度,与四周近邻们互相协助,和平共存着。南匈奴、乌桓、鲜卑,分处汉国北塞为他们各自划定的区域内,不轻易生事;羌人、蛮人、越人,早被马援吓怕,也不敢再闹独立,堪称四境安宁。一日,北匈奴大单于突遣使者过来,主动进贡礼品,要与大汉建立邦交。汉明帝会见匈奴使者过后,见对方意诚,作为答礼,便令越骑司马郑众持节北上,出使大漠。
郑众不肯去。
汉明帝就奇怪了:去年,北匈奴使者已来过洛阳一次,当时便是由你前往答礼的。之后双方虽未能取得什么实质性进展,但你能安全返回,也说明对方确有诚意。怎的这次对方诚意更深,礼品都带来了,你却畏首畏尾起来?于是再下令郑众:必须去!
郑众被逼急了,只得上奏道:“微臣前次出使大漠,已知北匈奴大单于绝无归汉诚意。这番再遣使者贡厚礼前来,一来为警示西域各国,防止其向东来投;二来为离间南匈奴、乌桓、鲜卑各部,欲诱之北上。陛下试想:南匈奴、乌桓、鲜卑自先帝一朝已然南下,相助我大汉抵御北匈奴多年,为何?——正为北匈奴畏惧大汉强盛,投鼠忌器,不敢轻易攻之。一旦陛下显出与北匈奴交好之意,三部胡人夹于其中,必纷纷叛逃,为祸不远矣!”
明帝阅完奏疏,笑道:“今日之南、北匈奴,于我大汉而言,譬如小儿。孰与战,孰与和,悉决于朕,郑众何其多虑耶。”仍令他持节北上。郑众推却不过,只得率随从数人而去。行至半路时,郑众想想,还是不对劲,便又于半道上滞留下来,反复上书力争,劝皇帝收回成命。终于激得汉明帝恼怒起来:不愿去便是不愿去,找这许多借口做什么?竟改下一令,将郑众下入狱中,准备深责之。恰逢天下大赦,郑众凭此躲过一场牢狱之灾,以庶民之身还乡。明帝事后怒气消了,也不另行追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