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宗均奏章到了洛阳,光武帝将之与耿弇、耿舒、梁松等人之前的奏报一经参照,终知汉军屯兵不动数月事出有因,错怪了马援。又闻知蛮兵之所以甘心归服,是因为被汉军堵住了咽喉之地,上不得上,下不得下,才不得不弑主而降,更对马援不惜得罪耿氏兄弟,坚持从水路进军一事大感钦佩,便欲发还新息侯印绶,由马援之子继承,肯定其战功。至于宗均处,因他矫诏为的是平叛,又能及时将兵权交割,一并奖赏,也不追究其矫诏之罪。

见皇帝有意为马援平反,尚书台一片忙碌——马援既不是罪臣,而是功臣,便要重新论功绩、拟诏文、定赏罚,再公布于众。黄门侍郎窦固见状,暗暗焦急:这梁松胡说一通,说什么汉军不日便要无功而返,可如今汉军已然取胜,这可如何是好?同样焦急的还有耿弇,若是耿舒犯了欺君之罪,他作为兄长,又多次抨击马援的进兵策略,岂不成了帮凶?二位重臣暗下商议,实觉得已入土为安的马援,对他们来说仍是巨大的威胁,便不得不再用一毒计,彻底打消皇帝为马援平反之念。

没过几日,御史中丞属下,突有言官上表:弹劾马援前日平定交趾班师时,曾满载了一车珍珠、犀角回府。今其虽已过世,这等贪污受贿、搜刮民财的卑劣举动却不得不查。光武帝乍闻得了这事,将信将疑,便令有司派人前往查证。那些查访官员,暗下早已被窦固、耿弇买通,回报时自然相帮着二人说话,来一个马援贪污之事,证据确凿。光武帝仍是不肯全信,等及与马援同时出征,随军凯旋而还的马武回到洛阳后,又再问他道:“马将军是实诚人,你告诉朕——马援私载珍珠回府一事,到底是真的,还是假的?”

马武不假思索回道:“是有此事,臣亦见过。”又用手指比划一下道:“那珍珠,有这般大小,满满一车全是!”

好了,此话一出,马援平定武陵一战,是胜、是败;是策略得当、抑或策略有误,已全不重要了。——平日见他不喜奢华,常将皇帝赏赐之物尽散于将士,原当他是个好人;不想竟是个欺君罔上,假公济私的伪君子啊!光武帝盛怒之下,立即令人将言官奏表送去马援府上,责问其妻小那批珍珠的下落。却不想,之前深深以马援战败为耻,日夜流泪忏悔的马援遗孀这时却不哭了,非但在冷笑中愤然否认此事;更兼主动上书伸冤,要请皇帝好好看看,那所谓的珍珠,到底是什么!

一粒形状浑圆,颜色白中透黄的物什,随着马氏的伸冤书一并送入了宫中。光武帝接了过来,细细端详许久,召过大司农问道:“这是何物?”

“回陛下,是珍珠。”大司马略微一看,俯首答道。

“爱卿可仔细看清楚了,这——到底是何物!”

大司农见皇帝面带怒色,忙小心接过细看。看了半响,他疑惑不解道:“细看此物形状,倒像是薏米,但中原所结之薏米,远无这般硕大的……”他边说边翻转那物,还要反复细看。光武帝已脸色铁青,摆摆手,令他退下。

——所谓的珍珠,原来是交趾所产之薏米也!

真相大白了,马援莫名其妙拉一车“珍珠”回来,又不上报,只是见交趾薏米质地优良,远较中原薏米为佳,便精选了些种子回来,想在府中进行试验栽培。却不想,他这一纯属个人爱好,淳朴无暇的举动,在贪婪者眼中,竟成了贪污受贿的铁证。百官以讹传讹,便说是薏米,他们也是不信。——难道世上竟有人觉悟这么高,六十高龄了,封侯拜将,衣食无忧,不在家颐养天年,还主动身着战甲,骑着战马四处奔波?不为敛财,谁信呢!

因此在他们看来,那些“老当益壮”、“马革裹尸”之类豪言壮语,不过是个笑话而已。没人为会之感动,没人会为之热血沸腾。除了马援自己,在临终之前,犹思渡河平蛮之策,高喝道:“此乱不平,老夫不归也!”

马援是孤独的。

罢了,到此为止吧!光武帝洞悉一切内情时,马援遗孀已请族人连续六次上书,字字血泪,誓为马老将军洗冤到底。光武帝终肯下一令,允许马援家小将其棺柩运回祖籍安葬,并稍加言语抚慰,算作了结。马援遗孀血泪早干,见陛下无改口之意,只得愤恨而去。此后,朝中百官畏惧于梁松、窦固、耿弇等人权势,再无一人敢为马援申诉一言,这事也渐渐归于沉寂。只有远在关中渭城的一个小小县令,名叫朱勃,冒死上奏道:“伏波将军马援,为陛下奋不顾身二十二年。聚米为山,助大汉统一天下;腿中飞矢,助大汉剿平先零;渡江过海,助大汉平定南越;远出大漠,助大汉攘夷北塞。今武陵一战,马将军即便有过,但大军功业既成,叛乱既定,何至于身败名裂,失爵废国!望陛下念其昔日大功,将此事交由公卿再议,还之清白之身,以慰天下众望!”

光武帝阅完此书后,默然良久,含泪叹道:“以上种种,朕从未敢忘也。”遂问左右:“此朱勃,是为马援何人?”

“马援同乡,少年得名,十二岁时便能倒背《诗经》,时人皆异之,故用作渭城县令,今也是古稀之年。”

十二岁时便是县令,今古稀之年,仍是个县令?光武帝诧异过后,复叹道:“是忠臣也,可惜朕不能早得用之,差高皇帝远矣。焉敢再自负识得贤才,使天下忠良,物尽其用。”下令左右厚赏朱勃,对马援一事,竟仍不作深究。

中元二年(公元57年)二月,洛阳南宫。

马援过世后的七年里,光武帝的身体也每况愈下,那一重大心结,终年缠绕于其心头,经久不散。如今既知大限将至,他反而心中坦然,叫过阴皇后(建武十七年,光武帝废郭皇后为中山太后,迁居洛阳北宫,后又改封原太子刘疆为东海王;以阴丽华继任皇后,阴丽华之子刘阳为皇太子)至身前,递上一物。阴皇后接过看时,却是一小小木匣,打开来看,其中有一物,形似珍珠。见阴皇后不解其意,光武帝道:“朕生平立誓:若功臣无过,绝不加害一人。今随朕开国创业者,大多善终,且留封邑于子孙,百世富贵无虞。如今细细想来,唯有马援一人,留不白之冤,朕深负于他;但昔日若将此事追究下去,窦融、梁统、耿弇之辈,朕如何保全他们?唯有委屈后来者马援,才能不推波助澜,彻底平息众臣疑虑。实为朕无奈之举也。”

阴皇后已知光武帝之意,含泪点头。光武帝又道:“为此薏米,累得马氏一族几成庶人,却也不失为好事一桩。——马援有一女,贤淑端庄,现在宫中,选为太子妃。望皇后他日早晚看觑此女,无负朕愧疚之望;若得入主后宫,全无外戚之患,大可放心任之。”言罢,示意阴皇后退下。又召太尉赵熹,虎贲中郎将梁松二人入宫,淳淳叮嘱,拜为辅政大臣。二人奉诏退下。又召太子刘阳近前,告诫他道:“前汉之亡,亡于外戚。太子一旦登基,当小心提防吕后、王莽之患!”说话间,竟遥遥目视阴皇后、梁松二人。太子闻言,匍匐塌下,谨拜而退。

二月初五,汉光武帝驾崩于南宫,年六十二岁。

太子刘阳登基,是为汉明帝。定年号为永平。

永平三年(公元60年),蒙阴太后钦点,马援之女进位为大汉皇后,母仪天下。

永平四年,梁松早年恃宠而骄,于明帝一朝逐渐失势,心怀不满,便悬挂匿名书信诽谤朝政。明帝论证其罪后,下狱处死,尽数收回其封邑。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07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307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