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征侧不期汉军乍然来到,人数且少,又惊又喜。为了替亡夫报仇,她与其妹征贰各骑了头大象,率数万越人蜂拥赶至浪泊,与汉军对垒。却不防那数千步兵只是汉军的先头部队;不久,马援乘坐战船,率另一路兵马尾随也到。三方一阵混战,因汉军弓弩射程远远在越军之上,又有骑兵为辅,身着陋衣,手持竹枪、木棒、短弓的越军一批批倒下。只逞“匹妇之勇”的征氏姐妹不防汉军如此厉害,果断领了败军又往回逃,却不回麊泠,而是躲往一处多山洞,多沼泽之地——史称“禁溪”。她二人知汉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因此主动躲入此地,是承认正面厮杀不是汉军对手,要改打消耗战了。

马援率军追至此地,见其中险山恶水,多有禽、兽骸骨,果然不敢贸然进入。正当征侧暗自得意时,却又见汉军大肆出动,在马援的率领下,于四周山林中伐起木来。很快,一个个巨型木栅被打造得成,看那意思,竟是将越人通往外围的通道尽数塞绝。

这下,汉、越两军算是耗上了,不看谁的兵强,只看谁的粮多。征侧仍是不急,因为他们族人虽然战力不行,但生存能力极强,所谓:以射猎为业,而不知农耕。那些毒蛇、猛兽,在汉军看来避之不及,对他们来说却是上好的食物。加上交趾地处南方,常年炎热少寒,越军衣物短缺时,便按他们的习俗:裸身相对,也无任何尴尬之处。双方对峙了大半年,从夏季对峙到秋季,又从秋季对峙到冬季,渐渐的,禁溪之内的飞禽、走兽、爬虫,都从唾手可得变成了稀罕事物。又因四周要道被木栅拦住,越军难以外出觅食,竟陷入了坐吃山空的窘境。征侧在这等情形下,才令手下外出打探汉军状况,只要马援军中亦是乏食,大幅分兵外出筹粮,便可反守为攻。

那军士探过之后,跌跌撞撞奔逃回来,神色惶恐至极。征侧问他汉军细况,那人竟嚎哭道:“报告大王,汉军是绝对胜不得的了,不如尽早投降为上!”

“为何!”

“据在下亲眼所见,汉军之中,有我族健壮勇士数千人,与之一同看守木栅,又教汉军捕猎禽、兽之法。我本要上前用言语相劝,不想这些人竟不顾同族之谊,用毒箭射我。大王是知道的,蛇毒醮于箭头,中者必死……”

征侧大惊,亲自出洞再行查探,果然见汉军精神抖擞,全无饥困之色。木栅之外,有越人见她过来,竟齐指向她,呼喝汉军道:“这便是征王了,前次叛乱,全因她而起!”

征侧万念俱灰,回了洞中,便集齐全体军士,下令突围。刚突到木栅前,外围的汉、越联军早已万箭齐发过来,少半正是越人擅用的毒箭,中者惨叫声不绝。又有越人奉马援之命,在外齐声高呼:“汉人到了交趾,降者一律不杀,我等便是明证。即刻退回谷中者,可免叛乱之罪!”溪中越军因此被射死一停,转身回走一停,只剩一停,肯忠心保护征侧奋死杀出。到了禁溪之外,汉军千余骑兵又早已列阵以待,一路将败兵逼迫向海边。征侧、征贰见大势已去,为免受辱,投于海中自尽而亡。马援事后闻讯,难免感叹,赞一声道:“虽是贼首,亦堪称女中豪杰!”遂令擅游泳者打捞出二具尸身,斩下首级,快马驰报洛阳。此时距长沙出征时算起,恰好一年整。

却说征侧未败时,马援空守溪外,长久无事,已将大汉律法作为基础,着手修改当地律法,免除不合越人习性、风俗、礼节之处;同时将跟随他从中原而来的少数农夫、水工、砖瓦匠分派到各地,教授当地土著耕种田地、引水灌溉、建造城郭之法,并在已征服的岭南境内陆续推广开来。是以有万余越人受他恩德,肯跟随汉军作战,自视为大汉臣民。征侧败后,马援率汉、越联军,继续南下,一边宣扬汉军恩德,一边兵不血刃,又收复九真、日南二郡。并在日南郡的最南端,设象林县(约在今越南国广南省境内),以作为大汉帝国最南方的永久性边界。

他回军之时,有属下好意提醒他道:“此地南北往来,并无山川险阻,假如将军去后,南方越人无所顾忌,复又前来侵扰,如何应之?”

马援点点头,回道:“象林以南,皆未能受我等恩惠,是要另立个显眼标记。就在此县之南,立下二个铜柱吧!”言罢,他差军士铸成硕大铜柱二个,深埋于地下。又挥笔在铜柱上题六个大字道:“铜柱折,交趾灭!”并令能工巧匠顺着字迹在柱体上凿刻至难以磨灭,才带着意味深长的笑容而去(此处为史料说法之一,另有说铜柱为五根的,还有说马援一直进兵到金瓯半岛的。但进兵至日南郡之南的说法,采用者最多。)

马援回军之后,越人从铜柱旁来来往往,每见了那六个大字,便觉得胆战心惊,就用手中的石头、瓦片等物频繁的去掷铜柱,想将那六字盖住。长久之后,两根轻易可折的铜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两座不可撼动的山丘——汉国的最南端国界,便在于这两座用石头堆成的铜柱山上,至东汉灭亡而未改动分寸。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301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301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