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跑,邓禹也只能跟着跑,最后仅招得败兵不到万人,前往长安以东投靠冯异。冯异此前虽对邓禹不受节制的行为略觉不满,但这时见他败得这么惨,也是心中不忍,于是好生安慰他一番后,增送马车一辆,让他速回洛阳。
春节要到了,大司徒在关中苦战已近两年,回洛阳向陛下请罪后,安生过个好年吧。
谁料,邓禹对此并不领情。他此来的目的,不是为了马车,而是为了兵马,是想请冯异与他一起反攻赤眉,仍要一雪数败之耻!
——刘嘉战赤眉能胜,冯异战赤眉能胜,连延岑战赤眉都能胜,为何偏偏号称第一智将的我邓禹却胜不得?不痛击赤眉一番,绝不回兵!
冯异惊讶过后,望着已钻入了牛角尖,被“胜败”二字快要逼疯的邓禹,默默思虑了良久,叹口气道:“大司徒若坚持要战,可随我一行。”
二人登上壁垒前沿,俯瞰城下,数万赤眉军耀武扬威,已尾随邓禹过来,正在城下搦战。邓禹一见,摩拳擦掌,当即就要与冯异一道率军杀出。冯异忙止住他,让他耐下性子细细观望。
约莫过了一个时辰,因赤眉将士长期乏食,个个瘦的皮包骨,更兼又嘶吼了好一阵,渐渐萎靡起来。该军主将见状,不得已,只得下令退兵。冯异这时方领军杀出,大获全胜,轻易擒得千余人回来,一律赐给饮食。赤眉俘虏感激涕零,大多愿降,其余少部分不愿降者,冯异也不怪罪,一律放归。
处置完赤眉俘虏后,冯异看着一旁目瞪口呆的邓禹,意味深长道:“我扼守此地已有数十日,每战必胜,全然用的是此类战法,今已总计斩敌过万,降得五千余人。大司徒也是多智之人,此中的浅显道理,难道还要我细说么?”
邓禹被他这么一说,满面羞愧,但尚自不服气道:“当日我驻军上郡,为的也是此计,但不幸祸及长安被焚,百姓遭屠,至今仍为贻误了战机而懊悔。今长安城便在眼前,将军手握百胜之师,不趁势进夺城邑,以定关中;却在此苦守壁垒,纵便从无败绩又有何稀罕?”
冯异这下算是看出来了:邓禹固然聪明,看人也很准,其实是个书呆子。——长安未被焚烧之时,邓禹拥大军数十万,又得关中民望,当然可以趁势进击,一战定关中;眼下长安烧都烧了,还去争那个破城作什么,彻底讨平祸患关中的罪魁祸首才是正务。一旦赤眉军败亡,关中之乱自解。想到这,他懒得再与邓禹争辩,只顾劝他尽早返回洛阳。邓禹仍不肯听从。
又过十数日,已为建武三年(公元27年)正月。在华阴以西的长安城中,樊崇因迫于冯异、延岑一个控制了华阴,一个控制了杜陵、蓝田,扼住了赤眉军通往弘农、武关的必经要道,又都不肯出战,不得不在手下将士全部逃亡、饿死之前,主动放弃长安,企图向东杀出一条血路,好回关东觅食。冯异闻知此事,心猜长安通往弘农的道路相对平坦、易行,赤眉军必经过华阴往弘农而走。于是他一边整饬防务,一边急上书光武帝,告知他赤眉军动向。
冯异书信到洛阳时,光武帝正于宫中大宴青州属官孙昱等人,已挽留他们将有一月。孙昱身负使命,急欲请得正式册封张步为“齐王”、“青州牧”的诏书东回,无奈光武帝君臣招待得隆重,又不好主动开口强求,只得耐下性子,长住于洛阳城中。这一日,光武帝见冯异书到,终于对册封张步一事主动起来,宴席散后,厚赐孙昱等人,就请他们先回,言明朝廷使者随后便持诏书前往。孙昱去后,光武帝急调早已备好的大军十数万,分作三路:一路,以耿弇为主将,进驻弘农东南的宜阳;一路,以侯进为主将,进驻弘农东北的新安;最后一路,为光武帝亲率,暂驻洛阳以观赤眉军动向。那二将领命去时,光武帝特嘱咐道:“赤眉军若出了弘农,宜阳、新安,必打一处经过。若往北走,宜阳之兵须得立即北上;若往南走,新安之兵须得立即南下。朕亦自领兵来会!”耿弇、侯进领命去后,光武帝另外作书送给冯异,就教他放赤眉军东进,待其过弘农时,再麾军从身后追击,配合关东的三路大军一起堵截。
冯异苦心扼守在华阴的目的,这时终于水落石出。——不是为了拦住赤眉军东归,而正为击其暮归!届时,待赤眉军进入弘农境内的崤山谷底,抵达两侧皆是高山峻岭的函谷关后,汉军便可从东、西两侧一齐对其进行压制,将其牢牢堵在谷内。樊崇空有天下第一险关,却既无退路,又无粮草,岂得不败?岂得不降?光武帝算到此处,也不禁得意了:自古以来,主动将函谷关放弃给敌军,又能以寡击众完胜敌军的,朕也算第一人了吧!
谁料,才过数日,关中报来急讯:冯异、邓禹双双率军出战,皆为赤眉所败!今关中汉军已仅存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