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人辞官了!这一消息,很快轰动天下。这可是超级偶像啊!于是从他辞官开始,拥护王莽重新掌政的呼声就不绝于朝廷。傅、丁二位太后好不容易站住阵脚,当然不会犯傻,只得抖擞精神,力排众议,对大量的王莽粉丝们置之不理。但偶像就是偶像,不是说压就能压得住的,很快,王莽通过一件壮举,再次人气飙升。
当时,王莽已育有六子,其中嫡子四人,分别为:长子王宇,二子王获,三子王安,四子王临。就在王莽隐退期间,二子王获不知道怎么回事,一时犯浑,杀了府中一位奴婢。按照大汉律法:不经报官,私杀奴婢有罪。于是王莽生气了,严格按照律法办事,责令这位混小子自杀,一命抵一命。并且警告家人:对于这种有违人伦的卑劣行径,官府不管,我管!谁也不准求情!
儿子死后,王莽从“大明星”一跃成为“天皇巨星”,歌颂王莽大义灭亲的奏章大雪纷飞般涌入朝廷,二位太后再也压制不住。于是隐退了没多久,王莽就被重新召入宫中,负责侍奉王太后,但无职衔。
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六月,整日呆在宫中,无所事事的王莽的机遇到了。——汉哀帝驾崩,无子,傅、丁二族就此失势。太皇太后王政君趁机夺回玉玺,第一时间册封王莽为大司马,总领禁军,并兼领丞相事务。
为了不重蹈覆辙,让新的外戚夺去权力。在相助王莽重掌大权后,王太后又陆续颁布了几条诏令:
第一,迎立年仅九岁的长沙王刘衎入京,承继帝业。长沙王族人以及其原先属官,一律不准入京。
第二:大量拔擢王氏族人,以及王莽的亲信。或掌禁军,或掌政务、机密,以相助王莽。
看得出来,王太后是一片苦心,只求能将王莽打造成霍光一样的托孤之臣,毕竟这时她已年过七旬,时日无多。所以每当她看到这位恭谦礼让,君子作风的好侄子为大汉江山忙里忙外时,都觉得欣慰无比,深感自己的决定正确。
王莽没辜负她的期望。
一年后,元始元年(公元1年),群臣上奏:大司马王莽因拥立平帝,功绩已与霍光等同,可加尊号:“安汉公”,并赏赐食邑。王太后对此当然没意见,诏书很快拟好,谁料王莽拒辞不受。群臣哪里肯依,不断上书,数请太后早下诏令。到了最后,王莽实在推辞不过,只得折中答应群臣所请。——“安汉公”,我王莽受了;但加封食邑之事,诸位绝不可再提!大臣们群情踊跃,齐赞大司马高风亮节。至于在拥立平帝时也出力不小的王舜(王莽堂弟),甄丰、甄邯(王莽亲信)三人,也各有赏赐,与大司徒(公元前2年,改丞相为大司徒)孔光一起,被追尊为“四辅”。——此后但凡军政大事,“安汉公之下,尽归四辅决断。”
新时代的霍光,终于诞生了,甚至比当年的霍光更为风光(崇拜者更多,形象更高大)。
其实,王太后也不傻,之所以肯彻底交出大权,一来是之前常有外戚专权的局面,也没出啥大乱子;二来是年事已高,只求天下太平,享享清福。但此时的汉朝,经过元帝、成帝、哀帝三代昏君传承下来,已是积弊甚深,国运衰竭,时常出现亡国之象。——就在王莽独揽大权后不久,关东多地发生严重旱情,并发蝗灾,青州等地流民遍野。垂帘听政的王太后闻知了这事,哪还有心思享清福,只得求助于王莽。
“安汉公”就是“安汉公”,果然有办法。公元2年,在他的倡导下,一场规模浩大的“捐款义卖”活动拉开序幕。由他带头,主动捐献良田三十顷,铜钱百万,并号召其他官员效仿。——三十顷是什么概念?三千亩!占当时王莽名下土地的近半数。其他官员一看这架势,被道义所逼迫,纷纷效仿。但这还没完,王莽又发话了:灾情如此严重,本公夜不能寐,即日起,不食肉,不饮酒,不穿贵重衣物……太皇太后身为国母,也当凡事从简,体恤天下灾民。
太皇太后咬咬牙,从了。其他大臣一看,傻了:安国公都不吃肉了,我们还吃啥子肉啊?也不吃了!酒也别喝了,照着做吧,错不了!
于是,大量的土地、钱财被捐献出来。王莽再接再厉,利用这一资源在长安附近大量修建安置房,用于容纳灾民,修成了一千多座宅院。虽说杯水车薪,无法从根本上缓解灾情,但百姓们,却从根本上为他折服了。
——圣人在世哪,我等有救了!
灾民事件,渐渐地过去了,但尝到了甜头的王莽却不肯就此罢休。不久后,他又在长安城中大兴土木,不过这次建的不是安置房,而是学校——太学。
当日,汉武帝为了弘扬儒术,首创太学。置五经博士,分别教授《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五大著作。初时,弟子不过五十人,到宣帝时,弟子也不过上百人。随后渐渐增多,到元帝时,有千余人,到成帝时,有三千人。王莽这番兴师动众之后,公布了新的招生标准:万人。
何止是万人,各州各郡出于对王莽的拥护,也陆续效仿,四处兴建官方学舍。于是“捐款活动”方才收场,另一波潮流紧随而来:扫盲运动。
当然,这一扫盲运动的效果也是有限的,毕竟官方只是提供地点,提供老师,并不承担盘缠、学费。上得起太学的,大多都是官宦子弟,或者地主、富农。但在这一片欣欣向荣的崇儒风气之下,天下人陶醉了——谁说如今礼乐崩坏?谁说如今仁义不行?前有孔圣人,今有王圣公,皆无私授教之典范也!
这下好了,大量的“愚民们”被武装成了知识分子,拼命的顶王莽。王莽当然消受不起,也是拼了命的低调。恰好赶上十二岁的汉平帝要选皇后,王莽急了:本公已位极人臣,为了避嫌,小女不参与竞争。王太后那也已对王莽有所顾忌,遂答应其所请。但天下人闻讯,哪里肯依,纷纷上书朝廷:“愿得安汉公之女为天下母!”书信一浪接着一浪,压得太后喘不过气来,只得修改之前诏令,强迫王莽之女参与竞选。
结果,元始三年,王莽之女顺利入选,成为大汉皇后。
在一片拍手称快声中,大汉臣民们敏锐的发现:如今的朝廷公平、公正,只要上书的勤快,必尊民意而行。于是干劲更足。元始五年,当王莽又一次拒绝加九锡的至尊荣耀时,全天下人都不干了!
所谓“九锡”,指的是九样事物:如车马、衣物、斧钺、弓矢等等,都是人间凡品。但它背后的意义却非同一般——得九锡者,便是周公。位加三公、诸侯之上,形同天子!
因此,王莽有顾虑,不肯受,也是说得过去的。但这时的大汉子民们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谁管那九锡是什么玩意啊!只要拿得住笔,会写字的,个个奋笔疾书,写完就向朝廷送。掌管政务、奏疏的都是王莽亲信,对此无可奈何,只得勉强收下,然后上告王莽。王莽听说这事闹这么大,也有些吃惊,过去一看,一堆堆竹简都已垒成山了。只得差人详点,得四十八万七千五百七十二封,全部支持王莽——必须加九锡!
时年五月,“安汉公”王莽接受九锡之礼。天下沸腾,欢欣鼓舞。
又过一年,汉平帝驾崩,时年十五岁。年仅二岁的刘婴被王莽拥立为帝,史称“孺子婴”。也就在该月,武功县县令掘出大白石一块,上书有八字:告安汉公莽为皇帝!
石头被快被送到朝廷,与之同时送上的,还有大堆的奏疏,恭劝王莽早登大位。局势发展到这时,已完全脱离了王政君的掌控,她老人家无奈,只得含泪下诏:即日起,册封王莽为“假皇帝”,代行天子政务。
王莽推辞不得,受之。当月,改年号为“摄政”。
公元8年十二月,太学学子哀章以拾得符瑞为名,进献朝廷铜匮(铜匣)二个。打开看时,一为“天帝行玺金匮图”,详述汉高祖斩白蛇起义,遂得天下;另一个,则是“赤帝行玺某传予皇帝金策书”,明言大汉经十四帝相传,气数已尽,汉高祖在天之灵,必要传位于王莽。王莽又惊又喜,立即拜受,并率群臣赶往未央宫,当众登天子宝座。
公元9年元月,汉长乐宫,太皇太后寝宫。
殿下,当先跪有一人,正是王莽堂弟,当今四辅之首:王舜。身后,数十位重臣依次跪倒。殿外,数百禁军身披甲胄,分作两列,也皆俯首不动。
王太后见状,不由冷笑:“贤侄,兴师动众前来,所为何事?”
“为传国玉玺而来!”
“哼!”太后勃然变色:“若非依托天子之福,你等何以有今日?……一个个空享高官厚禄,无才无德。却趁先帝驾崩不久,趁势夺国,欺人太甚!你,你,你……猪狗之流,还有脸面来索要传国玉玺?”
“太后,请恕小侄直言,我兄汉安公既已荣登大位,群臣拜服。太后空凭一玉玺,有何大用?不如主动进献,新帝大事定后,必以母礼相待。否则,太后纵使舍身保之,无能为也。”
听了这话,太后垂泪,左右亦尽皆垂泪。半响后,太后方才拭泪,叹道:“哀家年八十矣,死有何惧。但今为你兄弟所欺,着实可恨。——他日若老天有眼,王氏必被族灭!”于是令人将玉玺取出,怒掷于殿下,当场崩去一角。王舜连忙拾起,见损坏不大,小心包好后,召集下属、军士,欢天喜地的去了。
当日,王莽得玉玺,用黄金镶于玉玺缺口上,称之为“金镶玉”。遂令人拟诏,接受孺子婴禅位。同时,改国号为“新”,改年号为“建国”。大宴群臣,公告天下。
——公元9年元月,“汉朝”灭亡,“新朝”建立,史称“王莽篡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