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没有收尾的作品并非都是太监文,也许...就好比你追求一个人,最终她(他)并非属于你。

见皇帝大人已肯作出让步,赵充国也无啥好说的了。迅速召集一万精骑,下令出战。羌军对峙多日,未料汉军此时出击,大惊之下四散奔走。赵充国之子赵昂以及其余几位副将见状,就要上前追击。赵充国止住道:“此为穷寇,只因不知我虚实而走,若追得急了必然回身死战,胜负难料。”于是下令大军布好阵势,缓缓前行。各部羌人向西疾奔了一阵,见前方有湟水拦住,身后的汉军又正威风凛凛地逼迫过来,只得四处寻船过河。渡得迟的,或淹没于湟水,或为汉军擒获,折损过千人。至于前日耕种所用之物,以及牲畜十万余头,悉为汉军所有。

初战告捷,赵充国却不急着扩大战果,下令湟水东岸的数万汉军将前日所伐的大树全部滚到湟水岸边。然后,方才率军渡河,于湟水西岸建下营寨,存足粮草,决心与羌人打持久战。有几部羌人的驻地恰好离汉军新建的大营不远,一看这架势,老ShaoFu孺纷纷奔走,但凡被汉军擒获者,赵充国都下令释放。并颁下军令:“今后但凡与羌人战,不得妄杀无辜,不得烧其房舍,但凡有人放牧之地,汉军不得恃强夺占。违令者,斩!”众汉军无不从命。

那几部羌人首领闻知此事,感激不已,竟私下背叛先零羌,投入赵充国军中。并承诺下来:只要能率领族人返回昔日驻地,必终生忠于朝廷。赵充国无不应准,皆赐酒食放归。其余各部首领闻知此事,归顺之心油然而生,不时有羌人私下投汉,陆陆续续间,竟已达万人。其余的,也想投汉,只是苦于受先零羌等几大部族挟持,一时背叛不得。

在赵充国的“以德服人”感召下,汉军形势越发转好。而赵充国由于连月疲累,却也病倒了。消息传到朝廷,宣帝大为紧张,忙令先前求战的辛武贤与强弩将军许延寿各率一军前去助拳,与羌人决战!

听闻这两位“纸上谈兵”的马上要到, 赵充国急得一坐而起——这不是瞎添乱么?我不要人帮忙!当即强拧起病体,伏案疾书道:“今羌人貌合神离,人心已乱。因此无须大军进击,仅凭威压便可取胜。臣特求陛下收回战令,撤回二路援军,仍遵循前日招抚之策。”奏疏写完,他交给儿子赵昂,令他速速差人送往京师,制止辛武贤等人出战。赵昂去后,因好奇,私下拆开父亲书信,看完后狐疑不定。正当这时,朝廷又有诏书送到:赵充国若病体稍愈,待那二位将军到后,须一并出战!

赵昂全无其父的韬略,也无其父的胆量,一见诏书,腿脚发软,立请副将们好言相劝父亲:“将军,今战则必胜,不战也是必胜,何必为了二者孰优孰劣而得罪陛下?万一陛下发怒,责怪将军,连身家性命都岌岌可危,忠心为国又有何用?”赵充国大怒,责副将道:“此话出自何人之口?可斩!”副将见状,个个噤若寒蝉,不敢言语。

赵充国叹道:“你等岂不见义渠安国之事乎?——差之毫厘,谬之千里!老夫操劳多日,好不容易尽收羌人之心,眼看大乱将平。若只为迎合陛下,激得羌人再度合兵,纵是孙吴在世,数年内也未必能平此乱。今老夫为大汉社稷,纵便得罪陛下,也必坚持己见!你等务必将奏疏立即送出……陛下圣明,必知老夫苦心。”

众将凛然,俯首遵命。

书信前脚送出,赵充国唯恐宣帝不明局势,又拟书一封,再奏朝廷。——是为《屯田制羌疏》,也作《屯田策》。

“古兵法有云: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方为善之善也。今若与羌人决战,多发兵则损耗国力,徭役大增,军民劳苦,不妥;少发兵则不足以用,徒惹败局,亦不妥。‘武胜为下,智胜为上’,不如用恩抚之计以怀柔。——据臣连日细查,眼下军中存粮可足万人一年支用,而湟水两岸的荒芜之地则不下二千顷,因此可遣散大军,只留万余老弱用作屯田。蛮夷虽生性刁蛮,不知礼仪,但也皆有爱护家室,惧怕死亡之心。之所以叛乱,只为以往汉军动辄强力剿之,而不顾其风俗、教化,不肯与之相敬、互爱。为此,臣于前日伐木六万株,堆积于湟水之滨,自陛下下诏班师之日起,便可借屯田之机为其修缮房舍,疏通渠道,建造桥梁等物,示以恩德——虽万余老弱,羌人必不欺我也!”

醮醮墨,又书道:“臣之所以进献此策,只因屯田无一害,实有十二利。——耕种积粮,可足战备,此其一;逼迫羌人向西,内耗其力,此其二;开荒芜为良田,不废农作,此其三;撤除大军,节约粮饷,此其四;敌饥而我饱,敌贫而我富,以实力示之,此其五;修缮驿站,疏通水道,得余资以东输金城,此其六;我以逸待劳,坐看羌人之败,此其七;不战,则可全师而胜,此其八;胜则不堕朝廷之威,此其九;朝廷有威,则各方夷人皆不轻动,此其十;西南夷皆归附,则可扬威西域,此十一;如此,则徭役不增,粮饷不动,不费一战而天下皆定矣!此为十二。”

《屯田策》报到朝廷,宣帝再召群臣商议。众人钦佩于老将军视羌人如无物的气概,大多赞同。但宣帝毕竟是决策人,身负国家之重,对赵充国的乐观不敢全信,仍令抵达前线的辛武贤与许延寿按原定计划伺机攻击羌人。同时,为赵充国担心道:“一旦大军遣返,羌人降而复叛,老将军仅凭万余屯田军士,何以当之?”

赵充国回奏道:“多算胜,少算不胜。臣之所以有此把握,只因料敌在先。经过这些时日,羌人诸部又叛降许多。而先零羌仅凭其一部兵马,才不过万人,何敢来犯?眼下已是深秋,羌人马痩粮尽,不足以大规模用兵。待到明年春季时,臣之计已然得逞。羌人之乱,坐看可定!”

商议这么多次,从夏天商议到了秋天,赵充国说来说去,就是不肯打。汉宣帝为此最后一次召集群臣,下令决议。

群臣齐呼万岁,无人不赞赵充国计策高明,再无一人反对。

文臣之首,丞相魏相道:“说来惭愧,臣前日曾多次反对赵充国。如今想来,只为不通兵法,不习军事。赵将军有理有据,辨析得明白。陛下可谨遵其策而行,必能大胜!”

宣帝大笑,颁诏罢兵。令湟水以西的汉军主力全部撤回,只留赵充国与万余步卒继续屯守。诏书到时,辛武贤与许延寿等人为求立功,已进兵杀败羌人一阵,斩首数千级,俘获无数。而赵充国则依然按兵不动,力劝羌人来降,常以身保之。

部下见状,为此不服:这平羌的战策乃是赵老将军一手谋划,出力最多。如今那二人得了许多斩获,而赵将军却无,岂非本末倒置?又有人说赵将军道:若将军欲得大功,可速战;若不战,不妨归功于那二人,以免徒惹夸耀战功之嫌。

赵充国叹道:“老夫年近八十矣!恩宠已极,岂会看重虚名之物?但他日回到朝中,必将平叛始末如实上奏陛下。——你等有所不知,此次平羌之策,实为后世制夷之妙法。若老夫不言,他日过世之后,谁尚能为陛下再画此策?”

部下无不敬服,更无多言。

半年后,辛武贤、许延寿被罢免将军职务,调回原职。仅留赵充国与万余将士,仍屯田于湟水之滨。

赵充国又上奏道:“今归降兵众,已达三万一千二百人,外加此前二将斩首者七千六百人,淹杀者、饿杀者六千人,已逾四万五千人。以此推算,眼下叛军幸存者不过四千人,无需再以大军防备之。可遣散屯田将士,由归降者代为平叛。”宣帝准奏。赵充国遂率军士万人返回朝中,只留少数人于当地,以作监视。

又过数月,先零羌首领杨玉等人遭他部羌人围攻,战死,四千叛军全部归降。

羌人之乱,就此平定。

朝廷册封平叛有功的羌人首领若零、弟泽二人为“帅众王”,总领羌人上百部落。其余首领也大多被封作列侯。与之同时,羌人地界被正式纳入金城郡,设置护羌都尉进行监管,是为大汉属国。

此后,羌人也曾几度复叛,但因朝廷采用赵充国的平羌策略,改剿为抚,恩威并施,有汉一朝,始终未能掀起大的波澜。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3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23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