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第一百六十三回:废刘贺霍光擅权,救乌孙兵出五路

按照汉朝的规矩:有嫡立嫡,无嫡立长。既然汉昭帝两者都没有,只得向上追溯,立先帝(汉武帝)之子。武帝有六子,含前太子刘据、汉昭帝刘弗陵在内,有五人已过世。唯一在世的,乃是年过四旬的广陵王刘胥。众臣子于是向大将军霍光上书,都推刘胥为帝。

霍光按下群臣奏疏,不准。却推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

群臣就奇怪了:有长不立却立幼,有子不立却立孙。大将军是何用意?再一想:对了,那刘胥年过四旬,力大无穷,常以空手与野兽搏斗,怎能立?而刘贺年方十八,黄口小儿,尚不知权术为何物——自该立!

反正只有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说了算。你说立谁就立谁吧,就是刘贺了。

半个月后,昌邑王刘贺奉上官皇后懿旨,由兖州赶至长安,受玉玺,登基为帝。尊皇后为皇太后,并为昭帝主持发丧。

大局已定。

但一心防着刘胥夺位的霍光却兴奋不起来。——这刘贺甚至还不如刘胥。即位之后,整日沉迷于酒色,嬉戏无度。每日所行之事,无非遛马斗犬而已。其实这些倒也没什么,年方十八嘛,虽然不尊先帝,有违礼数,倒也可以努力调教。偏偏他胆大包天,竟然招呼都不和大将军打一声,就敢私自动用皇帝符节,频繁颁发诏令;并委任原昌邑国亲信为卫尉,亲手部署宫廷防务。

——这小子混归混,还精明着呢!

当年,汉文帝初继大位时,用的便是这一手,成功将太尉周勃的兵权夺下,最终整的他死去活来。昌邑国小归小,也是有数百属官的。——撤换卫尉(负责守卫宫内)只是第一步;执金吾(原中尉,负责守卫宫内)、光禄勋(原郎中令,负责守卫宫殿门户,并兼管宫廷杂务),也皆有合适人选。

这下霍光的笑话闹大了。他千挑万选,选了这么一个“白眼狼”来——既不合名分,又不知礼法,而且还野心勃勃,一心想要整掉他。

但又能如何呢?先帝已葬,新皇登基之事,也已大告天下。总不说我霍光瞎了眼,选错了人,之前的册立一事无效吧?

——好吧,既然册立一事不能改,那我就只得另选出路了。

时年六月二十八日(一说为八月十四日),距离昌邑王登基方有二十七日。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身着内甲,腰悬利剑,手握昌邑王罪证,率丞相杨敞、车骑将军张世安、大司农田延年、前将军韩增、后将军赵充国等一干重臣,前往长乐宫,请他外孙女主持大局。——他外孙女不是别人,正是上官太后(上官桀之子上官安的女儿)!

见刘贺这个不肖后辈荒唐至此,竟敢惹得自己外公头上,太后理所当然的大怒。当即着盛装,摆车驾,前往未央宫召集群臣议事,并传刘贺。

刘贺那边对霍光的奋力一击毫无防备,既得太后召唤,欣然赶往朝会所在地:承明殿,当场便被执下。再期盼那些刚被委以重任的下属们来救时,车骑将军张世安来报太后:“微臣率羽林、期门二军已将昌邑国大小官吏全部擒获,二百多人一个也未走脱。”刘贺至此方知大祸临头,拜服于殿下,战栗不止。

当日,经霍光等人弹劾:刘贺即位二十七日,已犯大小过错一千一百二十七条。按照古时礼法,理当废黜。于是太后颁诏:废除刘贺皇帝之位,纳下其玉玺、符节等一切宫廷事物,逐回昌邑。

数日后,昌邑国二百多官员,除几个曾劝刘贺收敛的直言敢谏之士外,大多遭诛。

半个月后,流落在民间的“前太子”刘据之子:刘病己,被霍光等人迎入宫中,受玉玺登基,是为汉宣帝。

汉宣帝与“汉废帝”刘贺不一样。他长期在民间,知道民间疾苦;又刚耳闻目染了大将军的手段,自然死心塌地尊崇霍光。——霍光多次以年老为由,要归政于宣帝,宣帝百般不肯。并传令百官:但凡内外大小事务,先报霍光,后再奏朕。如此,朝廷经过短期动乱,很快稳定下来,一如汉昭帝时期的局面。

——匈奴不听话,打跑了;乌桓不听话,防住了;皇帝不听话,换人了。这是年过六旬的霍光一生中最好的光景。

但说来也是有趣:霍光身为大司马、大将军,手握军、政大权(自武帝一朝开始,相权衰弱,渐渐成为摆设)十余载,在取得以上辉煌成绩的同时,竟然连场像样的战役都没组织过。——与前辈卫青、霍去病相比,他这大将军当得也太名不副实了点。

正当他感慨“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好处时。庚戌二年(公元前72年),乌孙来使告急。

“今匈奴联络车师,兴大军犯境,逼迫小王交出大汉公主。特请大汉顾念同盟之谊,速发兵来救!”

霍光得报,不敢怠慢,立召麾下众将商议此事。此时的朝廷武官,以大将军为长,车骑将军次之,然后则是前、后、左、右等诸将。众人都知霍光老成持重,不好战,因此大多推说乌孙偏远,救之无益,不如不救。

霍光不急着决策,又问赵充国。

赵充国道:“以末将之见,莫如大发兵救之。”

霍光奇道:“老将军素爱‘不战而屈人之兵’,如何此次一改前法,主动求战?”

赵充国回道:“蒙先帝与大将军重恩,拔擢末将为后将军,兼领水衡都尉(汉三大财政机构之一:主管铸钱、水利,并兼管皇室财产与上林苑)。在下参与财政多时,深知大汉经多年罢兵,军民常得休息,国力已得恢复,马匹、钱粮也皆不缺,故言可战。”

霍光笑道:“连赵将军都说可战,看来这乌孙非救不可……”说到这时,他见赵充国欲言又止,便道:“阁下莫非已有良策?

“当今塞外,匈奴每况愈下,实力与乌孙在伯仲之间,如今既然相持,必尽发精锐南下,国中空虚。以末将之见,与其救乌孙,不如出兵远击匈奴,直捣其身后。”

“若其畏惧我声势,不战而退,又当如何?”

“分兵数路,长逐西北,以二千里为限。夺占其转运不及的钱粮、牲畜,焚烧其草原,迫使他国中大空,此后更向西北远遁!”

到底是搞经济的,果然想法与众不同!霍光大喜,来日就以乌孙之事上奏宣帝,顺利请得诏书。

“大汉、乌孙历来交好,今既远道来求,不可不救。经大将军定策,特发兵五路,以解乌孙之危”

“以御史大夫田广明为祁连将军,领精骑四万,出西河(属并州)。”

“度辽将军范明友领精骑三万,出张掖。”

“前将军韩增领精骑三万,出云中。”

“后将军赵充国领精骑三万,出酒泉。”

“云中太守田顺令精骑三万,出五原。”

“另以前汉使者常惠为校尉,持陛下符节,赴西域乌孙国,督促其出兵北上。”

“以上诸将,自得诏书后,立即率所部兵马前往各自驻地,约期北上,合击匈奴。务必大胜!”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33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233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