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可以看到当前章节及切换阅读主题!

一个月后,浚稽山北(今蒙古国戈壁阿尔泰山脉中段部分),匈奴王庭。

话说那匈奴一族自有国以来,行事粗犷,朴实无华。无论大小贵族,皆无教无学,不擅文书,所好者,唯马上骑射,马下饮酒而已。这一日,且鞮侯大单于正与部下安居于主帐内饮酒间,山南有使者匆匆来报:“报告大单于,山南突有大队汉军出现!”

大单于不紧不慢搁下酒樽,问那人道:“来者多少人,可看清旗号?”

“此军约数千人,大多为步卒,另有马车百余辆混杂于行伍之中。大军之中高树一旗号,上书一个‘李’字,尚不知领军者为何人。”

“哦?莫非是汉贰师将军?”大单于来了兴致。他早已听闻中原皇帝这些年极为宠幸一个名叫李广利的,常用他为主将出征。这可是条大鱼!于是忙散去酒宴,召集各部人马。不多时,三万骑士陆续汇齐,皆涌至大帐前来。

众军听令,明日出战!我倒要看看那征破大宛的李广利到底是何方神圣?

山南,就在大单于得报时,李陵率五千步卒方才进抵山脚。放眼前方,只见此山形似高阕——东西两侧都为山脉,蔓延无际,高数百丈,坡势尚不算陡;中间开一峡谷,可容大军通行。李陵察看过了,令身旁一向导官将此地势绘作地图,赠予一部下道:“陈将军,沿途过来,我已令人将‘凉州—浚稽山’一带的地势全部记下,你可速携此物回长安,献给陛下。”

那人名叫陈步乐,乃李陵亲信部将,闻言惊道:“那将军您……?”

“既至王庭而不与匈奴战,愧为飞将军之孙也。”李陵意气风发,不与他多说,催促道:“你可速去,切记,此物珍重,务必要当面呈于陛下!”

陈步乐不敢违拗,只得选快马一匹,拍马南下。陈步乐去后,李陵见天色将暗,乃令暗探数人偷过峡谷,埋伏于山北,监视匈奴动静。其余汉军就地扎营,养精蓄锐,静等敌军到来。

第二日一早,那几名暗探跌跌撞撞奔回,失声道:“匈奴大军一望无际,正往此地过来!”

一时间,人心浮动。因为这五千汉军虽是骁勇楚人,虽号称能以寡击众(尚未证明),毕竟还是凡人。是凡人,哪有不怕死的。“李少将军”却笑了:慌什么,不就是数万匈奴骑兵吗?——本将来时,已有准备。

“全军听令,移营向前,驻军于山涧之间!”

何为移营,无需解释。但李陵这军营,却与一般营寨不同,乃是由上百战车组成。——他耳闻卫青当日于漠北用战车阵大破伊稚斜,倾慕不已,于是在出兵之时,便将阵中为数不多的骑兵撤下,改制成马车,与武刚车相仿,得战车上百辆。扎营时,只需将这些战车四面一围,营寨便成,且还方便移动。这不是?——众军士听得号令,果然纷纷卖力驱动战车,很快吱吱嘎嘎的将营寨向前推进了数里地,移到了浚稽山的峡谷之中。

匈奴大军到时,汉军营寨已然立成。且鞮侯不知其意,手一挥,数百精骑直扑而上,但因被战车阻隔,大多近不了汉军身前,就迅速被射成了刺猬。

要说明的是,之所以出现这惊人的一幕,不是战车厉害,而是军士厉害。李陵敢如此自信,正在这五千军士身上。

“人人皆有擒虎搏牛之力,百步穿杨之能”,并非虚夸。

——谁说不能以步制骑?

且鞮侯这下算明白了,这支汉军是有备而来,绝不简单!好在其人数不多。且鞮侯略加筹谋后,下令全军出动,远远围住他们。毕竟汉军的大黄弩再厉害,射程不过一里。我围而不攻,看你能奈我何?

谁料,李陵的布阵再次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既是峡谷,宽不过数里,却被当道立营的汉军占去了一大半,如同个“H”字型一样,怎么围?

这下好了,围也不是,攻也不行,就此撤军吧,偏偏汉军只有数千人,还都是慢吞吞的步兵,你让手握三万铁骑的且鞮侯怎能甘心?恼羞之下,他又生一计:令所有军士分别占据两侧山头,只等一声令下,一齐俯冲下山来。汉军的强弩阵纵然厉害,一波射完之后填充不易,阵法必破!

眼见匈奴军士改变策略,纷纷牵马上山,李陵巍然不动。直到两侧的敌军遥相呼应,开始陆续冲下山来发动攻击时,他才着手变阵,针锋相对。——以长枪兵、长戟兵、盾牌兵在前掩护,身后数千弓弩手分朝两侧,一齐发动!此弓弩手非昔日李广利的“囚徒弓弩手”,个个臂力非凡,箭法精准,且能一身兼弓、弩二者之长。——敌军在远处时,用弩,射程外,杀伤力强;敌军冲到近前时,则弃弩用弓,虽射程稍逊,但射击频率大幅提升。一时间只见箭矢满天,纷纷命中,侥幸冲到车阵前的,又只见周遭皆是长矛、长戟,乱戳乱刺……匈奴前军大败,后军惊骇之下,竟不顾大单于号令,一齐掉头上山。李陵当机立断,令军士弃营而出,分别上山追击,又射杀匈奴数千人。大单于见再战无益,纠集败军撤回山北,连夜催发附近各处部众前来汇集,聚齐得十万大军,再战李陵。

却说那李陵虽自恃勇力,却并非莽夫。他见匈奴去而又回,且兵力更增数倍,立即召集军士撤军,向南退去,沿途尽挑崎岖山路、湿滑沼泽行军,部下皆不知其意。大单于哪里肯放,日夜追逐,于一山谷中成功追上汉军,几番激战后,汉军多有负伤者。李陵见状,吩咐军士道:“身受三创者,上车;身受二创者,驾车;身受一创者,持兵器与匈奴战!”众军士见他调配自如,纷纷死战,又因匈奴骑兵虽多,在山谷之中难以展开,再遭汉军重创,死者三千余人。汉军就此溃围而出,继续南行。

又行数日,汉军撤至一沼泽中,四周多有芦苇。大单于率大批骑兵追到,见此地泥泞难行,只得远远跟着。跟了几日,又生一计:令军士于汉军上风处发火!大火起时,却见李陵也于下风处放火,两火相抵,因此烧不到汉军身前。汉军再次脱困,日夜兼程,又行数百里。

单于大怒,令其子率军一万继续尾随,自率主力绕到汉军南方,前后夹击。李陵方出沼泽,见匈奴大军已从四面涌来,忙寻一丛林茂密的山脚处驻军,又高树旗号,显出汉军主力位置。单于之子不知是计,只顾率军朝有旗号处追赶,不想李陵已在密林中设下埋伏,大杀一阵,又斩杀匈奴数千人。大单于问得败报,急欲相助时,汉军已于林中稳住阵脚,乱箭纷飞,不得进入。只得驻军于山上。

如此追追打打,匈奴接连受挫,已累计被汉军斩杀万余人。大单于无计可施,只得下令撤军。不想这次匈奴各部王侯、将相突然都有了骨气,都不肯撤,力劝大单于继续追击。大单于叹道:“非本单于愿受此大辱,怎奈此为精兵,胜不得耳!何况汉国边塞离此不远,安知不是汉军有意引我等前去?”

众部下回道:“我等大军近十万,又是大单于亲率,若胜不得汉军数千步卒,何以再号令边陲?乌孙、车师等国本已看轻我等,若如此撤军,必永世不服听用。不如且再追个数日——到前方平原时,若仍不能胜,再撤不迟。”大单于咬牙答允。

其实,大单于叫苦时,李陵也在叫苦。因匈奴人多,漫山遍野皆是,而他人少,伤亡一个,便少一个,又无其他援军来救。只得凭借丛林之便,且走且战,几日间,又杀匈奴数千人,看看将至边塞平原。大单于见拦他不住,己方伤亡又惨不忍睹,叹息一声,下令撤军。

撤围之令方下,有部下来报,说有汉军来投。大单于唯恐有诈,安排左右贴身护卫,亲召那人上前问话。那人道:“在下乃汉军军侯(军职名,可指挥数百人)管敢,因前日作战不利,受军中校尉所辱,羞愤难平,特弃暗来投。”

单于一听这话,忙问他:“既然如此,阁下必知汉军底细。我正要撤军,不知有何高见?”

管敢大笑:“若真如此,功亏一篑也!——汉军箭矢尽矣!”

一瞬间,大单于、单于之子、众匈奴部将一齐呆住。须臾过后,众人哄堂大笑,知汉军必败也。又从管敢口中得知:这“李将军”非李广利,乃是李广之孙李陵,箭法通神,宛如其先祖(因此可千万不能放他跑了)。眼下,五千汉军已大多重伤,能战者不过两千人,由主将李陵与校尉(副将)韩延年各率一部,高树旗号在前开道。持白色旗号者,为韩延年军;持黄色旗号者,为李陵军。只需逼住这二部兵马,汉军不击自破!

大单于既知内情,再无怯意,于是悉数集齐各部兵马,分头包围汉军。李陵此后率军数次突围,始终突围不出,几日间,箭矢果然射尽。匈奴见汉军无箭矢可用,潮水般涌下山来。李陵处乱不惊,仍率军用刀剑枪戟与匈奴竭力步战,先前受二创者,受三创者也纷纷下车,或持短刀,或持辐条(连接车轮与车轴的木条)加入战斗,连续打退匈奴数波进攻。但饶是如此,汉军渐渐消亡之势已不能遏制。

一日黄昏,匈奴大军方退。李陵询查所剩箭矢,仅得十余支,随即全装于背后箭囊中,弃军而去。左右见状,都要跟随时,李陵止住道:“我此行乃为刺杀单于,人多无益,你等且留守此地!”

军士皆服他智勇双全,欢声大起,人人虔诚念叨祝词,盼他成功。

李陵去后,遥听山腰间匈奴喝骂声连连,军士皆有喜色。不料,天色全暗时,李陵却默然回营,告军士道:“事败矣……兵败矣!”

军士脸色皆成土色,哭声大起,响彻山谷。

良久,李陵又叹道:“若再得箭矢数十支,我等必可脱困也!”

数日后,汉军溃败,几乎全军覆没,韩延年战死。李陵被数万大军四面合围,无处可走之际,朝南哭拜道:“臣李陵,唯自恃勇力,事不周密。今大败,无颜再见陛下!”遂降匈奴。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26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226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