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主题”可以切换皮肤和字体大小!

未及半个月,聂壹用一死囚首级代作马邑县令首级,果然诳过军臣单于。单于贪图马邑城中的牲畜物资,亲率十万匈奴精骑南下,涌入雁门。到雁门后,他行了大半日,感觉不对劲:往日这雁门境内守备森严,怎的这番我率军过来,一路畅行无阻?

他虽有疑虑,但为重利所诱,未停止行军。大军又行了一日,距离马邑已仅剩百里,他这才下令:情况不妙,全军原地待命。

前方,是漫山遍野的大片牲畜,无一人放牧。

军臣单于此次来,是来抢掠的。是抢掠,就得面对风险,因此特意带上精骑十万。结果过雁门,雁门守军静悄悄,将至马邑,又扔下大片的牧马、羊群没人理会,这也太顺利了吧!

——直觉告诉他:汉人多诈,不可不防。再说了,就凭眼前的这些牧马、羊群,跟白捡似的。为何还要冒杀身之险,巴巴的赶去马邑?

他理通头绪后,差拨数批小分队四处搜索汉军踪迹,很快便攻得一哨亭,擒得一尉史(下级军官职衔,负责巡逻警戒)。单于不跟他多啰嗦,直接将刀架他脖子上,恐吓道:“若不说实情,杀了你!”

尉史双腿打颤,当场将汉军的伏击意图和盘托出。军臣单于听后,又惊又喜:这王恢,还真把本单于当傻子了——既要引我前来,事情竟做得如此不仔细,留一熟知内情的尉史给我,天意哪!急令全军速速退回关外。并封该尉史为“天王”,礼遇有加,一并带回大漠。

马邑城外的韩安国等人左等右等,不见单于入城,正疑惑时,前方有探子急报:匈奴已撤军而回。韩安国知军情已泄,当机立断,率步骑三十万倾巢杀出,追击单于。追至雁门北郊,闻知匈奴人早已散去,只得泱泱撤军,回长安领罪。行了数日,王恢率三万军士南下来投,两军合并一处。

韩安国见王恢军士毫发无损,又无丝毫缴获,问王恢道:“阁下见匈奴人否?”

“前几日出代郡时,曾远远望见。”

“为何不战?”

“我方要出战,闻知十万匈奴主力已折转北上,唯恐不胜,故而退回代郡,转道来此。”

韩安国冷笑道:“此战全因你而起,能战却不战,自去陛下处领罪吧,恕老朽无能为力了。”自领大军先走,不与王恢同行。二人一先一后,约十日,都回长安。武帝早已闻知战报,见二人回朝,拍案大怒,责令将二人下狱,由廷尉分别审讯。

审了几日,因韩安国果断追击,虽无战功,但也无不是之处,无罪释放。而王恢则犯了“畏敌观望”之罪,论罪当斩!王恢大惊,上书武帝道:“今王恢虽无大功,但保留陛下三万人,无一人伤折,何至于此?”武帝阅完书信,怒掷于地,不容他辩解。王恢为求活命,又学当日周勃脱身之计,令儿子持重金打点丞相田蚡,求他代为说情。田蚡答允,将“马邑之战”的详情说与王太后听了,让太后出面,挽救王恢。

王太后也是个明事理的人,听了之后,果然善劝武帝宽恕王恢。武帝发怒道:“母后可知战端一开,再无收回之理。从今往后,汉匈势不两立了!若要和,和亲便是;既要战,就一心求战。我大汉调动兵马数月,空耗钱粮无数,举国震动。结果这王恢畏首畏尾,手握精兵三万,却无分毫缴获,你教朕如何堵塞天下悠悠之口?——不杀王恢,朕无颜谢天下!”言罢,告辞而出,下令立斩王恢。

当日,王恢闻得武帝言语,羞愧无比,自尽于狱中。

却说那军臣单于退回王庭之后,越想越怒:好你个刘彻,竟学我先祖冒顿,也想来个“马邑之围”。幸亏有苍天庇佑,否则必中你毒计也!传令匈奴各部,数十万精骑,由西往东一字摆开,不惜一切代价骚扰汉国北部边境。自北地郡起,九原、云中、雁门、代郡、上谷,甚至连陇西、右北平这样的边陲之地,也皆有匈奴人疯狂进攻。汉武帝咬碎钢牙,令李广、程不识等猛将誓死顶住,一边招兵买马,扩充军力,筹划还击策略。

——既然要打,就一战到底。大漠不是宽阔无边吗?匈奴人不是多战马吗?朕不但有,而且还比你多的多。若还不够,就去民间大量购买!

——什么和亲,什么入贡?倾尽国力,打绝你!

不得不说,汉武帝虽然豪情万丈,但文、景二帝通过休养生息留下的富裕家底并不具备强大的战力。在马邑之战后的数年间,汉朝的边境形势极度艰苦。步兵一批一批的往边境上调动,利用人海战术,苦苦撑过了四年时光。直到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汉武帝才初步备齐军士,以及战马、粮饷等一干物资,下令反守为攻,出关击敌。

“今封李广为骁骑将军,领精骑一万,出雁门。”

“封公孙敖为骑将军,领精骑一万,出代郡。”

“封公孙贺为轻车将军,领精骑一万,出云中。”

“封卫青为车骑将军,领精骑一万,出上谷。”

“四路兵马既已调配完毕,可各由驻地出击,寻匈奴人交战。纵便商旅,不得放过。”四员大将受命之后,各领兵符,兵马,如约前往指定驻地,伺机出击。

细看这一战,汉武帝并无既定目标,也未使出全力。他的初衷,可能只是杀几个匈奴人解解气。四路兵马中,唯有李广堪称经验丰富,其余三人,都是靠关系上位。——卫青就不用说了;公孙贺夫人乃是卫子夫之姐,与武帝是连襟关系;公孙敖则是建章营骑出身,又与卫青交厚,是武帝心腹。一位老将,三位毛头小伙,就这么冒冒失失的被推上战场。

结果也是不难预料的。一月之后,战报陆续传至长安。

“公孙贺出击多日,未寻得匈奴踪迹,今已撤军而回。”

“公孙敖与匈奴一战,大败,折损军士七千,今已败退而回。”

汉武帝叹息一声,坐等李广消息。又过几日,李广处急讯来报:“李广将军全军覆没,已为匈奴人所擒!”

不可能!汉武帝拂袖而起,我大汉的顶梁柱,怎可能落得如此惨败!他倒不是心疼那一万兵马,只是李广勇略非凡,对他太过重要。便又令多路暗探再度出塞,打探李广消息。

原来,军臣单于与中行说二人也顾忌汉朝会倾力反击,早已借通商为名,于边境一带多布细作。四路大军尚未出塞,细作已将汉军各部详情报至王庭。单于大笑:四万汉军,何足为虑;所虑者,不过李广一人而已。于是大起匈奴骑士十万,专攻李广所部,且放出大话,只要活的!其余三人,各由部下稍稍退之。李广这边,自恃为四员大将之首,虽见匈奴人早有防备,也不甘示弱,率一万骑兵主动邀击。双方大战多日,李广寡不敌众,遭匈奴人合围,不幸被擒。

好一个李广,虽遭惨败,虽被擒获,仍有主张。他装病数日,任由匈奴人将他搁在两马之间的网兜之中,视作死人。却趁匈奴人戒备之心大消时,猛然一跃而起,飞身上马,推下骑士夺取其箭矢,拍马转身南逃。匈奴人见李广逃了,哇哇乱嚷,纷纷策马来追。李广自酎箭矢不多,难以射退数万大军,便只管赶马,待匈奴人追近十步之内时,方才回身射之,箭箭封喉,一连射翻数十人。匈奴人见其箭法恐怖,不敢再追,自此闻李广而变色,尊之为“飞将军”。

“飞将军”一人一骑飞回长安后,因战败之罪,与公孙敖一同下狱。当然,汉武帝并不想妄杀国之栋梁,只是惨败可耻。关了数日后,因二人缴纳了赎金,便又都被放出,暂被免作庶人。

唉,四路兵马已去三路,剩下一个卫青,也还生死未卜啊!

汉武帝悲叹之时,卫青正在回军的途中,是凯旋而回。

论资历,论个人能力,他都不如李广,但他胜在战略眼光。四路大军齐出时,卫青所处的上谷,才刚遭匈奴人洗劫过。若只想寻个空隙,麾军斩杀几名匈奴人,砍完就跑,原也不难。但他望着刚被烈火焚烧过的上谷,只是召来随军向导,问他:“告诉我,龙城在哪里?”

一军皆惊。

(“龙城”,历来众说纷纭。依在下浅薄研究,它并非长安一般的坚固城池,而是一个由许多帐篷汇集成的群落,是匈奴人祭拜龙神的圣地。历史上因匈奴部落迁徙,曾多次改变具体方位。但在卫青那个时代,龙城的方位是确定的,大致位于漠南东北处。一说为今内蒙古赤峰,一说为今蒙古国鄂尔浑河畔。每年五月,匈奴各部首领在此集会,共同祭祀龙神。)

再说卫青。在通过向导,得知了龙城的具体方位后,他定下此战的策略:必至龙城,方可回军。随后令全军带足干粮,齐齐北上,不为寻找匈奴主力,只为寻找传说中的龙城。

汉朝建国这许多年,还未曾有军队远离边塞过。也正为此,李广等人想不到偷袭龙城,军臣单于也想不到卫青竟敢跋涉上千里,偷袭龙城!该部骑兵在卫青的率领下,一路四散安排暗哨,偃旗息鼓,遇匈奴骑兵能避则避,目标永远只对准龙城。

半个月后,龙城,已在卫青面前。守卫龙城的,是一些正在打盹的祭祀官员,年老贵族,且不足一千人。结果不难预料,仅用数个时辰,战斗已结束,卫青所部轻易斩得匈奴首级七百余个,鲜有伤亡。卫青止住欢呼雀跃的汉军,令他们立即补足饮水、粮食,烧毁带不走的帐篷等物,沿原路撤回。

——快跑啊!

一个月后,长安城郊:霸上。

汉武帝傲立群臣之前,望着满载而归的卫青,以及那些形状古怪的祭器、神物,露出了微笑。这是华夏民族首次主动深入大漠,一举打破了匈奴不可战胜的神话。

——“从今往后,匈奴可往之处,我大汉亦可往之!”

奇迹的缔造者:“龙城飞将”,卫青。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20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20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