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巴士书屋说:点击屏幕中间,控制栏可以直接切换白天和夜间模式!

第一百五十九回:陈豨自立兴乱兵,高祖亲征定河北

陈豨,曾为“淮阴侯”韩信部将,素有贤名。汉朝开国后,又以偏将身份,随高祖讨伐臧荼,立有大功,被封作“阳夏侯”。高祖对他极其信任。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就在韩王信初反叛时,陈豨已是代相国,辅佐代王刘仲。

刘仲的无能,从另一角度上看,恰恰衬托出陈豨的能耐。在汉高祖脱白登之围后,匈奴大军多次袭扰代地,全因樊哙、陈豨二人将相搭配得当,才没使得代地像太原一样,成为匈奴人的时常憩息之地。

高祖见他表现不错,索性让他总督赵、代两地军政。自汉朝开国以来,这还是头一遭。那,是什么原因,让多疑的汉高祖舍得如此放权呢?

根本原因,还是上面提到的两个字:贤名。你别看汉高祖抓这个韩信,打那个韩信的,其实他颇重名声。季布、贯高都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但真正抓到手后,又都隐忍未杀(贯高属于自杀)。这一切,源自于汉高祖对一位先贤盲目崇拜,立志模仿。

——信陵君。

——陈豨,就是一个为人处事,如同信陵君一般的人。

这么一说,就解释通了。至于陈豨还立过什么超级大功,史书记载不详。但仅凭他“贤名扬天下,宛如信陵君”这一点,就足以让高祖对他产生莫名的好感。因此,授赵、代二地重权与他——“名虽为相,实则为王”(张敖被罢免王位后,高祖爱子刘如意继任赵王之位,但因年纪尚小,高祖留之于长安,未遣去封地)。

朕麾下有此等人,何其荣幸!

荣幸了没多久,赵相国周昌入朝,私下禀报高祖道:陈豨手握重兵,雄踞一方,只怕要谋反哪!

高祖微笑道:朕授他大权,只因他贤名甚著。“贤人”岂会谋反?

贤个屁!周昌拿出证据,一封封竹简上,详细记载了陈豨镇守赵、代期间的许多不法行为。

当然,“贤人”的名号也不是白叫的。——另据周昌暗中考察,发现陈豨好养宾客,每过一处,跟随的宾客不下千人,连邯郸这种大城的馆驿都住不下。

——“如今陛下崇尚节俭,此人却反其道而行之,欲显其贤远胜陛下耳。陛下不得不防。”

汉高祖这下不得不慎思了。补充一句,这个周昌绝非郭开那种小人,一身写满了“嫉贤妒能”四字。他是真正的贤臣!早前,高祖因吕后年老色衰,极其宠爱戚夫人,又见戚夫人之子刘如意聪明伶俐,性格与高祖颇似,曾动起念头,要废太子刘盈而立刘如意。当时,高祖怕群臣反对,当庭询问废立之事。果不其然,群臣集体反对,但因高祖决心坚定,朝会将结束时,反对声渐渐平息。最终,高祖又将此事问周昌,周昌决绝道:“臣有口吃,不能详言,但臣知……知……其不可;若陛下一意孤行,臣绝……绝……不奉诏!”高祖见他双目圆整,面色涨红,不禁莞尔一笑,下令废立之事取消。

这种直谏之臣,是国之栋梁啊!高祖相信他,但也相信陈豨,一时很是为难。但很快,一个偶尔事件的发生,证明了谁才是对的。

汉高祖十年(公元前197年)五月,太上皇驾崩。

刘太公的一生也算大起大落,先是小儿子不成器,操碎了老爹心。好不容易给他捐了个亭长,讨了老婆,偏偏好日子不过,又举兵反秦。眼看反秦反出头来了,成了个汉中王,又和项羽争什么天下,害得他一把老骨头差点被项羽给炖了。最后,阴错阳差,这个小子竟又成了皇帝,建立了大汉朝,自己也被加尊为“太上皇”。老太公临终之前,望着拜服于身旁的大汉天子,微笑而逝。

“今太上皇过世,朕深感痛心。各方诸侯,务必前来长安送葬!”

结果,彭越、英布、卢绾、刘贾等诸侯悉数前来,唯独一个陈豨,托言有病,逾期不至。

——好啊,果然不出周昌所料。高祖又气又恨,如今匈奴人收了财物,已多时未南下,你还窝在那边装什么病?再说了,你既自居贤士,岂会不知孝道之理。朕既为天子,朕之父,便是天下父!

未等高祖来得及动手,时年九月,陈豨与韩王信、赵利二部勾结,正式起兵反汉。

既是食客过千,门下绝少不了捕风捉影的高手。当陈豨知道高祖要追究自己时,索性先下手为强。说到底,他是高祖一类的人,懂得何为“心术之道”,也懂得何为政治游戏。和只因一时之愤而谋反的韩王信相比,他可高明多了。当下,他有条不紊的使出三招。

第一招,自立为“代王”,大置百官、众将。凡愿意追随者,皆有重赏。

第二招,外结外援,韩王信、赵利二部,以增军势。

第三招,内结内援,“淮阴侯”韩信,使其于宫廷内策应。

这套阵容一铺下来,那可就厉害了。加上他确实贤名甚著,许多赵、代守将、百姓一见他起兵自立,竟然争相归附。汉高祖闻讯大怒:好,算朕看走了眼,这便御驾亲征,讨伐“伪代王”陈豨。

一个月后,三十万精兵由高祖亲率,抵达漳水南岸。

历来攻打赵地,最常用的行进路线有两条,一条是出井陉,一条是渡漳水。高祖身为天子,绝不可能轻身犯险,去学韩信躲在井陉中与陈豨躲猫猫;他率大军抵达漳水后一看,乐了,对岸没有人。

——莫非有诈?高祖再一查,得知陈豨谋反后,只顾四处受降;因邯郸守将不降,便绕开此地,受降其他城邑去了。

“陈豨虽有称王之志,可惜无称王之能。作乱之时,不急下邯郸以阻漳水,可知其无能为也!”言罢,三十万汉军轻松渡河,入驻邯郸。

既然能扎根于河北,局势便已在高祖的掌控之中。为何?——只因陈豨虽也能用人,或许还不下汉高祖,但两人的地位不平等,因此高下立现。高祖入邯郸后,令随军向导,赵相国周昌四处张贴告示,上面写道:“皇帝御驾在此,愿降者既往不咎。如有将才者,更拜为军中将官,重赏!”这就是掉过头来大施“反攻心”之计了。但因赵国城邑大多被陈豨控制,人才也大多被陈豨收买,招来招去,最初只得了四人,勉强可算好汉。高祖一看这四人,个个歪瓜裂枣的,当时就怒了,问周昌道:“这等人,也能担当将官?”

那四人跪拜在地,一听这话,颤抖不止。高祖见状,又大笑道:“好罢,朕不失前言——传令下去,各封作千户侯!”

跟我斗!你陈豨不是号称礼贤下士,仗义疏财吗?天下都是朕的,比地盘,比钱财?——朕砸死你!

十数日后,赵地各守将闻知那四人一弃暗投明,就被封作千户,好生羡慕,各自引兵来归。高祖再接再厉,又下令:但凡陈豨手下大将,只要弃暗投明,立赏千金!

这下就要陈豨的命了,因为他的亲信,大多是门下食客。食客最看重的是什么?——钱!一时间,河北风云突变,陈豨帐下将领纷纷叛逃。汉高祖眼见于此,这才定心出兵,兵分三路,一路平定赵地以东,一路向北攻打代地,另一路,由大将周勃、柴武二人统帅,直奔身处马邑的韩王信去了。

趁着冒顿不在,索性一伙收拾干净。朕不发威,你们当朕是好欺负的么!

这一番威风发下来,果真不得了。到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春天时,主犯陈豨因连续大败,不得不率残兵逃往代地以北(隔年,被樊哙所部擒杀)。高祖就此平定赵、代二地。不久后,各处捷报陆续传来:先是有部将送上赵利首级,高祖大喜;然后曼丘臣、王黄二位乱臣也被生擒而回,高祖再喜;但紧接着,他喜不出来了,因为长安、太原两处先后传来重大消息。

——两位韩信,都已被斩。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小说在线阅读_第188章_作品来自网络或网友上传_爱巴士书屋只为作者by猪猪然2011_的作品进行宣传。

首页

纵横华夏之名将传奇(两千年逐鹿中原史)第188章

书籍
返回细体
20
返回经典模式参考起点小说手势
  • 传统模式
  • 经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