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法制度叙述完了,接下来就要谈谈汉朝的官职制度。这一点上,萧何明显是个“懒人”,他借鉴完秦朝律法,又将秦朝官制“三公九卿制”照搬过来。皇帝之下依然是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公之下依然是九卿,与秦朝类似。再往下去,就要略变一变了,因为汉高祖重启了“分封制”:爵位最高的为诸侯,如“楚王”韩信、“淮南王”英布等人;诸侯王以下又有列侯,如马上要说到的“酂侯”萧何、“平阳侯”曹参等人,封地大多为一个县,在万邑左右,和诸侯王自然没法比,但安享荣华富贵是绝对没问题了。“王”也好,“侯”也罢,既然有封地,就得总摄封地内的军政大事,皇帝不好干涉太多,这与周朝的封国体制大抵相同。与周朝不同的是,高祖分封的诸侯大多在荥阳以东,关内、关外仍有大量的“自留地”,对此,汉朝又学习秦朝,采用了“郡县制”:在皇帝自辖范围内,大郡设置郡守,郡守以下设县令,县令以下为乡、亭等,又与秦朝无二异。
——这大概可算最初的“一国两制”了。用郡县制约诸侯,再用诸侯攘外,高祖的初期打算大抵如此。乍一看很高明,但凡事都有利有弊,后面我们会再对此细说。
官职制度既已全盘敲定,下面就得一一封官:韩信、彭越、英布三人再猛,仗也不全是他们仨打的,如之前出镜频率极高的曹参、灌婴、周勃等人,都是浴血奋战多年,挂满了一身的人头。结果一计点下来,曹参砍人头最多,功劳最大,理应食邑最多。
高祖这时发话了:你们说的不对,依朕看,丞相萧何应当食邑最多。
这……群臣不解了:按“二十级军爵制”算法,萧何屁事都没干,凭啥食邑最多呢?对此,高祖解释道:“你等可知打猎之事否?追逐兽兔者,猎犬也;而发令调配猎犬者,人也。今曹参等大将可谓作猎犬,萧何可谓作猎人——猎犬焉得与猎人比较功劳?”群臣见皇帝发话,心下虽不满,不敢多言。不久后,高祖划分清楚各位功臣食邑,又挑选一十八人,打算以战功高低为先后,论资排辈。与上次分封食邑不同,这次可算是名誉嘉奖,是为“汉朝开国十八功臣”。
因这次评选为朝廷内部进行,未将诸侯王计算在内,结果一比较下来,又是曹参理当第一。为了怕皇帝再私自驳斥,群臣拉开曹参衣襟指指点点道:曹将军浴血奋战不说,攻城略地不说,光身上创伤就不下七十处,必须第一!高祖等群臣叽叽喳喳完了,不急着下令,又问他人道:“可有异议者?”
一人现出身来,说高祖道:“群臣皆差矣。陛下试想,曹参虽有攻城略地之功,所得者不过是几座城池,是为一时之功也;萧何稳守汉国之基业,钱粮兵马调配自如,助陛下能与项羽相持多年而不败,此万世之功也。——曹参所得城池即便失去,不伤汉国之根本;若关中一旦不济,陛下焉将何归?”
高祖目视此人,名叫鄂千秋,当即拍案道:“准奏!”
——自大汉开国之日起,朕欲将崇武轻文的风气改一改。马上可得天下,但要治天下就必须下马。要都像你们一样整天忙着砍人头,田地谁来治理,赋税谁来掌管,河道、灌溉谁来负责?因此鄂千秋之言是也。朕作主了,萧何依然第一,曹参第二。
“即日起,赐萧丞相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并加封贤臣鄂千秋为安阳侯。”
所谓“带剑履上殿”,就是指其他臣子入朝堂时需要光着脚,卸下随身宝剑,而萧何例外;“入朝不趋”指其他臣子上朝时需要急步前行,以示对皇帝尊重,而萧何可以大摇大摆的走。高祖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要捧萧何,颂扬文风。
实际上,这是高祖第二次捧萧何了。早在大封功臣这事半年前,高祖莅临洛阳,就与群臣有一番对话。
当时,他置酒招待百官,问众臣道:“诸位爱卿,勿要瞒朕。今日且论一论:朕为何能取天下,而霸王为何会失天下?”
众臣互相推诿一番后,南阳人王陵起身道:“以微臣看,陛下之所以能得天下,只因善于用人:有功者赏之,与天下人同其利;而项羽不然,有功者不赏,贤者不用,因此失去天下。”
高祖大笑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朕不如张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朕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朕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朕能用之,因此方得天下。而项羽独有一范增却不能用,因此为朕所擒也。”群臣听后,齐呼万岁。
奇怪了?乍一看,高祖这话不是跟王陵一个意思吗?细细一看,其实不然。高祖的意思,就是要树立典型,拉出三个能服众的人来——你们想升官发财得封地的,就和这三人比!结果“汉初三杰”作为正面典型往那里一摆,群臣就齐呼万岁了。
最终,功劳簿第一萧何也好,第二曹参也罢,都只被封作万户侯,这就是到顶了。再有臣子敢打高祖“尽封函谷关以东”的主意,一看“汉初三杰”都只是个万户侯,哪还敢吭气。尤其是张良,堪称对高祖有再造之恩,高祖念及于此,曾当算破个例子封他作“三万户侯”。张良推辞道:“臣深受陛下大恩,言听计从,哪还敢收受封地?”高祖连劝数次,说张爱卿功高寰宇,好歹多少拿一点。张良这才收了个小县,被封作“留侯”(治邑在今江苏沛县境内),食邑万户。
说完张良,再来看陈平。论功劳,自“荥阳会战”开始,陈平的功劳不在张良之下。但此人名声不太好,不方便树作正面典型,因此未能归于三杰之列。陈平也知道这点,因此毫无怨言,从不当高祖之面表白功劳。却说高祖分封完萧何、张良等人后,一看陈平还是个白身,过意不去,忙下令封他作:户牖侯,食邑五千户。陈平磕头请辞道:“若无魏无知,何以有微臣?陛下重赐,恕臣实不敢受。”高祖大喜,赞陈平道:“爱卿非忘本之人也,深得朕心。”又下令重赏魏无知。
此后,因张良见大局已定,以身体不佳为由推辞隐居,专心修道。高祖逢大事多问策于陈平,甚为厚待。
事情发展到这里时,律法也制了,礼法也有了,官衔也定了,功臣也封了,一切都比较圆满。但圆满的表面现象终究要过去,下面,接着打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