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六回:子婴雪恨诛赵高,刘邦绕关入霸上
出了宛城后,刘邦眼看自己军队已发展到了五万人,心下暗暗钦佩张良。原来,刘邦事先得张良秘计,在降得宛城后,对城中的守将、官吏不加变更,让他们全部担当原职;只独独把城中的两万多守军编入阵中,跟随自己一起上路。如此一来,宛城守将空有官衔,手下已无可用之兵,想要背叛也不能够,只得老老实实替刘邦看着空荡荡的宛城了。
——不费攻战,便得数万大军,张司徒之计,果然了得。
刘邦正暗喜间,突然转念一想,暗呼一声:不好。又连忙找来张良,疑惑道:“张司徒,这般一路招降下来,好是好。但到最后,我军阵中岂非大多都成了秦人?”
张良微微笑道:“沛公可想在关中称王?”
“不瞒司徒,确有此念。”
“那就是了。沛公深入秦国腹地,不借秦人之力,单凭手中区区万余楚人,即便入得关中,如何能镇守得住?——因此,沛公不但要大肆招募秦人,还需厚结其心,使其成为我军主力。若能如此,则关中不难定也。”
刘邦这下懂了:搞了半天,我刘邦一介楚人,竟成了秦人的首领了……问题是,秦人会愿意抛弃原先的皇帝,跟随我刘邦吗?
“这便要看沛公如何‘厚结其心’了。”张良羽扇轻摇,目光凛然道。
刘邦不愧悟性极佳,经张良一指点,很快了解了其中奥秘。自此,这支“楚军”一路过去,所到之处不急着攻战,先大肆颂扬刘邦军种种厚待秦国降卒的政策。各地守将闻讯,纷纷不战而降。刘邦遵照宛城的先例,一视同仁:守将、官吏仍留在原地镇守,官居原职;士兵则收入军中,跟随刘邦等人继续西进。
凭借张良的攻心战法,“南路军”势如破竹,“雪球”越滚越大,越滚越快。当年八月,刘邦率领“秦、楚”联军近十万,顺利抵达武关。
这时,距离刚拿下宛城时,才刚过去两个月。因武关兵少,赵高又竭力隐瞒急报,不肯增援,刘邦军轻易拿下了武关。——至此,“南路军”终于画完了“b”字型路线的那一圈,只剩下四百里直线坦途了。
武关与函谷关并列为秦国的二大屏障,连这都被突破了,那还了得!官员们虽惧怕赵高,这下也不敢再瞒着了,只得报到皇帝处。秦二世闻讯大惊,紧急召来赵丞相,破口大骂道:“今日小毛贼不堪一击,明日小毛贼不足为惧,可如今都杀到咸阳城外了!速速为朕前去平叛,若再不能胜,唯你赵高是问!”
赵高面红耳赤,诺诺而退。回到府中后,他踱步来踱步去,窃念道:如今叛军势大,想要阻止已不可能。唯有将所有过错推到皇帝一人身上,且向叛军投降,方能保住荣华富贵。
于是,他召来女婿,咸阳令阎乐;以及亲弟赵成,商议谋害秦二世之计。那二人托赵高的光,都是身居高位,当下一拍集合。于是阎乐大发咸阳守卫,以捉拿盗贼之名杀入宫中;赵成则联络宫中亲信,以为内应。这下宫中侍卫们也不知如何是好了,一边是皇帝,一边是丞相,稍加犹豫后,多数人畏惧赵高权势,四散溃逃。剩余的,三三两两,迅速被阎乐率军摆平。
外边侍卫与叛军交战时,秦二世正卧在帷帐中。听说有人作乱,大怒,立即令人前去征召甲士平叛。刚下完令,那边阎乐已率人杀了进来,一见皇帝,下令手下张弓搭箭,牢牢围住龙榻。那些大小宦官一见这状况,连忙扔下皇帝逃窜,秦二世大惊之余,高声叫道:“丞相,丞相何在!”
旁边有一小宦官,惊吓过度没来得及跑,这时回他道:“陛下,此将军并非别人,正是赵高女婿也!”
“你既然早知这事,为何不早说!”
“若小的先前敢提这事,早已被诛杀多时矣。”
秦二世如被五雷轰顶,霎间哆嗦成一团,连忙向阎乐求饶:称愿退位做一庶民,只求能保全一命。阎乐身负弑君重任,岂敢擅作主张?当下不顾秦二世求饶,下令甲士们一拥而上。秦二世无奈之余,拔出随身所佩之剑,自尽身亡。
皇帝一死,阎乐立即将捷报传出,赵高这才姗姗现身,主持大局。他见刘邦大军不日将至,立即写下降书差人送去,称愿举关中之众投降刘邦,只求能保住赵氏一族的荣华富贵。结果,刘邦等人深知秦人极端痛恨赵高,刚好落得个口实,以“诛杀佞臣赵高”为名大喊口号,拒不肯受。一路过去,秦军更是望风而降。
赵高无奈,只得又使一计:扶立前太子扶苏之子:子婴(赢姓)为皇帝,以作挡箭牌。又劝他放弃帝号,改称秦王——这样,或许能让项羽、刘邦等人灭秦之心大减。一旦义军退去,子婴是杀是留,到时再说。
谁料,这子婴却不像其父那样好说话。就在即将登基的当口,他却以重病为由,不肯轻出深宫,又令膝下二子入宫端汤送药。那赵高自恃独掌大权,子婴不敢不从,当下亲临龙榻前劝子婴强行起身。正在这时,子婴突然拔出枕下的匕首,一剑将赵高刺死;二位公子也立即扔下汤药,持父王的诏书赶往军中调兵遣将。一时间,局势大变,阎乐等人反应不及,再想要召集亲信作乱时,数千甲士已先后赶来,将王宫守护得如铁桶一般。最终,子婴平叛成功,下令诛灭赵氏三族!咸阳无人不拍手称快,局势大定。
但这时才除去赵高,终究是晚了。数日后,刘邦统帅大军十万,已兵临峣关,距离咸阳仅剩百余里路程。
时为当年九月。
秦王子婴急发一令:咸阳城中只留基本护卫,其余兵力,全部增援峣关,务必要将刘邦拦在关外!秦国之存亡,在此一举!
刘邦眼看着峣关上守军越聚越多,顿时傻眼了:他最擅长的,乃是绕道和劝降,并不擅攻坚哪。
还好,距离咸阳只剩一百多里了,爬也要爬过去!刘邦急着去当“关中王”,眼见峣关不可急下,再次下令:绕道。于是,大军抛去了许多辎重,器械,准备爬山(峣关建在峣山上)。
正当众军士在峣山脚下跃跃欲试时,张良来了,力劝刘邦道:“沛公,如今关上守军不下数万,若趁我军绕道至半路时突然出击,大军必危矣!”
刘邦大悟:“若依司徒,该如何行事?”
张良道:“郦食其辩才天下无双,可让他去关上说降。若能成功,此关便可不战而下。”
刘邦大喜,忙令人置办了大量财物,让郦食其、陆贾二人入关说降。数个时辰后,二人安全归来,面色苍白贺刘邦道:“恭喜沛公,守将降书在此。”
刘邦刚要接过细看,一旁的张良却发话了:“郦先生,既是峣关守将愿降,大功一件也。为何你二人面色苍白,不见喜色?”
“不敢有瞒张司徒。守将虽称愿降,且纳下降书,但士兵们皆含泪不从,恨不得立杀我二人,为秦国死战到底。”
张良闻言,略一斟酌,告刘邦道:“沛公,可令大军继续绕道而行,不可轻易入关。”
“可司徒先前不是刚说过,只要劝降成功,便可不战而下么?”
“张良实欲绕道行军。之所以前去说降,只为迷惑守将耳——正如郦先生所言。秦人亡国在即,扼守险要,岂肯轻易便降?守将肯降者,也只为贪恋财物,一时权宜之计罢了。事后被士兵们一劝,必叛。”
一席话,有理有据,刘邦、郦食其等人听后无不点头。于是十万大军当下分作二部:主力走峣山小道悄悄入关,留万余人在关前虚立营寨,多设旌旗以为疑兵。数日后,峣关守将心疑,派人四处打探,方知刘邦已率主力过峣关有多日了,果然派人前去追赶。
而这时,刘邦早已下得山来,仗着手下兵多将广,岂会再怕他?这一番遭遇战,终以刘邦军大胜而告终。
时年十月,刘邦大军顺利抵达咸阳前哨:霸上。